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综合复习有效性的策略——以第二单元《大气》为例对文科生来讲,自然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学习中的“瓶颈”,是考试中失分的“重灾区”。如何有效利用课堂,优化复习过程,提高效率,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一、深刻领会考纲要求,准确把握命题思想考纲是高考复习的纲领和指南,复习的导向是否正确,对学习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1.明确考纲对知识范围的要求,如《大气》一单元的要求是:大气环流的性质、特点(大气的垂直分层、气压带与风带、季风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等)、主要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及其天气特点、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逆温层与大气污染)和气象灾害等。2.明确考纲对能力方面的要求:①获取和解读信息,②调动和运用知识,③描述和阐释事物,④论证和探讨问题(与新课程相接轨的)。3.明确考纲中的变化趋势:较好地保持练续性、稳定性和平行性。4.明确考纲中的试题范例。做到这几个明确,才能在复习中紧扣考纲、把握导向、提高效率。要尽可能做到大纲要求考什么,就复习什么;课本上有什么知识点,就掌握什么。这样就会使自己在复习时少走弯路,节约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复习效率得到提高。二.品读高考真题,明确高考的思路和方向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知道一份好的高考试卷要经过专家们精心雕刻,尽量作到万无一失。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是能够考查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具有质量高、信誉度强、可操作性强等优点。所以它自然地就成了我们辅导高三时的最佳素材。研究历年真题,有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高考趋势和命题方向。2007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在内容上,突出考查考生对主干知识(蕴涵着地理重要原理、规律)的理解、应用能力,阅读信息、应用信息,突出能力立意,以地理图表切入,尤其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重视地理图表的解读与地理问题的探究;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等。如2007年全国文综Ⅰ卷涉及到的自然地理气候知识点就有: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重要国家轮廓特征的识别能力及世界洋流分布这一主干知识;第4—5题考查学生对气候这一主要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气候类型判断能力、气候类型成因、特征、分布规律的灵活应用及统计图表的阅读能力。还有第37题等都是对气候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阅读信息、应用信的考查。三.自然地理各要素密切联系,相互渗透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有几个方面是一直没有变化的: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没变;学科内为主、跨学科为辅的综合态势没变;跨学科试题的设计套路没变。尽管试题大量引用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其知识的落脚点都落实到构成学科的基本内容上。正所谓“题目出在书外,答案却在书内”。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教材,落实基础知识,复习时要突出主干知识,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由于自然地理试题中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图与空间定位、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海水的温度与盐度和洋流、自然灾害与自然资源、陆地水体的运动与转化、自然带、区域自然特征分析等几个方面及其派生知识点上。它们自然也就成为自然地理要复习的重要知识点。由于高考的第一轮复习属于基础复习,其主要目的在于查漏补缺,形成稳固的知识基础。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要全面细致地阅读教材,绝不放过考纲中规定的任何一个知识点,做到“点点过关”,彻底清除自己知识结构中的盲点和理解上的障碍。经验告诉我们,“点点过关”不仅能够给后面的二、三轮复习以及最后的高考打下最稳固的知识基础,而且能够大大提高二、三轮的复习效率。第一轮复习主要是为了形成稳固的知识基础,并在知识点复习的基础上,注重对知识的归纳与梳理,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如《气候》一章,大气运动的复习,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大气的热力环流、三圈环流、气旋和反气旋等知识点的复习,而应该更应该注意发掘这些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如图1)的知识网络与体系等。第二轮通过专题复习,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专题复习就是变换角度,通过归纳、迁移,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方法。在专题复习过程中,应突出地理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更应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应用,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针对这一考试要求,应从知识联系角度对地理学科内知识进行归类、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如:季节更替与事象变化的知识整合:(1)四季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的规律;(2)不同季节的等温线弯曲方向的判断——海陆、月份、南北半球;(3)季风环流的形成——夏季风与冬季风的形成、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4)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台风、寒潮、洪涝、干旱;(5)水文现象的季节变化——海水温度、盐度、季风洋流等都会随季节变化;河流补给类型不同,径流季节变化也有差别;山地雪线高低及地下水水位变化与季节变化的关系;(6)外力作用强弱的季节变化——物理风化与不同季节的温差、降水有关;河流丰水期和枯水期的侵蚀、搬运、沉积强弱不同;泥石流滑坡多发生在多雨季节;不同季节的气压和风对风力作用的强弱有关;(7)不同季节自然资源的利用——气候资源与生产活动的安排如播种收获、晒盐;水资源的利用与修建水库;生物资源的利用如伐木季节、冬夏牧场的利用;能源的利用如风能、太阳能、沼气均与季节有关;(8)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如棉花春种秋收,冬麦秋种夏收,果实秋季成熟,早茶春季收采。(9)环境问题的季节性——气温水温较高季节易出现赤潮现象,冬春季易出现沙尘暴,燃煤季节空气质量差,易发生大气污染。如:复习“气候”时,可以从气候因子、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与分布规律、气候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表现、气候对人口分布与农业的影响等展开联想,使高、初中地理结合起来、自然与人文地理结合起来、区域与洲际结合起来。气候知识结构:⑴气候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洋流、地面状况、人类活动)⑵气候要素(气温、降水、气压、风等)⑶气候特征(气候要素在时间上的组合)⑷气候类型(13种类型的成因特点等)⑸气候分布(分布规律及具体地区)⑹气候资源(光、热、水、风及其季节变化)⑺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洪涝、干旱、沙尘)⑻气候评价(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四.