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改革史笔记(岳麓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课走向民主政治一、背景(一)地理环境:三多一少(山、海湾、岛屿多;土地少)(二)经济: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三)政治1、国家形态·爱琴文明:王宫建筑群是古代王权的象征·河马时代:王权虽得以延续,势力却已衰微·城邦形态:以一个城市和其他周围乡村构成的(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2、政体·君主制到贵族制·贵族制A、确立:8—7BCB、构成:执政官、战神议事会C、影响·积极: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制原则·消极: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二、过程(一)梭伦改革:开创(态度:中庸原则)1、开始:594BC当选执政官。政治理念:节制、中庸、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内容(1)经济·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解负令”·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2)政治A、按财产化分公民等级·局部:财产不平等代替·积极:打击了氏族贵族、标志平民参政的时代开始了B、国家机构民主化改革·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创立两个新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取代战神山议事会的部分职能3、评价(1)积极:梭伦改革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A经济·“解负令”稳定小农经济·废除债务奴隶制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提高了雅典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有利于获得人身自由的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B政治·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提高平民的政治地位(2)局限·中庸原则决定了它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他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利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不可能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愿望(二)克里斯提尼改革:形成(态度:与平民合作)1、开始:509BC2、内容·以地域组织代替氏族组织·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从而创立了最早的比例代表制选举法·“陶片放逐法”是一项确保民主政权的长期存在的法令3、评价:在雅典牢固地确立了民主体制(三)伯利克里改革:完善1、开始:5BC2、内容(1)津贴制:发放津贴(2)政权机构变化·职官选举多采用抽签或举手表决的方式·最大限制地保证了平民的参与和选举结果的公正性·公民大会及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成为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执行机构3、影响:雅典的文化事业高度发达三、评价(一)积极·为人类提供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势·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修正错误·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2(二)局限:首先雅典是奴隶制国家,它的民主只在非常狭小的公民集体范围之内运作。(一项重要内容:限制取得雅典公民的身份)实质: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四、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第四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一、背景(一)时代:变革(春秋战国)1、经济·生产工具:铁农具、农耕·土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2、政治·战争:春秋争霸—战国兼并、分封制瓦解·地主阶级力量壮大3、思想:百家争鸣(二)秦国:落后(国家、农业等)(三)秦孝公继位:362BC“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求贤令》(四)商鞅·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论战、扫清思想障碍·南门徙木二、实行:克服重重阻力,356BC和350BC两次实行变法三、内容(一)强兵1、军功爵制度(1)内容·设立20个等级·各级爵位都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按照爵位的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没有军功的国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2)作用·积极·增强士兵作战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消极·滥杀无辜百姓·相互残杀士兵2、严肃军纪3、建立什伍组织: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了可靠保证(二)富国1、土地:废井田、开阡陌·内容:土地私有·作用·奠定地主阶级统治的经济基础·法令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1)内容·凡是努力耕织,促进谷物和布帛生产的人,可免除其徭役·凡是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的,全家被发作官奴·找来无地农民到秦国垦荒,给他们田宅,免除其三世的劳役和兵役(2)影响·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高人们生产积极性(三)中央集权1、政治·建立县制、新政体制度确立、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强化中央集权·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罚、强化法律意识2、经济: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3、文化:焚烧诗书的措施·积极:加强中央集权·消极: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四、结果·商鞅虽死·秦法未亡·新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商君之法”在当时已深入人心五、评价(一)性质:地主阶级确立封建统治的一次改革(二)作用1、对当时秦国:达到富国强兵目的(1)政治·沉重打击旧贵族·稳定统治秩序(2)经济·发展地主经济,增强国力(3)军事·壮大军事力量·一举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2、对后世:是战国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3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三)局限·文化·严刑峻法第五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一、背景(一)时代特征:国家分裂、民族融合(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315BC鲜卑拓跋部建立代国·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439,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三)鲜卑族的落后: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四)社会矛盾激化:民族歧视、残酷的经济掠夺二、内容(一)均田制1、原因·战乱·国家掌握大量荒地2、“均田制”颁布:4853、主要内容(没有触动地主利益)·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缴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