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重难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古代中国部分1.宗法制与分封制一、课标与考纲要求课标: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纲: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二、重难点解析1.(1)分封制(我国古代早期的基本政治制度)①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功臣、姻亲和一些先代的贵族。②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的区域,起到了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2)宗法制①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②宗法制的内容:宗法制就是宗族法规,属于一种权力继承制度,按照血缘的关系,将权力的继承用嫡长子继承的形式确定下来,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度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防止了内部纷争,强化了西周的王权。由此可见,宗法制度通过血缘关系,建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从而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起来,与世袭制、分封制共同构成了西周政治制度的主体。③宗法制特点:①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②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③等级森严。(3)两者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形式,两者紧密结合,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2、如何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在中国早期的商王朝,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这表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之一是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宗”字是一个会意字,由“宀”和“示”两部分构成,“宀”是建筑物的象形,“示”是祖宗的神主;《说文解字》中也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的本义是宗庙。这些说明宗法制的联系纽带主要是血缘,这表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另一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西周的分封制与以后的郡县制相比,中央既无法垂直管理地方,对地方诸侯也无法进行任免,这表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后诸侯之间的争霸混战也说明了这一点。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一、课标与考纲要求课标: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考纲: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机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二、重难点解析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趋势:①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强化皇权,分散削弱相权,强化皇帝对中央和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②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分散或收回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③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两大基础:①经济基础: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理论基础:韩非子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是什么?(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3)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历史根源是什么?(1)经济根源:封建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2以保护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因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2)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渐形成。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3)思想根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由于这种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被秦国所采纳,到秦朝开创了这一制度。3.汉代到宋元的政治制度演变一、课标与考纲要求课标:列举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纲:汉初郡国并行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行省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二、重难点解析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①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②地方: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实:(1)汉武帝的集权史实①设置中朝: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目的:加强皇权。②设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①三省职权:决策机构(起草诏令)——中书省;审核机构(审核政令)——门下省;行政机构(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②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削弱或剥夺宰相、节度使等的权力(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防止武人割据。(4)元加强中央集权①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3.围绕的焦点问题: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与斗争。4.汉到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怎样演变的?(1)演变: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即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部分地实行分封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2)焦点问题: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3)趋势:在分权的基础上,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考核和监督),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4)影响:短期来看,可以缓解一些矛盾,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从长远来看:①造成地方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②地方缺乏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5.如何认识和评价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1)职权和运行机制(2)影响:①实际将秦汉以来的相权一分为三,分隶三省,总于皇帝,从而大大加强了皇权;②六部各自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司法、工程等权力,各司其职,中央机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③秦汉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对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6.结合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史实分析行省制的历史影响。(1)设置:10行中书省(行省);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个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个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2)管辖。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区,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①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②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③行省官员不得更改赋税征收制度;④行省官员不得调动军队;⑤中央以监察机构监督官员,采取省官互迁形式加以控制。(3)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标与考纲要求课标: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考纲: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二、重难点解析1、明代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1)变化: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了自秦以来一直存在的丞相制度,将丞相的权力分给六部。明成祖朱棣时,内阁制度确立。但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确,不能正式统帅六部,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2)原因:废丞相是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防碍皇帝行使权力,为的是达到皇帝高度集权。设置内阁是因政务繁重,皇帝一人难以承担。(3影响:皇权取得了可能对自身产生威胁的相权的彻底胜利,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因此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2、清代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1)变化:清雍正年间,原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而设置的军机房,改为军机处。军机处由一个暂设的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常设中枢机构。虽然地位显要,但军机处本身无独立性,只是皇帝的工作班子。军机大臣由皇帝直接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谨慎可靠的亲信任命,人数无定制,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只是跪受笔录;且办公于内廷,从而使得政治决策封闭性的特征更为明显。(2)影响:便于集权,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影响: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民族融合,并有力的抗击了外来侵略。消极影响:从其动机看,仍然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具有反动性。从其采取的措施看,是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对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地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而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的君主专制,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预示了封建制度正日趋衰落。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5.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课标与考纲要求课标:知道古代的土地制度,考纲: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二、重难点解析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①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集体所有;②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一切土地属于国王(西周时叫“井田制”,春秋时瓦解);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开始确立)。分为三种类型: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农民土地所有制。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战国以来)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2、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历史时期土地制度变化的情况表现4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崩溃,私有制开始产生。“公田”被抛荒私田成为私有土地税制改革:客观承认土地私有权加速井田制瓦解齐国:“相地而税征”鲁国:初税亩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最终确立起土地私有制秦国商鞅变法等“除井田,民得买卖”“依军功行田宅”6.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发展的特点一、课标与考纲要求课标: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考纲: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的含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二、重难点解析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春秋战国以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2)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②传统农业:铁犁牛耕,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3)从生产力水平看:长期使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