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异版语文教材同题文本注释考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高中异版语文教材同题文本注释考辨摘要:中学文言文的教育一直以来广受语文教育界的重视,而对于中学文言文教学来说,教材注释的作用是不可置疑的。既然有了注释,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会自然地依赖它,中学师生们甚至奉之为圭臬,因此正确而利于学生理解的注释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容精髓,以及作者寄托于文本之中深刻的思想感情或生活哲理。反之,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则会有相反的效果。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已经出现了超过六种的不同版本,本研究通过对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相同文言文文本的注释的比较,我们发现对同一字词以及句子的注释存在着部分差异。本文试选取部分具体例子,针对文言文文本中的注释问题谈点浅见。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异版文言文注释所谓“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多为当时一流人才的精神物化的产品,具有极为丰赡的精神内涵;同时也是汉语言的“文物”,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是掌握运用现代汉语的起点,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可以说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文言文是“源”,现代文是“流”,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文言文内容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大幅度增加,使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和探讨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材,包括高中语文教材已经打破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一统天下的局面,现今国内各地的高中语文教材已经有六种以上的不同版本。虽然不同教材选取的课文各有不同,但是就文言文的选择来说还是有比较大的一致性的。但是,经过阅读和比较发现,不管是在文本还是注释方面,各版本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认为语文教材在学科教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之所以说语文教材重要,因为它是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凭借,是其他教材的基础。诚如语文教材研究专家所言:2语文教材尤其是语文教科书,从来都是面对广大的人群,直接影响受教育的青少年,其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范围之广、时间之久、程度之深,古今中外没有什么书籍能与之相比,即使是最具普及性的读物也望尘莫及。……在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时代,其影响力自然超出其他书籍,而把教科书视为经典、崇为神圣的时代,就更要无条件地照它身体力行了。人们可能一辈子都要接触语文读物,但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确实最具科学性和教育性的奠基读物,人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之后,仍然熟记于心、出口成诵的诗文,大都是在中小学时期学得的。语文教科书对任何受过基础教育的人来说,都不会不有着怀念之情。这足以证明语文教科书影响的深远。这样,我们几乎可以说,教科书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基础教育的历史。也几乎可以说,语文教材特别是语文教科书是代表人类历史文明的象征之一,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1]语文教材的重要性使得对于语文教材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在各地区相继推出不同版本的教材的时候,异版教材的比较也正成为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以下分别简称“人教版”、“苏教版”、“广东版”和“山东版”)这四套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相同的文言文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不少文言文注释上的差异。笔者认为,中学语文课文注解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容不得马虎与模糊,正确而利于学生理解的注释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容精髓以及作者寄托于文本之中深刻的思想感情或生活哲理。文言文注释的作用更显得尤为重要,既然有了注释,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会自然地依赖它,而在经过精心选择及反复考量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文本的注释尚且存在着不少的差异,也说明语文教材注释的问题依然是需要被重视并且应该被重视的。下面,针对人教版、苏教版、广东版、山东版四套教材中有重合的文言文文本的注释上的差异,谈谈我们的浅见。3注释内容的差异首先,我们来看苏轼的《赤壁赋》。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而又不失磅礴气势,读起来不生涩对于理解来说应该也是容易的。但是仍然有几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与探讨。“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句中的“骤得”,人教版、苏教版、广东版都给出了注释:人教版的注释是“数得,屡次得到”;广东版的注释与人教版大致相同,解释为“屡屡得到”;而苏教版却给出了与以上两个版本完全不同的解释,并将“骤”字独立作了注解,“轻易得到。骤,骤然,突然”。可以发现对“骤得”的不同注释的关键还是在“骤”字上,那么“骤”究竟应该如何作解释?查对中学生最常用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我们发现“骤”在其中有两个义项,一是表示马奔驰,二是屡次、多次,并没有苏教版所注的“骤然,突然”的意思,而人教版与广东版给出的注释似乎更准确和合理。如果说苏教版中关于“骤得”的“轻易得到”的注释是由“骤”字的“屡次、多次”这个义项得来,那似乎还有说得过去的可能,也许编者会认为既然是多次得到那也许也是挺容易的事情,不过“屡得”是不是就是轻易的,好象不是很能让人信服。但是,既然苏教版对“骤”字的解释是“骤然,突然”,那么这个假设也不存在,而它对“骤得”的“轻易得到。骤,骤然,突然”的注释,我认为是不正确的,可以推翻的。然后是“苏子愀然,正襟危坐”一句中的“愀然”,在这里也作一点说明。人教版、苏教版、山东版对此都给出了注释,其中苏教版与山东版的注释基本是相似的,分别是:“忧愁凄怆的样子”与“忧愁的样子”,人教版的注解为“容色改变的样子”,与前二者有所不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对于“愀然”有专门的解释为“容色变动的样子”,与人教版基本相符。