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人教版)知识总结-A4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第1页(共8页)知识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原因:①生产力水平②医疗④生育观念③生育政策⑤社会保障⑥婚姻制度⑦教育⑧宗教信仰3、差异:①时间上: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飞速增长。②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如俄、德、日、匈牙利……)发展中国家:增长较快(亚、非、拉),目前增长速度趋缓。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模式生死增国家原因问题措施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发展中①政治独立;②经济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①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②制约经济发展①控制人口增长②促进经济发展现代型低低低发达①经济发达;②社会保障完善③生育观念改变①老龄化;②劳动力短缺③社会负担重①鼓励生育②接纳移民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中国计划生育,为现代型◆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迁移)一、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国际迁移、国内迁移)※①改变居住地②达到一段时间③超越一定的行政区域。(出差、上学、探亲等属于人口流动)1、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时间特点迁移方向迁移原因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旧大陆(亚、欧、非)→新大陆(美、大洋)①殖民扩张②新大陆的开发二战后①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②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西亚北非(产油国)①经济发展不平衡②发达国家劳动力短缺2、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时间特点迁移方向迁移原因1949~1986年①规模小;②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沿海、内地→边疆①计划经济体制;②户籍管理严格;③支援边疆建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①规模大;②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贫困地区→发达地区。山区→平原;内地→沿海;农村→城市①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巨大②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3、人口迁移的影响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劳动力余缺②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③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对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利);给环境、基础设施和社会带来压力(弊)。※对迁出地:缓和人口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压力(利);导致劳动力不足,人才流失(弊)。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因素——主导作用;②交通、通信;③家庭、婚姻2、政治文化因素:①战争、政策、政治变革;②宗教信仰;③文化教育3、自然因素: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②自然灾害人文地理第2页(共8页)知识总结◆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衡量指标:环境人口数量(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3、制约因素:①资源(首要、正比);②科技发展水平(正比);③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反比);④地区开放程度(正比)二、合理人口容量1、合理人口容量,总是小于环境人口容量;(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合理人口容量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现阶段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人口多,资源少)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①团块状②条带状③组团状分布平原地区沿河流、谷地(或交通线)延伸受山岭、河流的阻隔举例北京、成都、合肥兰州、西宁、宜昌重庆、武汉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不同的功能区。1、城市功能区功能区分布相关知识住宅区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①中高级住宅:上风向,城市外缘;②低级住宅:下风向,内城、工业区附近商业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点状或条状分布。中心商务区(CBD):城市商业、服务中心;高楼林立,昼夜人流量差距巨大。工业区靠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地带;主要在郊区。①大量的运输需求;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③郊区土地资源充足,土地租金低。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2、模式:①同心圆模式(成都)、②多核心模式(北京)、③扇形模式(沈阳)3、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通过地租表现。地租高低取决于:①交通便捷程度②距离市中心的远近(2)社会因素:收入水平、知名度、社会地位、种族、民族、宗教……(3)历史因素:※如北京的天安门地区历史时期以来一直为行政区(4)行政因素:※如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功能区事先已经通过规划4、变化:随着城市的发展,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工厂向外搬迁,工业用地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人文地理第3页(共8页)知识总结◆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①集镇、小城市(20万以下)、②中等城市(20~50万)、③大城市(50~100万)、④特大城市(100万以上)、⑤超大城市(1000万以上,如北京、上海)。2、划分依据:城市人口规模3、城市服务功能与范围(1)服务功能:城市是区域的经济中心、行政管理中心、文化中心……(2)服务范围:城市本身及周边的城镇、农村。没有明确界限,可能有顾客来自服务范围之外。4、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城市服务范围制约因素)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①资源:大庆(石油)、攀枝花(铁矿)②交通:石家庄(铁路)5、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服务种类的关系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反之,城市等级越低……二、城市等级体系1、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城市等级越高,城市数目越少,相互距离越远;反之,城市等级越低……2、城市六边形理论:①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竞争、排斥;②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3、应用: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第三节城市化一、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①人口(农民→工人、市民)②产业(第一→第二、第三)③用地(农业→工业、商业、住宅)2、人口向城市集聚的原因①推力:人口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②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好、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3、标志: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4、意义:①城市是区域经济中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促进工业化)②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变化。