4、作用·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二)三长制1、背景:宗主督护制(往往隐冒户籍)2、内容·三长: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职责: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作用·经济: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大量依附人口脱离豪强,重新成为政府控制的编户·政治: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统治(三)整顿吏职1、背景:吏治混乱·影响北魏的财政收入·加深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矛盾2、内容·俸禄制度·考核:任期制,按照政绩的好坏来决定,三年一考3、作用·积极:得到一定改善·消极:赋役负担减轻,农民可以安心从事生产,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四)迁都洛阳1、原因(1)平城·经济:气候恶劣,寒冷干燥,生产条件差,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政治·地处偏僻,使得北魏政府难得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平城市拓跋鲜卑的起家之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2)洛阳·经济:黄河之南,地处农业生产发达的中原地区,交通便利·政治: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军事:原理柔然可以攻打齐国·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洛阳曾经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2、经过:4933、影响·洛阳: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五)汉化政策1、移风易俗·改鲜卑服为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为政治目的,巩固北魏统治·以汉语为正音2、改行汉制:政权机构的设置、管理名称、利益、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孝文帝改制以后,一职三官制被废除,一律改为中原传统的一职一官制度4三、评价: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性质:是少数民众封建化改革2、积极·经济:促进北魏社会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洛阳既是政治中心,又是贸易中心,手工业发展·政治:顺应时代潮流,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进行改革,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3、局限:失掉本民族特色第六课北魏王安石变法一、背景(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财政危机,外患1、三冗问题(1)冗官A、原因·分化事权——加强中央集权·分科、举荐、恩荫B、影响·影响办事效率·机构重叠,人浮于事(2)冗兵A、原因·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募兵养兵B、影响·军费开支几乎占到了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3)冗费A、原因·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战争耗费、高额赔款B、影响·财政入不敷出、出现财政危机·出现积贫局面2、积贫积弱·积贫:冗费·积弱A、原因·分权造成,调、统兵权分开·更戍法B、表现:在与辽、西夏战争中战败3、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二)尝试改革:庆历新政(三)宋神宗支持(四)王安石坚持变法·少年立志·在地方进行改革,积累经验·调任中央,上书请求变法·意志坚定二、措施(一)理财1、方针:理财以农事为先2、内容(1)青苗法A、原因·在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豪强之家往往趁机大放高利贷,最后导致许多农民破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增加政府收入B、内容:由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钱或粮食作本,在夏秋收前以低息贷借给农民,收成后农民再按20%—30%利息率还钱粮,这个利息抵御高利贷,根据每家每户的贫富程度,贷款有不同的最高限额,以避免有人从政府低息贷入,高息贷出,从中牟利C、影响:增加收入,减少高利贷盘剥,有效抑制土地兼并(2)募役法A原因:百姓以前要论丢到政府的衙门服役,影响生产B内容:由州县政府出钱雇人服役,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C影响·有利于保障生产·引起大户不满、触犯官僚地主利益(3)农田水利法(4)均输法:国家向地方采购——节省运费、资金(5)方田均税法:丈量——抑制土地兼并、对农民一定程度上减轻(6)市易法:防商人谋取暴利,平抑物价,增加收入,防止商人操控3、作用:抑制土地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二)整顿军队1、措施5(1)省兵措施·精减军队、裁汰老弱士兵·归并军营、缩减编制(2)强兵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2、作用:节省军费开支、改变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一定提高(三)选才1、改革选官制度·改革科举: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恩荫”2、改革学校教育·中央: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以不通过科举考试直接任官·地方:设立律学、医学、健全武学,培养能适应改革需要的各方面人才·政府还拨出一些官田作为“学田”,发展地方教育三、结果·元祐更化·变质、原因A执行不当:高管地主阶级、百姓不满B神宗去世四、影响1、性质:地主阶级挽救封建统治的自上而下的改革2、作用·经济发展、增加国力、稳定财政·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3、局限·王安石变法的“富国之术”意在抑制兼并,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富商,因此从一开始就遭到激烈的反对·王安石认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扩大税源,要“取诸民”第九课欧洲宗教改革一、背景(一)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二)阶级: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三)思想:文艺复兴推动(四)教会1、基督教:公元1C、西亚2、天主教会地位·生活:人人都是天主教徒,每件事都受天主教会控制和影响·经济: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各国土地的1/3·政治: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心3、天主教会阻碍发展·政治: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经济:轻商思想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思想:宗教裁判所打击哪些对教会不满的人4、德国:受压迫、压榨最严重二、概况(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开始A导火线:售赎罪券B标志《九十五条论纲》·时间:1517.10.31·内容:反驳赎罪券·影响:标志宗教改革开始、很快被译成德文)2、内容·“因信称义”·全体信徒皆教士·信仰的惟一根据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圣经翻译成德文发展·简化天主教发展的圣礼、主张神甫可以娶妻、牧师代替神父3、发展(新教)·与天主教会斗争·传播:德国、北欧(二)加尔文宗教改革:反对盲从天主教会,认为《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但他比路德更激进,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1、内容·《基督教原理》·先定论`彻底否定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