暂且不说对错的问题,如果结合文本的话,我们认为“愀然”应该解释为“容色变动的样子”,以强调苏子情感变化的这一过程,显得更为合理也贴近文章本意。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接着,我们来看看韩愈的《师说》。4“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句中“其为惑也”的注释,在几个版本中也存在着差异。人教版的解释为“他所存在的疑问”,苏教版的注解是“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广教版的解释与苏教版相同。个人认为这两种解释虽然存在着差别,但都可以算是符合文本原义,应该可以说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读者的理解。不过,我们一般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注释采取直译的方式会好一些。这句话整句我们可以这样进行直接翻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相师”一词,人教版的解释是“拜别人为师”,而苏教版给出的注释是“相互学习”。我认为在这里将“相师”解释为“相互学习”更为合理一些,因为我们一般都会认为“相”有相互的意思,而从全文的角度来说,这里也不应该是单单指拜某一人为师,应该是多人之间的相互学习。著名赋文《阿房宫赋》是苏教版、山东版和广东版这三个版本都选择的教学对象。通过比较,其中“溶溶”与“磷磷”这两个词在异版注释中存在的差异,我们觉得还是有必要进行一些小小的探讨的。“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这一句,看似简单,而其中的“溶溶”一词在个版本中也存在着注释的差异。溶溶,《现代汉语词典》第1071页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书〉(水)宽广的样子。再来看各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给出的注释:苏教版为“水盛的样子”,山东版是“河水缓流的样子”,广东版的注释与山东版的大同小异,为“水流缓缓的样子”。从字典中的解释看来,“溶溶”只是表现了水或者说河水的一种辽阔和宽广的状态,并没有表示水流急缓的成分。如果从忠实于“溶溶”一词原义的角度,我们认为苏教版的注释要比广东版与山东版的注释更为准确一些。然而如果从《阿房宫赋》文本的角度来说,广东版与山东版强调的水流缓慢的意思应该也不符合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的。《阿房宫赋》前半部分用铺陈夸张的手法,描写秦始皇的荒淫奢侈,第一段由外到内写阿房宫工程浩大,宏伟壮丽。因此作者此处想要描绘的是渭水和樊川,浩浩荡荡地流进宫墙的浩大场景。如果在这里强调水流的缓慢,我认为是不能够准确还原当时阿房宫浩大奢靡的场面的,也不能体现作者在这里陈铺夸张的作用。5再来看“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这一句中的“磷磷”一词,有三个版本对此进行了注释,归纳来说有两种意见。苏教版的注释是“玉石色彩映耀的样子。这里形容突起的钉头”,而山东版与广东版的注释是相近的,分别是“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这里形容突立的钉子”与“水中石头突出水面的样子,这里形容钉头密密突出的样子。”可以看出“磷磷”一词在文中的意思各版本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对于“磷磷”本意的把握还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对于“磷磷”有两种解释:一是水石明净的样子,二是色彩鲜明的样子。而表示石头突起的样子的,我认为应该是“嶙嶙”,而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嶙嶙”有“〈书〉嶙峋:礁石嶙嶙”这样的注释。“磷磷”与“嶙嶙”虽然相似,但是各自的解释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在学习中也应该注意将两者区分开来。因此,在这里我觉得苏教版对于“磷磷”的注释是正确合理的,而另两个版本对“磷磷”与“嶙嶙”的意思有混淆的嫌疑。“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这是《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第一句,相信所有人都熟悉不过。这句中的“长”是一个多音字,苏教版和广东版专门对“长”给出了注音和相应的解释。苏教版认为在这里“长”应该读“chang”第二声,表示“高”。广东版的注音是“zhang”第三声,认为“长”在这里表示“生长”的意思。我们可以通过下文来判断“长”在此处的读音与它表达的意思。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从这句话来看,与“长”相对应的是“远”与“安”,而这里的“远”与“安”的词性应该是容易判断出来是形容词的,“远”应该就是“长远”的意思,而“安”则就可以直译为“安定”。那么根据上下文的对应关系,我们是不是可以判定这里的“长”应该也为形容词词性更为妥帖,即“长”在这里应该读成“chang”第二声并解释为“高”。这句话就可以这样进行翻译:我曾经听说过,想要树木高大,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这样使得上下文更为和谐统一,也能够更好地有利于读者理解文意。《烛之武退秦师》最后一段中“以乱易整,不武”一句,人教版与苏教版6的翻译是不同的,分别是“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与“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主要的差异表现在两个版本对“武”字的不同理解。“武”在古汉语字典里解释为“勇武,勇猛”。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对这里的“武”字的注解是这样的:“这里的‘武’和上文的‘仁’,都是上古时的抽象的道德观念。”因此我觉得,说“武”是“勇武”,是不符合原意的。相对的,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对“武”的注解就较接近文章的本来内涵了。再来联系上下文,“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同“仁”和“知”一样,“武”也是一种道德层面的规范,而不是一种对武的形容。因而,解释为“武德”比较好。整句话就可以这样来进行翻译:凭借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以上仅是我们在比较过程中选取分析的部分文言文异版教材注释中的差异,也许我们的分析和理解并不准确与到位,但是我们只是希望通过我们这样的比较与分析,能有更多的人可以认识并重视这个问题。因为高中文言文教材所选取的文言文文本基本都是众所公认的名家名篇,可以说是古典文学的精华所在,而教材在注释这些文本的时候对于一些常见的字词在异版中也存在着许多差异,这本身就是应该并且值得引起所有人重视的问题。注释内容表达的差异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注释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上文中我们提起的那些对字词的解释完全不同上,另外还表现在注释内容的表达上面。即不同版本对文言文相同字词句的注释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但是表达的方式存在着不同,或者存在着对字词本意表达不明确的问题,或者是有关于直译与义译的问题。我们认为,不同的表达方式也许不会直接影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