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随堂优化训练课时作业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时作业答案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巩固基础1.A点拨:从图中可以看出,c呈下降态势,且有小于0的情况,故为自然增长率;结合我国人口增长实际,目前我国处在“现代型”阶段,但仍然是出生率高于死亡率。2.D点拨:从图中判断出至2025年之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故为负增长,人口数量逐步减少。3.B点拨:从图中可以看出2030年老年人口较2003年多,故死亡率最可能上升。4.C点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能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展,从而影响人口增长。5.A点拨:从图中可以看出:与2003年相比,2030年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都有增加,故可能出现就业压力大和老龄化速度加快的问题。6.B点拨:按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可以判断甲属于原始型,乙、丙为传统型,丁是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多是传统型,发达国家多是现代型。7.C点拨: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已经进入了工业文明阶段,工业化大生产对人口数量的要求减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对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降低了死亡率。8.(1)④发达(2)①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④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3)①规模大,2005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4亿;②速度快;③地区不平衡,呈由东向西的梯次特征;④城乡倒置,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⑤“未富先老”。(4)D提升能力1.D2.D3.C点拨:丁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0,为负增长;乙地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0,因此C项正确。4.B点拨: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乙地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都很高,应为发展中国家;丙地人口增长快;丁地城市化水平高,速度趋缓。5.(1)乙年龄在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大,超过10%(2)甲乙甲(3)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鼓励生育,接纳外来移民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巩固基础1.D点拨: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四川盆地,乙地位于长江三角洲,丙地位于珠江三角洲,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2.B3.A点拨:目前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模式是由农村到城市。4.A点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外来人口吸引力越大,人口迁入指数越大;经济水平越高的省区,人口自然增长越低,老年人口比重就越大。据此可判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省份。5.D点拨:读图可知A省高迁出率低迁入率,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该地经济落后,就业机会少,收入低。6.C点拨:从图中可以得知迁出率最大约为6.5%,迁入率最大约为18%,A项错;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只有A,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有三个,都比较少。7.C点拨:人口迁移解决了迁入地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减轻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对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有较大帮助。8.(1)东北部气候湿冷,被称为“冷冻地带”;阳光不够充足;环境污染较严重;地价上涨等。(2)国内人口迁移(3)自然生态环境因素。西部和南部阳光充足,空气清新,适宜居住。(4)南部和西部开发了新资源,发展了新兴工业和旅游业,生活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青年人口迁入。提升能力1.A点拨:乙、丁两城人口出生数小于人口死亡数,人口为负增长,自然增长率最低。2.D点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越低;人口迁入数最大,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水平最高。综合推断为丁城市。3.C4.B5.(1)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2)C(3)①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4)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对技术人员需求大量增加,而外来民工大部分知识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企业技术生产要求,因而出现东南沿海地区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大量本地企业无“工”可用。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巩固基础1.C点拨:环境人口容量是用来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的概念。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具有不确定性。但无论人类发展到何种程度,人口数量都不可能超越环境容量。2.A点拨:人地关系最理想的情况,莫过于人口数量永不超过环境容量,使人与环境永远和谐地发展下去。最不理想的是人类破坏了环境,使环境人口容量变小。3.D4.B5.D点拨:科威特国土狭小,自然环境条件较差,且科技等发展水平较低。6.D7.B8.(1)资源(2)科技水平环境人口容量(3)生活水平和文化消费水平(4)经济发达程度(5)环境人口容量16提升能力1.A2.B3.A4.D5.(1)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2)资源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与人口环境容量呈正相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3)广东气候宜人,地形平坦,水热条件好等(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对外开放度高;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等,所以环境人口容量大。(4)努力发展科技,提高经济水平;转变以自然条件主导人口承载能力的现状,以经济投入调控人口承载能力;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等。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巩固基础1.B点拨:工业区需要大量的货物运输,故交通通达度对其影响较大。2.B3.A4.C点拨:C地位于城市边缘,与城市干道相连,交通便利,且临近湖泊,环境优美,可兴建高级住宅区。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5.B点拨:引起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差异的因素主要是地租,引起地租高低的因素;一是离市中心的远近;二是交通通达度。6.D7.B8.(1)合理。该工业区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下风向。