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3必须背会及易考大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Lewis57高中地理必修3·必须背会及易考大题刘易斯地理工作室策划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包括[4]☆地理位置差异☆气候条件差异☆土地条件差异☆矿产资源条件差异2.松嫩平原及长江三角洲的农作物和耕作制度[2]☆松嫩平原:旱地耕作业,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此外有畜牧业☆长江三角洲:水田耕作业,种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此外有水产业3.不同阶段区域发展的人地关系[3]☆初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已显现出不协调☆后期阶段:人地关系矛盾加剧4.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3]☆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原因: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农业社会:粮食生产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粮食生产地和桑蚕、棉花生产基地☆工业社会: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5.地理信息技术的作用及其应用领域[7]☆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模拟特定区域自然过程,预测、预报区域内可能发生的灾害或环境变化☆大众化应用6.遥感技术(RS)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环节[理解]7.遥感技术的优点[2]☆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8.遥感(作为信息源)的应用[2]☆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和自然灾害防御监测9.GPS系统的组成部分[3]☆空间部分(卫星:由21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组成,地平面至少有4颗)☆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10.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特点[4]☆全球性☆全能性☆全天候☆实时性11.GPS的应用领域[3]☆野外调查(考察地理位置、高程)☆旅行☆汽车导航地理必修3(新课标·人教版)必须背会及易考大题212.GIS系统的应用[3]☆自然灾害动态监测、评估预测☆城市管理☆空间分析、应用评价13.GIS系统简要程序[5]☆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4.荒漠化的主要表现[3]☆土地沙漠化☆石质沙漠化☆次生盐渍化15.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量和植被景观的变化[2]☆降水量: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东部,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贺兰山以西,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新疆塔里木盆地,降水量不足50毫米☆植被景观(东→西):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16.荒漠化的人为因素[4]☆主要: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灌溉措施不当17.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2]☆19世纪中叶以后,清政府“移民实边”、“开放蒙禁”,直接加剧了本地区的荒漠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西北地区荒漠化趋于严重18.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5]☆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19.解决农牧民能源问题的多种途径[3]☆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20.荒漠化防治的内容[3]☆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1.预防荒漠化的原则和重点[2]☆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重点: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治理22.自然界中森林的作用[6+4]☆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其他:☆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23.地球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3]☆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24.雨林生态的脆弱性[见P33图理解记忆]☆人类通过焚烧和砍伐活动可将大片浓密的原始森林化为乌有,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的淋洗而很快丧失,使地表植物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陷于崩溃25.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5]☆过度的焚林开垦(迁移农业)☆大规模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木柴采伐☆采矿、水利☆公路建设26.巴西政府亚马孙开发计划内容(公布:1970年)[4]☆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1975年)☆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开发☆跨国企业在亚马孙雨林允许毁林开荒,开辟大型肉牛牧场地理必修3(新课标·人教版)必须背会及易考大题327.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6]☆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的机会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28.可再生能源包括[5]☆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29.非可再生能源包括[3]☆煤炭☆石油☆天然气30.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3]☆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31.山西煤炭资源的特点[5]☆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32.山西煤质特点[4]☆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3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方式[4]☆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的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注重能源的综合利用34.山西煤田的分布[6](见P44图)☆大同(优质动力煤)☆平(鲁)朔(州)☆西山☆沁水☆霍西☆河东(优质主焦煤)35.加强山西煤炭加工转换的具体措施[2]☆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36.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三条产业链[3]☆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37.煤炭能源综合利用的影响[2]☆使山西由煤炭开采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使原料工业超过采掘工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38.山西能源建设环境的保护与治理[3]☆提高煤的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注重“三废”的治理39.山西省调节产业结构的具体举措[2]☆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40.河流流域开发的方向[3]☆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应保护好它的植被生态☆河谷平原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因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河流是流域开发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资源的保护41.田纳西河的概况[1]☆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地理必修3(新课标·人教版)必须背会及易考大题442.田纳西河开发的自然背景[4]☆地形: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较大,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水系: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河流落差较大☆矿产资源:流域内矿产丰富,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43.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的后果[3]☆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44.流域开发的核心[3]☆流域的开发都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TVA同时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45.TVA河流开发的具体措施[6]☆防洪☆发电☆航运☆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46.田纳西河发电的开发利用[3]☆水电(汛期发电,依靠水库)☆火电(利用煤炭资源)☆核电(平衡枯水期的发电)47.田纳西河土地利用的措施[4]☆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业、林业、牧业结构☆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对采矿区进行生态恢复治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48.区域农业发展的依托[3]☆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49.东北地区的气候,粮食熟制及其劣势,作物特点[4]☆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夏季集中,雨热同期☆熟制:一年一熟☆劣势:容易受低温、冷害影响☆特点:农作物:喜凉作物;生长季节:4-10月50.东北地区的地形、土壤条件[2]☆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西部:高原草原牧场;中部、东北部:平原,周围山地)☆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5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3]☆工业基础良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5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3]☆耕作农业区(分布在平原地区,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林业和特产区(分布: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树种: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白桦;特产:鹿茸,人参,苹果梨,柞蚕,苹果)☆畜牧业区(分布: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品种:三河牛、三河马、东北红牛;舍饲畜牧业)53.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点[2]☆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广人稀,政策支持)☆地区专业化生产地理必修3(新课标·人教版)必须背会及易考大题554.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2]☆主题:生态建设,增加收入☆方向:○1平原区:继续加强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2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3山区:开发特色农业产品55.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威胁[7]☆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56.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2]☆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区域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57.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条件[4]☆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良好的区位条件☆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58.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两个阶段[2]☆1979年-1990年:劳动密集型为主导产业☆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59.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表现[3]☆许多乡村地区变为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乡村与城市交错分布☆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60.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面临的问题[3]☆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问题日益严重61.珠江三角洲的生态问题[5]☆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江三角洲成为酸雨中心之一☆水污染严重,“水匮性”缺水问题突出☆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耕地锐减,土地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62.珠江三角洲调整治理措施[3]☆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香港、广州、深圳)☆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规划与管理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63.西气东输路线及示意图[2]由轮南油气田到上海市。途径: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全长4200千米。地理必修3(新课标·人教版)必须背会及易考大题664.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4]☆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今后,我国能源开发战略重点在西部☆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大气质量(天然气代替煤炭)65.我国目前能源结构带来的问题[2]☆燃煤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酸雨影响危害严重☆北煤南运给我国铁路、公路运输造成了巨大压力66.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对西部:○1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设施建设○2增加就业机会○3拉动相关产业发展○4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东部:○1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2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3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67.西电东送工程的三条通道及其示意图[3]☆南部:水电、火电开发,送往广东·珠江三角洲(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滇黔交界处河流)☆中部:三峡、金沙江水电送往华东☆北部:黄河上中游水电,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塘地区68.产业转移的目的[2]☆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69.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3+4]☆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其他:☆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70.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国的变化[4]☆20世纪50年代:日本☆20世纪60-70年代: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地区☆20世纪80年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20世纪90年代:我国中西部地区71.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