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城市化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电视录像机教学方法:比较法、列表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城市化的含义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城市化含义:(通过P31图2.17分析城市化的内涵,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①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②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③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读图思考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点拨城布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的结果)-2-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学生讨论结合图2.18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然后采取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如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高;现代建筑居家舒适;社会地位提高等(2)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总之,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式之一。(3)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过渡: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本部分整体思路:先进行图2.20内容的教学,同时结合P34案例4完成P35活动题。然后依据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对图2.19和图2.21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一)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20)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20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二)世界城市化进程:案例4通过案例应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①案例4是图2.20的具体实例。②图2.22和2.23用伦敦市的发展来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3-③案例中的文字和图2.24说明英国、英格兰地区城市化过程:城市数目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增加。活动(第35页)结合图2.20和上述案例资料,从以下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点拨过渡讨论:我们已经了解了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请同学们对图2.19和图2.21进行分析,思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读图思考读图2.19,请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1.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什么不同?提示读取200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数据回答该题。点拨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达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约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约为20世纪中叶之后。2.1950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差异?提示比较1950年前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增长曲线斜率变化,回答该题。点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更快一些。3.试简单分析这些差异出现的原因。提示结合P33的阅读内容,完成该题。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一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4-点拨大约从18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美各国并进一步向全球扩散,使人类聚落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整个19世纪,欧洲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涌现出一批规模巨大、职能广泛的多样化城市。20世纪初,北美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中国家获得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城市化的特点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其中后者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希望同学们对此结合教材P33图2.20加以思考。板书设计:2.3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含义1、城市化定义:2、城市化含义: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1)拉力:(2)推力: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一)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二)世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一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5-课后作业:P34活动参考答案:1.发达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早,如英国于1800年、美国于1825年、日本于1890年前后开始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晚,如巴西于1940年、印度于1910年前后开始城市化。2.目前英国、美国、日本、巴西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印度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3.未来英国、美国、日本、巴西城市化发展趋于缓慢,印度城市化发展可能加快。第二课时复习提问:1.什么是城市化?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有哪些差异?城市是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集聚的中心。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图2.25)。那么,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问题。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2.不利影响:来源危害大气圈城市工业排放各种气体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人们的健康水圈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6-殖生物圈生物栖息地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改变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岩石圈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其他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废渣,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市环境污染,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教材图2.26)(指导学生读图2.26及图下文字,填写下表,初步了解城市化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来源危害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等有害物质,使城市空气污浊,危害人们的健康。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饮用水质不断下降,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活动我国的城市化虽然起步晚,水平比较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很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阅读图2.27,分析下列问题。1).测算1995~2000年城市人口比重的年增长率,结合我国的人口总数,计算每年新增加的城市人口数。2).根据计算结果,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城市化会给地理环境带来怎样的压力。3).试提出缓解这些压力的措施。点拨:1).1995—200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了5%,年增长率为1%。按总人口12亿计算,每年新增加的城市人口为1200万。2).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有:总体的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生物栖息地减少,影响-7-生物多样性;地表和地面环境的改变,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及其运动发生改变;地表和地面环境的改变,使得局部的气候条件发生变化。由于城市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大,自然环境的分解能力有限,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等。过快的城市化还带来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问题。3).合理规划城市;使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提高城市绿化程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分散大城市职能等。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目标: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活动在生态城市系统中,城市绿地尤其重要。有人提出了不同的城市绿地系统模式。从图2.28所述的三种模式中选择一种进行评价,并提出你的改进意见。点拨:A模式优点是可以净化从郊区流人城市的空气;缺点是无法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中心污染物不易稀释,尤其是遇到大气稳定少动时更是如此。B模式优点是在A模式基础上,绿地向城市中心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缺点是城市中心地区其他用地面积比重大,向城市中心延伸的绿地在调节、净化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有限。C模式优点是在B模式基础上,绿地在城市中心形成网状,进一步减小了城市热岛效应。而且由于绿地从城市边缘延伸到中心地区,使空气流动较通畅?有利于降低城市的大气污染。缺点是城市中心地租高的地区,土地利用率降低。针对三种城市绿地系统模式的缺点,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合理即可。案例5通过案例应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1、在城市建设中,必须考虑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热岛环流”,从而为城市建设服务。2、城市的发展必须向生态城市的方向努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应采取的措施。威海作为国家级卫生城市,我们更应关注我们这座城市,爱护这座城市,把它建设好,-8-把它保护好。板书设计: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2.不利影响:来源危害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目标: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课后作业:调查自己所在城市的环境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