潮阳实验学校高二历史组复习提纲1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讲课提纲:一.孔子的学说1、核心是“仁”和“礼”:(1)“仁”的思想①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即体贴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美德的总合。②实现方法:遵循“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礼”的思想①含义:礼是周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②实践方法:一是“正名”:按照周礼的制度把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二是“克己复礼”: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使自已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3)仁和礼的关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和自律,礼是外在约束和他律。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借助伦理道德的作用,化解个人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矛盾,最终治国安民,使社会由乱变治。2、政治思想:(1)“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严刑,体贴民情,爱惜民力。(2)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忙改良政治。3、哲学思想:反对迷信,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到首位,主张敬鬼神而远之。4、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③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④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5、孔子的历史地位①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②孔子的思想在当时虽未受到太多重视,但经历代学者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成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二.老子1.哲学思想:(1)“道”的思想:“道”是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道”是世界的本原。(2)辩证法思想: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主张守静。潮阳实验学校高二历史组复习提纲22、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3、老子的历史地位: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②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哲学、论理学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三.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主要区别1、孔子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体现的是一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执着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避世思想,是一种看破规律、尊重规律的超脱精神;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会人际关系,;而老子思想则研究“天道”,用“道”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对现实社会则恰恰消极避之。潮阳实验学校高二历史组复习提纲3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讲课提纲: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剧烈的社会大变革。1、经济上: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形成;2、政治上:(1)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走向崩溃,诸侯纷争;封建制度开始形成;(2)贵族势力日衰,新兴地主阶级兴起;3、文化上:(1)学术环境宽松;(2)私学兴起,士阶层壮大、活跃。二.儒家1、孟子:①思想要点:政治思想: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人性观:人性本善,孟子思想的理论基础;人格观: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②历史地位: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在唐代以后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2、荀子:①思想要点:哲学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人性观:“性恶论”;政治思想:礼法并施的治国思想;民水君舟的民本思想。②历史地位: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长时期被视为儒家异端;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子和墨家1、墨子的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力、节用、节葬。2、历史地位: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战国之后趋于没落。四.庄子和道家1、思想要点:①哲学观点:“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潮阳实验学校高二历史组复习提纲4②人生态度:“逍遥”,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达到逍遥的方法是要“无所恃”;③天人关系: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2、历史地位: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体系,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庄子在文学和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五.韩非和法家1、思想要点: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2、影响:①韩非的主张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②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六.“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思想中的变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阳实验学校高二历史组复习提纲5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讲课提纲:一.汉初黄老之学1.社会背景: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汉初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2.内容:包括黄、老两派,内容包括治身、治国两个方面。黄老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①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需要;②儒家学说经过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2、董仲舒的新儒学①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思想;②内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皇权,但人君要遵循天道实行仁政;三纲五常学说;大一统学说3、实行思想大一统的措施:①汉武帝起用儒家学者参政;把儒家学说作为选任官吏的标准;②中央设太学、地方建立完备的教育系统,学习儒家经典。4、历史影响:①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②其宣扬的“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③儒学从此在政治上占据正统地位,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潮阳实验学校高二历史组复习提纲6第4课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讲课提纲:一.理学产生的背景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已经无法控制人心;2、魏晋南北朝,佛、道迅速传播,儒学地位受到冲击;3、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社会;4、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尖锐、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需整顿人心、重建纲常。二.程朱理学1、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集大成者)2、主张:①世界观:理,在世界是本原,在社会是儒家伦理道德,在个人是人性;主张“存天理,灭人欲”。②方法论:格物致知;3、地位:①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朝成为科举考试内容;②明初程朱理学确定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③流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产生很大影响。三.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①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内心反省。2、明朝王守仁:①世界观: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②方法论: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四.理学的影响: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积极作用。潮阳实验学校高二历史组复习提纲7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讲课提纲:一.“异端”思想家李贽1、李贽思想出现的背景:(1)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2)商品经济发展,在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3)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出现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2.主要思想:(1)否定孔孟学说的绝对权威;(2)批判理学,揭露理学家的虚伪,反对“存天理,灭人欲”,肯定个性自由发展;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3)万物的本原是阴阳二气,根本否定天理,动摇了理学的理论基础。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背景:(1)明末清初,朝代更替,社会动荡,专制社会统治危机加深。(2)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兴起;(3)自然科学有一定发展。2.王夫之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1)本体论:气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理在气中”,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中;(2)认识论:通过考察客观世界,可以得到正确认识。(3)道德观: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天理在人欲中,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欲的合理性。3.黄宗羲的早期民主思想:(1)抨击君主专制。(2)君臣关系应是平等的“师友”。(3)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如倡导言论自由、设学校为监督机构等。4.顾炎武的思想(1)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经世致用”的主张;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整体认识1、继承批判了传统儒家思想,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后世民众有深刻的启迪;3、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4、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学思想创立及其发展历程潮阳实验学校高二历史组复习提纲8发展阶段时期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创立春秋孔子“仁”、“礼”;为政以德;教育思想发展战国孟子仁政;“人性本善”;“浩然之气”。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独尊西汉董仲舒“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成熟宋明程、朱“理”;格物致知陆、王“心即理也”;“发明本心”;“致良知”批判继承明清李贽否定孔孟学说的绝对权威;批判理学;强调个性的发展。黄\顾\王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是怎样演变的?1.春秋:儒、道创立;2.战国:百家争鸣;3.秦朝:焚书坑儒;4.西汉:儒学确立主流地位;5.魏晋南北朝隋唐:佛道传播,冲击儒学的主流地位;三教合一;6.宋元明清:理学形成并成为主流;7.明清:对儒学进行批判的进步思潮,但没有形成主流;儒学的演变历程?1.春秋:孔子创立;2.战国:孟子、荀子发展;3.西汉:董仲舒,儒学神秘化、官方化;4.宋元明清: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发展为理学,思辨化、世俗化;5.明清之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儒学的反思批判。潮阳实验学校高二历史组复习提纲9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讲课提纲:一.四大发明1、造纸术:(1)商朝时期,文字被刻在甲骨、陶器或青铜器上,后来更多使用竹木简、和帛为书写材料;(2)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魏晋成为主要书写材料;2、印刷术:(1)最早有明确时间的印刷品是唐代《金刚经》;(2)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3)13世纪中期传到朝鲜,后从西域传到欧洲。对西欧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产生了巨大作用。3、火药:唐末用于战争;五代和宋广泛使用;14世纪阿拉伯人传往欧洲。对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打败封建主,起了巨大作用。4、指南针:战国发明司南;北宋制成指南针,并用于航海;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地理大发现。二.天文学1、天象观测:(1)中国古代保存了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慧得的最早记录;(2)《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还著作,其中《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2、天体测量:(1)东汉张衡发明浑象仪,提出地球是圆形的见解;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