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导入:《汉武大帝》是一部大家非常熟悉的优秀电视剧。剧中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武帝建功立业的传奇人生。是他,伐匈奴,征南越;是他,以前无古人的气魄开通西域,把大汉帝国的军旗第一次插上帕米尔的雪峰,让响彻沙漠的驼铃声宣告东西方文化最早的路上交流通道已经建立,将汉帝国推向了鼎盛的高峰;同样是他,毅然摒弃祖宗“无为”之法,改革意识形态,统一庞大帝国的指导思想,深远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走向。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他在思想大一统方面的建树——儒学由“一家”到独尊地位的变迁。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兴起的原因史料阅读: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再回忆必修一第二课秦朝灭亡的经过和教训。课堂提问: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刘邦,你会采取什么治国之策?汉朝初年为什么要把黄老思想作为政治指导思想?总结:①汉初,社会经济困难,百废待兴(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重税、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的教训,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2.派别、理论内容(特点)学生阅读课本,自己归纳。其主要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有为,无为就是一种作为,是汉初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对人民少干扰,所谓“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是在政治上采用少作为的办法来缓和社会矛盾。3.对西汉社会的影响史料阅读: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汉书。食货志》图片:汉文帝、汉景帝课堂提问:黄老之学在西汉初年盛行有什么社会作用?作用:黄老之学作为西汉初年的一种有效的过渡学说,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使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元气,“无为”为汉武帝的“有为”打下了基础。4、黄老之学有无弊端?思考其由盛转衰的原因。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自身的缺陷和不足。由于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策,使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郡守、王国)的矛盾日益尖锐,(如:汉文帝时淮南王刘长骄淫逾制,汉景帝时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与中央政权对立等),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黄老之学逐渐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其次,国力的强盛使统治者不再安于“无为”。他们开始要求强化中央集权,意欲向外发展;这时,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的思想学说应运而生,他的名字叫新儒学。知识梳理:黄老之学由盛转衰的原因:主观上,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汉的国力强大,统治者特别是汉武帝不再安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放任状态,希望对内强化中央集权,对外反击匈奴,建立强势国家。客观上,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汉武帝时,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的儒家学说,开始受到统治者青睐。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社会背景通过引导学生对必修一的回顾,得出汉武帝在位时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强大国家的政治、军事举措。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对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朝制度”,推恩令、附益之法);对外,北击匈奴。而经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学恰恰适应了这种统治政策的需要,于是,和汉武帝一拍即合。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学生阅读课本,自主解答:新儒学体系的思想来源,核心主张以及理论基础是什么?点拨: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思想来源;“大一统”——是新儒学的核心主张;“天人感应”——是新儒学的理论基础。(内法外儒)师生归纳总结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主要内容:针对中央集权的强化:“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针对专制主义的加强:①君权神授论:人君受命于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迎合了当时汉武帝专制集权政治需要。②天谴论:人君无道,天就会降灾祸(如地震、冰雹等)进行警告。所以,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统治才能长久。合作探究活动:比较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之处。提示:可从代表人物、著作,思想来源,理论基础,作用来思考。参考:《论语》、《孟子》,《春秋繁露》;儒学,儒学、阴阳学、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礼”“仁”,“天人感应”;批判时政,维护专制集权政治。知识梳理:“天人感应”的学说,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碍于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但是,它的君权神授的思想赋予了君主崇高的权威,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也包含了限制君权,维护统治阶级长远利益的目的。3.影响①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②从文化史上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插图《授业图》介绍了汉代经学的发展过渡:汉武帝以后,新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全面地认识新儒学呢?三、全面认识新儒学1、新儒学的经济思想和伦理思想经济方面: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和盐铁官营。伦理方面: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合作探究活动:2005年10月16日至18日,“首届董仲舒学术思想暨董氏渊源研讨会”在董子故里衡水景县召开。新儒学的这些主张今天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这与我们今天的建设和谐社会有联系吗?2、全面、客观地评价新儒学提示:积极:(1)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2)促使君主施行“仁政”。(3)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进步。消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文化专制,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课堂小结:黄老之学的“积极无为”要求统治者适当减轻人民的负担,不过度剥削和压榨人民,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经济。这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合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需要。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强盛,黄老之学逐渐被新儒学所取代,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观念,这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小试牛刀:1、高考链接(2004·上海)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解题思路:董仲舒的回答实质上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而此时的儒学经过董仲舒的发展,提出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恰好迎合了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根据的需要。答案:D2、(2007广东广雅中学9月)最早指出“礼”是根本原则,“法”是具体措施,两者相辅相成。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将儒家的“礼治”与法家的“法治”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传统的“外儒内法”政治管理特点。这是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荀子解析:A董仲舒在儒家的基础上,吸收了法家的思想,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3、(扬州一中07-08第一学期月考)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主要是利用了改造后的儒家()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思想C.“仁”与“礼”学说D.“大一统”的思想解析:D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适应了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用,这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4、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解析:D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开设太学,教授儒学,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历史轨迹)课后探究阅读下列材料,针对史学界对董仲舒的几种不同的评价,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材料一: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过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他与汉武帝一起作为西汉鼎盛时期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材料二: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提示:如果同意第一种观点,则主要从董仲舒创立新儒学并成为正统思想,从而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角度阐释。若同意第二种观点,可从儒家长期独尊,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等消极影响的角度分析。板书设计第三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黄老之学1、黄老之学盛行的原因2、黄老之学的派别、特点3、黄老之学的影响4、黄老之学的弊端二、独尊儒术1、新儒学提出的社会背景2、新儒学体系的主要内容3、独尊儒术的影响三、全面认识新儒学1、新儒学的经济思想和伦理思想2、全面、客观地评价新儒学教学设计反思:1、采用设置问题情景、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2、充分运用课本上已有的精彩史料,努力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通过展示史料、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从黄老之学到儒家思想的演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进一步明白,任何一种思想只有不断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才能具有生命力,才能不被历史所抛弃。3、密切联系已经学过的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和其它版本的相关知识,打破了模块既有的界限,跳出版本来落实课标,这样既融会贯通,方便了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掌握,又适当拓展了知识。4、小试牛刀的设置,用一些经典例题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夯实了基础知识;课后探究提供的材料为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进行合作学习提供了依托。5、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实现了师生的真正互动6、但由于本课理论性强,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掌握,设计并没有完全抛开传统的知识讲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