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高中历史笔记必修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1、商:内外服制度(1)含义: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又称王畿;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2)特点:附属国拥有很大的自主权;神权色彩浓厚2、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1)分封制A、背景: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初期社会动荡,实行分封制。B、目的:强化王权,控制地方。C、对象:亲族(同姓、姻亲);功臣;先代贵族;古国首领D、作用:强化王权,巩固统治(2)宗法制A、目的:解决贵族之间继承上的矛盾,巩固统治秩序B、核心:嫡长子继承制(正妻所生的长子)C、作用: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世卿世禄特权),强化王权,家国一体;宗法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问题:分封制与宗法制能否独立存在并发挥作用?两者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分封宗法二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血缘纽带。(3)礼乐制: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问题:从商周的政治制度中,你能总结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哪些特点?王位世袭制;注重血缘关系,以宗法制为核心;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不断完善,但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二)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一种决策方式,特征是皇帝专断独裁,皇权至上。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两大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2、确立与发展演变过程(1)秦——确立A、前提与背景: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统一。(联系商鞅变法)B、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法律制度;选官制度1)皇帝制度:A、称号的由来:见书P7B、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3)地方制度: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2分封制郡县制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系大一统建立基础血缘关系地域划分传承制度世袭官位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权利拥有封地和相应爵位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历史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4)法律制度:细密、严苛;轻罪重罚5)选官制度:军功爵制度;选拔与考察制度C、影响直接影响:巩固了秦王朝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2)汉至元——演变1)汉:中央——中朝;地方——郡国并行制到推恩令,设置刺史;选官——察举和征辟制2)隋唐A、中央:三省六部制——设置与职能作用与影响——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分割相权,强化皇权;标志古代政治体制发挥深刻变化影响后世B、地方:州(府)、县两级并设道——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C、选官制度:科举制积极: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官僚队伍的素质;巩固统治消极:明清之际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埋没了人才,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3)宋代A、措施——权、钱、兵三方面强化中央集权制度①收精兵:杯酒释兵权;三衙枢密院,兵权互牵制②削实权:中央:三分宰相权,财政属三司,军政枢密院地方:州郡属中央,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督(监察+谏院)③制钱谷:财赋运京师B、作用: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但造成三冗问题,危及统治34)元代——中央:一省制(相权的短暂反弹);地方:行省制(影响明清)(3)明清——强化(地方制度沿袭行省制)1)明朝A、废丞相——原因:相权过大影响皇权影响: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达到顶峰B、设殿阁大学士:不参与决策C、设内阁:地位、权力提高;票拟与批红D、监察:中央——科道;地方——按察使司2)清朝:设军机处A、原因——直接:处理西北紧急军务根本: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B、职能:承旨书谕,上传下达C、特点:简、速、密D、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E、监察:同明朝3、小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朝代中央管制(强化皇权)地方制度(加强中央集权)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秦三公九卿郡县制军功爵御史大夫汉内朝郡国并行察举制、征辟制御史大夫;刺史隋唐三省六部道州县、藩镇制度科举制门下省;道宋二府三司路州县三级谏院元一省制行省制度明设内阁科道;按察使司清军机处(1)发展趋势:相权逐步削弱并被废除,皇权逐步强化;地方权力逐步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2)监察制度——作用(积极、消极)(3)实行原因与历史作用原因:地理——大河文明,农业发达经济——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政治——疆域辽阔,维护、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思想——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4历史作用:积极——政治: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经济: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物质基础思想文化:有利于各地区、各各族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推动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传播消极——政治:皇帝专制独裁,难以避免决策失误,易形成暴政、政治腐败局面经济:近代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文化: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阻碍科学的发展与民主思想的形成与传播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一)雅典民主政治1、形成条件地理因素:山多地少,海岸线曲折(海洋文明)经济因素:商品经济与海外贸易发达政治因素:城邦制度与公民政治思想因素:自由、进取、平等的精神社会因素: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个人因素:思想家的鼓动与政治家的改革2、发展过程(1)君主制——贵族制(BC8C至BC7C)A、集体领导B、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C、任期制、选举制(2)贵族制——民主制A、梭伦改革(BC594年)——奠定基础B、克里斯提尼改革(BC509年)——确立C、伯利克里(BC5C)——繁荣3、具体表现民主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其他军事行政机关地位职责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附属机构日常司法机关具体事务运作程序40次/年;辩论比例代表制500人一个法庭;水时计27个,10人组成成员产生方式直接全体参与抽签选举抽签选举抽签选举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5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4、影响与评价积极意义:A、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多种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积累了经验。