二、世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作为全球性现象,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化促进城市化)阶段速度问题国家水平起步与经济水平初期<30%缓慢功能区分异不明确,布置混杂发展中国家低晚不相适应加速30%~70%迅速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后期>70%停滞城市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发达国家高早相适应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自然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2、社会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压力大……3、应对措施:①建设生态城市;②发展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③控制城市规模,分散城市职能;④合理规划城市,处理好各功能区的关系;⑤完善基础设施;⑥提倡公共交通;⑦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⑧提高居民环保和节约意识……人文地理第4页(共8页)知识总结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自然因素:①气候(热量、降水、光照、温差)、②地形、③土壤、④水源、⑤物种2、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②劳动力、③科技交通、④政策、⑤交通、⑥历史传统3、农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气候①“南稻北麦”(热量、降水);②珠江三角洲三季稻(热量);③海南天然橡胶(热量)④新疆瓜果(光照、昼夜温差);⑤埃及棉花(热量、光照);⑥地中海葡萄(光照)地形①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②横断山区和东南丘陵的立体农业;③元阳梯田土壤①茶树、柑橘(酸性红壤);②沙棘、枸杞(碱性土壤)③谷子、高粱(耐贫瘠)水源①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绿洲的灌溉农业;②南方水田☆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能发展种植业,宜发展林果业、畜牧业;☆降水量大于400mm,可发展种植业;250mm~400mm,可发展畜牧业;小于250mm,在水源充足地区可发展灌溉农业市场①城郊型农业(蔬菜、乳牛、花卉);②珠三角农业的变迁;③西欧乳畜业、园艺业劳动力①亚洲的水稻种植业;②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数量少、素质高政策①西北地区退耕还牧;②东北国营农场技术①阿根廷牛肉远销欧洲(冷藏保鲜);②以色列的无土栽培技术;③温室大棚交通①园艺业、乳畜业靠近通往城市的交通干线;②商品谷物农业传统①欧美饮食以乳肉类食品为主;②内蒙古畜牧业历史悠久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1)自然因素的利用与改造:①温室(热量);②梯田(地形);③化肥(土壤);④滴灌(水源);⑤改良品种(物种),如杂交水稻、转基因大米(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①交通发展+②冷藏保鲜技术进步→③市场扩大;④劳动力素质提高⑤政策变化,如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退耕还湿地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各种区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2、混合农业: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典型:澳大利亚:小麦+牧羊◆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1、分布: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2、作物:水稻为主。※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泰国是最大的稻米出口国。3、条件:①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充足;②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③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④其他:灌溉水源充足、种植历史悠久等4、特点:①生产规模小(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一大一小一高三低)※人多地少是以上特点的根本原因。二、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①美、加、澳、俄、乌克兰、阿根廷等,家庭经营;②我国东北、西北,国营农场。2、作物:小麦、玉米。※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和出口国。3、条件:①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②地广人稀;③市场广阔;④交通便利;⑤机械化水平高;⑥农业科技先进4、特点:①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③机械化高;④科技水平高(一大三高)人文地理第5页(共8页)知识总结◆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牧业1、分布:①美国、阿根廷:牧牛;②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2、产品:牛、羊(肉、皮、毛)※阿根廷是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出口国。3、条件:①干旱、半干旱气候区;②草类茂盛;③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④距海港近,交通便利;⑤冷藏保鲜技术水平高(以潘帕斯草原为例)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商品率高;③专业化程度高;(一大二高)二、乳畜业1、分布:①西欧、中欧、北美五大湖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②世界各大城市周边2、产品:牛奶、乳制品。3、条件:①气候温凉湿润,多雨多雾;②地形平坦广阔;③适宜多汁牧草生长;④交通便利。⑤市场广阔(城市化水平高,饮食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以西欧为例)4、特点:①商品率高;②机械化程度高;③集约化程度高;(三高)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一、工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土地、②水源、③环境质量2、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②劳动力、③政策、④原料、⑤动力(煤、石油、天然气、电)、⑥交通与通信、⑦情感、⑧国防3、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五种工业导向类型)类型典型工业部门特点布局原则原料导向型(甜菜或甘蔗)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加工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啤酒、汽水、家具制造、印刷、石油加工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易燃易爆易破碎)接近消费市场动力导向型有色金属冶炼(炼铝厂)、化学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接近火电厂、水电站、核电站劳动力导向型服装、包带、伞、鞋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