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4部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97三、历史必修(Ⅲ)知识要点与教学设计知识要点一、模块设计说明与教学目标历史必修(Ⅲ)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的进程及其重要内容。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古代中国典籍中,文化是指经典、政治制度、道德伦理、以及反映礼俗的一整套观念和习俗。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文化”概念是在19世纪末从国外引进的。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单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一般包括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宗教、学术思想诸方面。思想文化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在利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它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历程。世界上的文化是多元的,伴随人们经济文化的交流,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影响、制约着文化的发展,文化反过来又推动着政治、经济的进步。加强文化史的教学,是新课标历史教学的特色。新课标改变了以往文化多附翼于政治史和经济史之后的做法,将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并立,设置为独立的必修模块,从而大大提高了文化史的地位。文化史的内容是繁多的,作为专题式的呈现方式,是在横断面上展开历史的内容。但为了体现历史的纵向时序性,在展示历史横断面时,就必须注意选取内容的典型性。为此,课标作了精心选取。如,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选取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最能体现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成就的内容。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泽被深远,五个中国文化史学习专题中,有两个属于古代部分,这与其它模块相比,比例是最高的。根据外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选取了代表西方文化成就的内容,组成了三个学习专题。这样,基本上勾勒出文化的发展脉络,反映了文化的发展概况。历史必修(Ⅲ)的学习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要求是,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知道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成就、重要文化现象、重要人物及代表思想等。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要求是,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教育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收集、整理、阐释与思想文化史相关的文献、图片、文物等史料,吸取有效信息,进行材料处理。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归纳,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一方面,要以宽大的胸怀,看待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积极吸纳世界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坚守本民族的立场,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继承中华民族98优秀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思想文化领域具有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丰富内涵,我们应予以充分挖掘。二、模块教学内容简介历史必修(Ⅲ)共设计八个学习专题,依次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岳麓版对课标专题整合为六个,其他版本的设置与课标基本相同。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思想史内容丰富,不可能通过一个专题全部展示出来。课标和教材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儒家思想的变迁为重点,阐释了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介绍了与之相关的思想家及其学术主张和活动。2、古代中国的科学与文化。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成就灿烂辉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文化更是成就卓著。本专题在科技方面主要介绍了领先世界的天文学、算学、医药学、四大发明等成就,张衡、祖冲之、李时珍等著名科学家。文学艺术方面,着重介绍了中国的书法、绘画、文学、戏剧等方面的成就。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本主题主要涉及近代各政治派别寻求救国救民的各类进步思想主张。按时序发展,主要有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提出的维新变法思想。维新派所提出的倡新学、兴民权、定新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等主张,成为近代思想的主流。民国之后,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又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需要指出的是,课标为突出孙中山的民主主义思想,打破了时序,将其置于第四专题。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本专题阐述了20世纪以来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四项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阐明了指导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追求社会进步的理论武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在新民主义革命中诞生的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做出了初步探索。邓小平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理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新世纪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指导思想。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本学习专题主要涉及建国以来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与教训。在科技方面,我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代表性的有“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高产量杂交水稻、银河系列计算机、航天工程等,涌现了一批为中国科技发展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文学艺术和教育事业也有较大发展。但是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对科技与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对这些经验教训也值得记取。99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本学习专题主要阐述西方自古代至近代以来,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人生而平等的主张,吹醒了人类精神的号角,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古希腊的精神遗产得以弘扬,重新张扬人文主义的旗帜,人文主义得以复兴。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启蒙主义思想家进一步弘扬了人文主义思想,阐发了崇高理性,人权和法制等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又一次掀起了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文主义成为西方思想的主流。7、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本专题主要阐述了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伴随着西方社会的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革新也日新月异。本专题按时序分别介绍了牛顿的经典力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等。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人们进入信息时代,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新变化。8、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本专题主要阐述了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概况。19世纪以来,作为社会反映的文学艺术,在文学领域,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创作成就突出,各种文学流派并存,世界级文学大师迭出。美术创作方面,更是异彩纷呈,成果丰硕,各种新的创作流派不断出现。音乐、电影艺术也取得了辉煌成就。三、学术动态简介随着近年文化热的出现,文化史研究中出现了一系列新成果,新观点。较有代表性的学术动态和观点如下: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问题。学术界存有分歧,有的持否定或基本否定态度,有的持肯定或基本肯定态度,有的对传统文化的评价持两面分析的折中态度。对传统文化的评价,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长期以来没有真正解决好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问题。2、关于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衰落的原因,即著名的“李约瑟问题”。英国大学者李约瑟曾提出,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上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何近代科学却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后于西方呢?对这一值得人们深思却又很难回答的问题,人们从诸多方面寻求过答案,有的从经济因素,有的从科举制度,有的从文化传统,还有的将根源找到古老的汉字上。主流观点认为,是没落的封建制度直接导致了中国科技的落后。3、关于科学技术革命的问题。科学和技术是两个概念,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技术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手段,二者的区别在于技术具有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性,而科学则没有。随着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二者逐渐融为整体,统称科学技术。西方的三次科技革命,创造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科学理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引起了其他领域的变革,如,经典力学推动了工业革命的产生,同时对启蒙思想也产生了影响。此外,关于文艺复兴的评价、启蒙思想的历史作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等,史学界也有许多新的观点。教学设计[案例11]100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一、教学目标设计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Ⅲ),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内容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⑵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几派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对于西汉以后儒学的发展要有所知晓。本课的难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和新儒学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予分析和认识。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已不复存在,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汉武帝时,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101家,独尊儒术”,较为全面地叙写了春秋战国至西汉武帝时儒学兴起、发展、“坑儒”、独尊的经历。1、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把“道”当作万事万物的本体,它是超时空的存在,是永远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老子思想中的精华是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就是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对立面的统一,对立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紊乱,礼乐崩坏,他消极悲观,提出了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显然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作为哲学思想的“仁”,内容非常宽泛。孔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被奉为圭臬,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多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闪烁着科学的光芒。2、百家争鸣教材首先分析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接着重点介绍了当时的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主张,最后分析了“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⑴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这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⑵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