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讲练通】2014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提升训练新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1.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维新变法。当时中国面临的形势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C.帝国主义结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2.维新变法时期,张之洞在其所著的《劝学篇》中说:“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其基本用意是()A.减少变法的阻力B.竭力拉拢维新派C.捍卫专制制度D.投机变法运动3.(2013·汕头高二检测)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D.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4.(2012·四川文综)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5.(2013·泰安高二检测)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反映的内容是()A.命各省保荐、引进人才B.提倡官民上书言事C.裁汰冗员,澄清吏治D.设邮政局6.在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没有涉及的是()A.废除旗人的特权B.改革科举制度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D.改变中国的政体7.(2013·宁波高二检测)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下列事件不可能出现在诏书上的是()A.京师设立大学堂B.设立译书局C.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D.废除科举制度8.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2-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材料二(刘歆阐释《左氏春秋》是)“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材料三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1)据材料一、二,指出康有为与刘逢禄相比其观点的异同之处。(2)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叶德辉观点的认识。10.(2013·海口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甲午战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二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梁启超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思想主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体现上述思想主张的措施及意义。答案解析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加深,面对此形势,维新派掀起了变法运动。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使民权之说一倡……大乱四起”可以看出,张之洞反对兴民权,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政体。3.【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强的关系的理解和认识。维新变法运动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当时严重的民族危机形势决定了维新运动由理论转入实践阶段,A为最佳答案。4.【解析】选B。题干反映康有为认为法国大革命产生“杀戮”的严重后果,致使各国纷纷“行立宪之政”,说明康有为主张改革,因此B正确。A无从反映,C与题干不符,D与题意不符。5.【解析】选B。立足于材料信息是解题关键,备选项皆是变法内容,只有B与题干材料一致。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在变法中,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等主张,因此,中国的政体没有改变。7.【解析】选D。“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才是百日维新的内容,故D说法有误。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史实的能力。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第(1)题,由材料一“皆出自刘歆伪造”和材料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分析其相同点;由“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和“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分析其不同点,即出发点的不同。第(2)题,首先要归纳材料-3-中叶德辉的观点,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辨析。答案:(1)同:二者都怀疑《左氏春秋》的真实性。异:出发点不同。刘逢禄从学术角度考虑;康有为则为其变法提供理论依据。(2)有道理。看出了康有为思想的实质;但作者倾向于对康有为的批判,坚持夷夏之态度较为保守,反对变法。【规律方法】回答评述型材料解析题的技巧首先,思考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逻辑,第一步,准确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在提炼过程中注意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出发点。第二步,思考对作者评价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准确评价应当是什么,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必须坚持论从史出、客观准确的原则。第三步,判断作者观点是否准确。第四步,如果作者的观点错误,进一步思考导致作者错误的原因。在答案组织上:第一,先表明对作者观点的看法。第二,分角度、分段落、分层次论证你的观点,在论证过程中一定要有理有据、论证严密、符合逻辑。第三,如果作者观点错误,点明作者错误的原因。1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题要依据材料一、二内容归纳概括;第(2)题回答百日维新的“措施”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一、二的主旨,有重点、有选择地作答,“意义”可从对当时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积极作用方面分析归纳。答案:(1)主张全民教育,重视女学。(2)措施: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鼓励私人办学。意义:培养了具有创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