(2)高该地的知名度高、环境优美(有旅游胜地)、高新技术密集区、该地处于交通干线与城市环行路线交会的地方(理由合理即可)。(3)住宅大(4)高级住宅区钢铁工业区提升能力1.A点拨: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形式是住宅用地,因此①是住宅区。2.B点拨:钢铁厂有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应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盛行风相垂直的郊外,钢铁厂布局在乙地不但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还靠近铁矿和铁路。高级住宅区要求环境洁净优美,因此布局在丁地。3.B点拨:依据各地原地价及距四个新建地铁站的距离计算可得。4.C点拨:从图中可知b2远离市区,且位于盛行风的迎风方向,若此处位于工业区附近,那很容易把工业的有害气体吹往市区,故A、D错。因b2的地租较周围的高,不可能是农耕区,故B错。5.(1)C(2)①。该区位于城市中心位置,交通发达。(3)⑤最高,⑦最低。⑤位于盛行风向上风向,临海、靠山,环境优美,交通便利;⑦位于盛行风向下风向,该区有火电厂。(4)X区地价较低,企业生产成本将下降;本区土地面积广大,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益;本区环境较好,空气质量高;有公路,交通便利。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巩固基础1.C2.D3.C4.C5.C点拨:由于A、B两个中心地属于相同级别,居民在选择服务点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按就近原则。6.D7.A点拨:应综合考虑与其他书店的服务范围以及交通状况。8.(1)三人口中心(2)AF、D、G、H(3)A、B、C、D、E、F、G、HA、D、F、G、HA提升能力1.B2.B3.A点拨:中心组团位于市中心,等级最高,服务范围最大,其他组团的服务范围包含于中心组团的服务范围之内。4.D点拨:广州城市规划采用多核心模式,可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和改善生态环境。5.(1)济南的服务种类数量多于滨州,服务级别高于滨州,滨州的服务范围包含在济南的服务范围之内。(2)不合理。每一个城市都应有与之相适应的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规模,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会使城市的服务范围及服务人口规模达不到其所要求的规模,反而会阻碍城市的发展。(3)青岛(4)不确定性第三节城市化第1课时城市化及其进程巩固基础1.D2.D3.C点拨:根据表格中城市化水平数据可以判断最高达90%为英国,最低32%为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泰国,沙特阿拉伯和日本两国城市化水平都较高,沙特阿拉伯因位于西亚,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自然环境恶劣,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城市,城市化水平高于日本。4.D点拨:沙特阿拉伯属于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阿拉伯人,人口出生率高,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沙漠中水源较丰富的绿洲处。5.C点拨:城市人口比重下降。6.C点拨: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属于阶段Ⅰ的城市人口增长阶段,即处于大城市化阶段;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则发展到阶段Ⅱ,为郊区人口增长显著的郊区城市化。7.B点拨:阶段Ⅱ时,郊区人口增长速度远大于城区,城区的人口密度有所下降,一方面是因为城区地价昂贵,部分居民迁至郊区;另一方面是由于城区污染严重,人们选择了环境相对优越的郊区。8.(1)发达发展中(2)较高趋于缓慢甚至停滞(3)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4)社会经济提升能力1.D点拨:城市化水平越低,说明第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也越低,即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读图可知,Q地的第一产业比重高达70%,故该地的城市化水平最低。2.B点拨: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旅游业越发达的地区,其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可能越高;图中N地的第三产业比重高达70%,故旅游业发展水平可能最高。3.B点拨:①图中郊区地价上涨,主要是交通改善的影响。②图显示近年来该市面积迅速扩大,城市化进程速度快,应为发展中国家。4.C点拨:②图反映城乡过渡带快速扩大,而城市核心区增长很慢;证明城市发展很快,应该是发展中国家的郊区城市化过程。5.(1)6129经济城市化水平(2)经济城市化水平英国我国(3)图丙显示,20世纪4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对人口城市化的贡献度大致相当,此后,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化贡献度持续加大,而第二产业的贡献度开始下降,并且它们贡献度的差距有扩大趋势。比较图丁与图丙可以看出,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第二产业的贡献度总体上升,而第三产业的贡献度总体下降,并且它们贡献度的差距持续加大。(4)第三产业。因为第三产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同时,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经济城市化的提高。第2课时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巩固基础1.C2.A点拨:树木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为生物提供优良栖息地的作用。树林被移植,使原生地地表裸露,易造成水土流失,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同时还会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影响生态群落。3.C4.B5.D6.B点拨: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图中被问的小鸟从城里来,身上脏兮兮的,说明城市环境污染严重。7.D8.(1)城市化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乡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用地不断转化为非农业用地。(2)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3)占用耕地良田;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4)分散城市职能,建设新城市和卫星城;合理进行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治理城市环境污染。提升能力1.A2.B3.A点拨: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因为城市硬化路面多,下渗少);②是自然状态下的洪水过程线;③是修建水库后,受到水库调节的洪水过程线;④是自然状态下的地下径流过程线。4.D点拨:为防治城市内涝,可以通过疏浚河道、完善排水系统等措施,提高城市地表水的排泄速度。5.(1)①自郊区吹向城区(2)如认为可行,应首先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造林应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内。如认为不可行,理由合理即可。(3)原因:拉萨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区面积和人口数量迅速增加,机动交通工具的增加等。影响:加剧了城市夏季高温的程度,加重了城区污染,易造成城市气候失常、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巩固基础1.D2.C3.B4.A5.C点拨:山坡地的坡度较大,因此易发生水土流失,增施肥料后,大部分的肥料可能会随着径流而流失,因此导致农作物增产的效果微弱。6.B点拨: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后,地表的坡度变小,地表径流的流速减慢,因此地表径流将泥土、肥料带走的可能性就会大幅度降低,这样有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进而起到增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