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分类整合1.质量问题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②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③信誉和形象,正当竞争,经济效益;④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法制性;⑤诚实信用原则;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安全权);⑦国家的宏观调控。2.价格问题①市场形成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价格也影响供求;②价格的作用(生产上)。a.积极作用: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及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b.消极作用: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③市场经济的法制性;④价格是竞争手段之一;⑤公平的原则,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⑥物价是影响家庭消费的一个具体因素。3.科技问题①价值规律的刺激作用;②发展农业的关键,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③与管理并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节约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⑤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提高职业技能);⑥对外贸易的作用;⑦财政的作用;⑧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4.就业问题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社会稳定,共同富裕。②经济发展是增加就业的根本途径,发展第三产业是增加就业量的主要途径,非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吸纳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④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⑤劳务贸易,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⑦劳动权是公民享有各项权利的基础,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体现。5.结构问题①范围;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③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品质,提高效益。④调整分配结构(深化分配制度改革)。⑤调整区域结构、城乡结构。⑥调整劳动力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⑦调整所有制结构发挥资源优势。⑧当各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⑨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引起质变。6.能耗问题→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①国家要通过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产业的发展。②依靠科技进步和采用现代管理,不断创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③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⑤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⑥哲学观点(循环经济):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b.一切从实际出发;c.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e.坚持正确的价值观。7.公平问题①在经济发现的基础上,注重公平,国家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发挥税收、财政的作用。②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人数,提高人们的收入。③改革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④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⑤哲学观点:a.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b.矛盾具有普遍性,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c.矛盾分为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要分清主流与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8.市场与市场经济问题①市场形成价格是指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价格影响供求。(需展开)②服务市场的特点及商品服务市场的地位。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就是价值规律在发挥作用。④市场调节(无形手)和国家宏观调控(有形手)的相互配合,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⑤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符合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要求、经济全球化的要求,遵守市场交易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加强对外开放水平。9.农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①农业:遵循价值规律,面向市场,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道路(具体措施要展开),发展现代农业。②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增加就业,注重信誉和形象,提高服务和质量水平。③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技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④粮油涨价:遵循价值规律,市场定价,价值决定,供求影响;作为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社会稳定的战略物资,又要进行必要的国家宏观调控。⑤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增收——核心;b.综合生产能力——关键;c.新农村——根本;d.现代农业——首要。⑥建设现代农业的思路建设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发展观念(政策惠农)引导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投入)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二三产业,尤其是信息业)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产业化经营)管理农业,靠培养新型农民(素质)发展农业。⑦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a.要素投入集约化;b.资源配置市场化;c.生产手段科技化;d.产业经营一体化。10.金融问题①储蓄的意义→储蓄率高,影响到消费,进而影响到生产发展、经济增长(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会加大经济运行风险)。②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贴现率调整:a.属于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b.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职能,银行的职能。c.汇率的含义、升高或跌落对进出口的影响。d.辩证地看待外汇储备的作用。e.外资银行的进入,竞争激烈,要求国有银行要通过股份制改革,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加强科学管理,改善服务质量。f.政策性银行的商业化趋势(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性质)11.股份问题①不能笼统地说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是看它所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明显的公有性扩大了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②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是股份制的意义。③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④股份有限公司最基本的特征。⑤股市与其它投资方式,与消费的关系:a.股票的性质;b.股票价格的公式;c.股票、储蓄、债券、保险的比较。12.开放问题①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②对外开放的原因、做法。③对外贸易的作用和基本原则。④政治常识:a.我国的对外职能;b.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点。⑤全面的观点;适度的原则;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⑥常用词:利用规则,科技,创新,名牌,信誉和形象,调整外贸结构,开拓新市场(市场多元化战略),经济效益,竞争力。⑦如何看待贸易顺差。a.贸易顺差有益的一面:贸易顺差为企业资本积累提供了资金来源;提高了厂家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刺激了投资需求;提升了企业规模效益。b.贸易顺差大幅度增长会带来哪些问题:主要贸易伙伴摩擦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通货膨胀潜在危险;对外过度依赖。13.权益问题:→民生问题①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意义。②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原则、意义,公共消费的范围。③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④消费者权利的内容及维权的途径。⑤国家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⑥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⑦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14.特色问题①特有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矛盾的特殊性需展开)。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⑤共同心理素质。15.创新问题①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体制创新→经济效益,打造精品。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④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⑤创造是人类本质的最高表现,充分发挥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作用,认识上会取得惊人的成果。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是与时俱进。16.艰苦奋斗问题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②理想转变为现实,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的内含及意义)。③实现人生价值,也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⑤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发扬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17.自主问题①贯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为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实现国家经济独立和安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②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④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需要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民族优势。⑤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18.执政问题①执政方式(具体展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执政水平(展开)。②执政党(掌握国家政权)。③加强党的领导(三种方式)。④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9.民主问题(决策、听证等)①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其它的基层民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职代会、居民委员会制度)。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③国家机关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④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充分行使监督权。⑤民主政治建设的进步。⑥民主决策的程序:党中央决议、建议——民主党派协商——人大审议通过——人民参与(公示)——贯彻执行。⑦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反复提高的过程。⑧政策、决策的调整在认识论上体现了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⑩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20.房价问题①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存在并发挥着作用,供求不平衡。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③国家宏观调控(间接管理)三种手段并用:增加土地供应量;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财政政策),依法打击扰乱市场秩序行为,实施货币政策,发挥银行的作用等。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⑤国家的性质、原则、职能;党的性质、地位。21.安全问题(食品、疫情、灾难、矿灾等)①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劳动者的权益;企业经营者的素质。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③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主权,维护国家利益。④规律的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⑤把握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及最高标准。⑦国家职能(公共安全——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⑧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作用、领导。22.法治问题①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正当竞争。②依法治国的原则。③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④党的依法执政。⑤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23.监督问题①经济学:a.消费者的权利;b.纳税人的权利;c.税收的作用;d.银行的作用。②政治学:a.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及其常委会具有监督权;b.政协具有民主监督的职能;c.公民具有监督权;d.人民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e.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24.选举问题①人大代表(地位、权利与义务、产生方式、任期);②人民代表大会(性质、职权);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性质、组织活动的原则、意义、坚持和完善);④公民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如何行使;⑤公民具有监督权;⑥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25.预警问题①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必须进行国家宏观调控;②国家的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③把握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④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的表现;⑤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26.合作、竞争与冲突①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②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③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④联合国(宗旨、原则、安理会的性质、中国与联合国);⑤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⑥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竞争性和开放性);⑦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⑧矛盾具有普遍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