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人口数量变化:全球—人口的自然增长某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迁移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自然增长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2人口增长的时间变化时间段增长速度人口总数生产力水平农业革命前农业革命期间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20世纪以来3二战后,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大洲:国家:发达国家:(甚至零负增长)---今后发展中国家:(80﹪、六国)---20世纪七十年代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指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传统型类型(1﹪以下)现代型转变:死亡率先降---原始型转变传统型;出生率后降---传统型转变现代型2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时间演变---------------------(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20世纪70年代后)3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向过度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为传统型,实行计划生育后现在已为三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因素1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的原因22二战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3我国人口增长模式进入现代型的原因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降:4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中死亡率先降出生率后将的原因总结:生产力水平(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水平)---最主要、文化观念、社会福利、国家政策、自然环境、宗教信仰3第三节人口迁移一人口的迁移概念:(条件—居住地改变、一段时间、跨越行政区界线)分类:人口迁移、人口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概念:(条件—居住地改变、一段时间、跨越国界)历史发展:时间特点流向19世纪以前二战以后(分析原因及意义)2国内人口迁移概念:历史发展:(分析原因及影响)我国古代特点流量流向80年代中期前有计划有组织较小东部城市→西新中国成立部、边疆,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80年代中期后以自发为主较大西部→内陆→山区→贫困地区→农村→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讯3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总结:经济因素—主导作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三人口迁移的影响1迁出地有利:不利:42迁入地有利:不利:5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环境人口容量---最多人口数量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首要因素—资源: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地区开放程度:正相关教育水平:正相关3估计结果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人口2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人口问题①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发展中国家—世界主要人口出生率高,人口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加大经济、就业、教育、资源、环境的压力,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人均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造成巨大的人口惯性增长,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措施:计划生育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自然增长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青壮年负担较重,社会养老费用增加,国防兵员不足措施:鼓励生育,人口迁移③我国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量多;人口老龄化;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我国人口政策: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稠密区:原因:中低纬沿海平原地带—自然条件优越亚洲东部南部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有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且工业、交通、城市发展很快欧洲、北美东部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发达,工业商业金融活动频繁2稀疏区: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区6干旱的沙漠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矿产、农业、工业、交通、经济、开发历史二中国人口分布1人口总数居世界一位(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人口2000年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1/5强;2005年1月6日“中国13亿人口日”)2人口密度大---人口密度大,人口密度小3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界线从到此线人口稠密,面积占全国43%,人口占全国94%以上此线人口稀疏,面积占全国57%,人口占全国不到6%原因:7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2功能区形成:同一种城市用地功能区3功能区①住宅区:最广泛分化:住宅区比较住宅区位置面积环境配套设施②商业区:位置—(商业的区位需求:大量的消费人群;便利的交通运输)中心商务区:建筑物高达稠密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经济活动最繁忙③工业区:位置—向城市外缘移动(降低成本、保护环境)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2影响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因素:①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地租高低:距离市中心远近交通便捷程度付租能力(地租等值线图)②收入:住宅区分化③知名度④种族、宗教⑤历史⑥行政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工业区与住宅区的相对位置三城市的不同等级1划分标准—人口规模82服务功能(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服务范围:城市本身、附近的小城镇、广大的农村地区3城市等级的提升地理位置:丰富资源—大庆、攀枝花便利交通—上海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城市等级城市数量城市距离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人口规模六边形服务范围理论中心地理论9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什么是城市化(看图分析)1概念:2标志: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形成城市群、城市带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3水平:4动力(人口迁移):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5意义二城市化特点城市化的地区差异类型时间水平速度起步阶段与生产力发展是否适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国(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二战后人口增长过快,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巴西—过度城市化、印度----滞后城市化)10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原因: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影响水循环影响气象要素2生态城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3城市化对生活的影响城市生活农村生活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5城市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生活废气、工业废气、交通尾气水污染-------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城市地表径流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11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劳动对象:农业部门:农业特点:2农业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绝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相对区位)3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光照:热量:作物分布:苹果----、柑橘-----甘蔗----、甜菜----作物熟制:水稻种植----海南岛一年熟;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熟东北地区一年熟降水:(天气----大风、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给农业造成损失)地形平原:(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并且有利于机械化)丘陵山地:缓坡----陡坡----(经济、环境效益)海拔升高-----土壤土壤肥力土壤性质:茶树----红壤酸性土壤疏密:棉花-----土质疏松水源农业灌溉灌溉农业绿洲农业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对商品农业的影响大;使产地与市场可以分离人口密度与劳动力:12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习惯(种植历史)食物偏好政策科技:保鲜冷藏技术培育良种改造不利自然条件:梯田---;温室大棚----;灌溉---小结: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整体性二微观地区农业的合理布局影响因素:地价交通的通达度用地面积需水量保鲜期单位产值生态效益读下图,该市周围要发展小麦、乳牛、花卉、养鱼、果园五种农业,请在A、B、C、D、E五个区位安排五种农业,并说明理由ABCDE三农业地域的形成1概念2特点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①混合农业:谷物(小麦、玉米)与牲畜(牛、羊)混合(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②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分布于国土的西南部和东南部;小麦和牧羊③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小麦牧羊带的形成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区位优势土壤---水源---流经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人口---(家庭经营)机械---科技---政策---限制性因素:灌溉水源显著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生态系统13有效的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可根据市场要求决定多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种植业---水稻(好暖喜湿,单产高)、劳动密集型农业、自给农业1分布: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气候区)2区位因素(区位优势)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②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种植历史:食物偏好:水稻单产高:3特点(一大一小一高三低)(季风气候水早灾害频繁,灌溉是水稻的基础)4发展方向控制人口增长,适当扩大规模提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提高商品率,兴修水利二商品谷物农业种植业---小麦、玉米商品农业---面向市场1分布:世界:---家庭经营我国:----国家经营2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土地租金低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3美国商品谷物农业①分布:中部平原---小麦区(北部春小麦、南部冬小麦)玉米带②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14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机械化水平高(先进的工业是保障)先进的科技国家政策支持③特点:农场规模大、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牧业畜牧业、商品农业、密集农业1分布: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场广阔(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美国、阿根廷---牛;澳大利亚、南非---羊2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①位置②形成过程: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③区位优势:自然因素:气候---草类---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农场规模大市场,国内和国际市场,市场广阔交通,距海港近,交通便利科技:海上冷冻船,是市场扩展到欧洲政策,政府支持④措施:培育良种牛;修铁路,改善运输条件开辟水源;保护草场、种植饲料3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二乳蓄业畜牧业---乳牛商品农业---面向城市市场集约化1分布:大多紧邻消费市场世界上---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国家内---大城市周围(我国北京上海)2西欧乳蓄业①位置②区位条件:自然因素:气候---西欧平原地形--,土壤---,水源---社会区位因素:市场---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较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科技发达15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劳动对象:植物动物农业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农业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2农业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绝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相对区位)3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光照:光合作用(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量:积温、无霜期、年均温、气温季节变化、气温日较差作物分布:苹果----暖温带、柑橘-----亚热带;甘蔗-----热带(台闽粤桂滇蜀)、甜菜----中温带(黑吉内蒙古新)作物熟制:水稻种植----海南岛一年三熟;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东北地区一年一熟降水:我国---年降水量400mm等雨量线(天气----大风、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给农业造成损失)地形平原:种植业(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并且有利于机械化)丘陵山地;缓坡----梯田陡坡----畜牧业林业(经济、环境效益)海拔升高-----垂直农业带土壤土壤肥力土壤性质:茶树----红壤酸性土壤疏密:棉花-----土质疏松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