以图导学,重视地理能力培养,落实四项基本能力通过对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得知:重视通过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的方式,来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看图、识图和分析地理图表、模型、照片等的习惯,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提高他们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做到“左书右图”,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1.以图导学。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时,首先要求学生依地图三要素熟悉地图基础知识,其次要求学生了解世界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地形、洋流分布,了解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然后结合《全球大气环流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指导学生观察各种气候类型在地球上是怎样分布的,接着,列出导学的问题:⑴、非洲自赤道往两极气候类型递变规律.⑵、亚欧大陆东西两岸亚热带、温带气候类型.⑶.非洲(亚洲、北美洲、澳大利亚等)气候特点及原因。⑷.南美南部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有何不同,为什么?⑸.副热带地区沙漠气候多向东还是西海岸伸?为什么?⑹.为什么世界上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上,而在北纬200-300的撒哈拉沙漠?⑺.洋流对温带海洋性气候有何影响?⑻.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分布是不是一一对应的?⑼.亚马逊平原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原因?⑽.马达加斯加东部和西侧各为什么气候类型,为什么?⑾.南北纬20°-30°副热带地区应降水稀少,但大陆东岸年降水量却多,原因是什么?(或为什么沿北回归线的亚洲,东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西部是热带沙漠气候?)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某一种气候类型在某一洲分布的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压带风带位置)、地形、洋流来分析该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在这里,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一个基础环节。在分析该气候类型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思考此地地下水及河流湖泊的水文状况、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土壤类型、农业生产类型,等等。再深入一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此气候类型的一般分布规律与具体分布地点,分析与该地区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相近的一些地方,为什么却不具有该气候类型。学会运用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是学习自然地理最重要的手段。2.从图中找规律。学生通过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亚欧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的分布及非洲气候带状分布,总结出以北半球为例的“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并通过此图熟练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成因。3.多练习读图题。图表分析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高考中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理想手段,图表的阅读分析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在高考中的表现,在专题复习中,要求学生达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能对图表综合归纳读出各种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①精选习题.教师应设计一些变式图让学生训练,也可以让他们自己画变式图。大气、气候知识高考中每年均有、分量较重,气候类型试题的命题形式常常以:气温降水要素坐标点式、具体地点式、局部地区图、经纬度图、柱状图(或表格数据)、气温降水坐标图、气温降水玫瑰图、气候分布模式图、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图纵向串联式等等形式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特征或分析其成因,比较差异等等。教师可以类似题型进行专题设计。如下【例题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四幅图中,表示上图中甲地气候类型特点的是________。(2分)(2)北京的气温年较差为31.2℃,华盛顿(38.8°N)的气温年较差为25.3℃,北京的年较差大于华盛顿的主要原因是北京______。(2分)A.受海洋影响大B.受暖流影响大C.受地形因素影响大D.受季风环流影响大(3)上图中A、B、C三支洋流的水温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其中B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2)D(3)C、A、B有增温增湿的作用)【例题二:下图中甲为某城市的风向玫瑰图(全年各月平均风向频率),乙为雨量与风向关系图(某风向期间的降雨量),读图回答第1、2两题。1.某地风向与雨量的相关情况,正确的是()A.吹西风和东风时,雨量最多B.吹北风和南风时,雨量最少C.吹东南风和西南风时,雨量最少D.吹南风和东南风时,雨量最多2.如该城市要建设一火电厂,则最佳区位应在城市的()A东北地区B西南地区C东南地区D西北地区】②加强模拟训练.试题练习不仅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而且进一步熟练每类试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训练“信息获取、知识迁移、表达及应试的能力”等。最后注意模拟练习后的反思与总结,进一步提高做题的质量和复习效率。对于每考必失误的“弱点”知识,除加强相关课本知识的复习外,还必须针对“弱点”进行定点训练。定点训练,如每周在规定的时间内做一份(11道选择题和的2道综合题),然后应进行批改,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讲,剖析命题思路,引导解题思路,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或每周出一道综合性强的高考模拟题(高考题),要求学生写出解题思路。通过老师讲评,让学生发现题目背后蕴涵的学科思想。建议在最后一个月里,在全面掌握了地理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把近几年的高考题认真地看一看,了解和熟悉高考试题。因为,近几年来的高考题反映了命题的思路和考查的难度,能够系统地做一遍,一来是一种高考水平的练习,二来是复习的起点到位。其三是强化应试能力,学会做题,平时要训练如何审题,必须强调审题一般要按以下步骤进行:先读题干---后图名---再读图例---读经纬度---分析地图---题干与图结合分析---分析设问在这里注意准确定位,如经纬定位、地理事物特征定位;从题干、地图大胆提取解体信息;找出题干和设问的关键词和限定词。将试题内容与储备知识、课本知识建立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