B、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修正错误,监督政府。C、促进文化的发展繁荣。局限性:民主范围——男性公民的民主;阶级本质——奴隶主的民主(二)罗马法1、含义:指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它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2、发展历程(1)起源——习惯法到成文法即《十二铜表法》习惯法:未经政府确认而被一般人接受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法律方式,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原因:习惯法的缺陷;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内容:民法、刑法、诉讼程序;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意义:标志着古罗马成文法的的诞生,本质上维护贵族利益,但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补充: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十二铜表法即是一部公民法)(2)发展——公民法到万民法背景:版图的扩大,引发新的政治、经济问题适用范围: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主要内容:它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3)完备——《民法大全》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3、内容(1)类型:形式划分——成文法、习惯法结构划分——公民法、万民法(2)核心内容:维护私有财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渗透自然法思想(3)本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4、影响与评价积极:对罗马——维系和稳定统治对后世——是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武器;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对当代许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产生影响局限性: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三、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前提——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1)背景:历史传统:有限的王权;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壮大;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政治因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2)过程A、《大抗议书》与内战爆发6B、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标志)2、确立——《权利法案》(1689年)(1)内容:法律至上;限制王权;议会主权(核心)(2)意义: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人治转向法治3、完善(1)责任内阁制A、含义:内阁向议会负责的制度即责任内阁制B、形成过程1)18世纪,国王逐渐退出内阁,首相产生2)18、19世纪,逐渐确立了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3)19世纪中叶,随着两党制的发展责任内阁制最终确立下来C、基本原则:内阁由下院多数党组成,其领袖为内阁首相;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内阁失去议会下院信任时,应全体辞职或者通过国王解散下院,重新大选,由选民决定内阁是否继续执政。D、意义: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完善了君主立宪制。(2)议会改革A、1832年议会改革1)背景:①土地贵族操纵议会议员的选举。②工业革命开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权力③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2)内容:重新分配议席;更改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3)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更多分享政治权利4)局限:工人、农民、妇女无权利(3)两党制:保守党和工党4、总结: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1)特点君主的地位:国家元首,统而不治核心:责任内阁制,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首相:最高行政首长,由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政治基础:民主代议制(间接民主)(2)发展:渐进性、连续性、创新性(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前提:独立战争(1)背景政治:英国的殖民统治,矛盾尖锐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美利坚民族形成)思想:启蒙思想得到传播,初等教育相当普及根本:英国的殖民统治限制了北美经济的发展(2)过程1775年开始;1776年独立;1783年胜利(3)结果:美国独立,形成松散的邦联2、确立:1787年宪法(1)背景:美国独立;邦联的弊端(2)制定:制宪会议;麦迪逊(美国宪法之父);1789年颁布(3)内容:7联邦制原则: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保证了美国的强大和统一,也确保了各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但效率不高,相互间缺乏协调三权分立原则:分割中央政府的权力人民主权原则:总统选举:间接选举产生;议员选举;参议员与众议员——两党制(4)意义: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了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保证了美国的稳定与发展。3、完善(1)公民权的扩大1)白人——早期民主改革(杰斐逊;杰克逊)2)黑人——黑人民权运动;民权法案2、民主制度在空间上的扩展1)领土扩张:多种手段,版图扩张2)西进运动:领土向西扩张和移民跟进开发的运动(3)消除南北矛盾,维护统一——南北战争1)原因:根本——南北两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矛盾直接——林肯当选总统2)过程:1861年开始——1862年转折——1865年结束3)意义:废除了奴隶制度,维护了统一;推动了经济发展。(三)法国共和制1、前提——法国大革命;民主与专制的斗争(1)大革命背景A、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直接原因:路易十六的财政危机C、思想基础:启蒙思想为革命做了思想舆论上的准备(2)大革命过程1789年7月14日革命开始——1789年8月《人权宣言》——1791年确立君主立宪制——1792年9月第一共和国成立——1794年热月政变(3)民主与专制的斗争雾月政变——雾月政变——波旁王朝复辟——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2、确立——1875年宪法(1)背景:第三共和国成立;君主派与共和派的斗争(2)内容:立法权:议会——参议院:间接选举(可解散众议院);众议院:直接选举行政权:总统——议会选举产生;权力;内阁:总统任命;对议会负责(责任内阁制)(3)修正和补充:国歌;国庆日等(4)意义:确立了共和制;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四)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1、前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