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结构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般文化中华文化一、文化与生活是什么(文化的概念以及作用)二、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什么(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怎样看(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做(文化建设)从社会发展看文化从人的发展看文化“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作用文化的概念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文化素养的形成和表现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给予经济和政治重大的影响和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影响的特点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文化与人成长的关系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的意思,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礼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日本人和韩国人觉得很正常,而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类现象表明()A.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B.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C.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D.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含义D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A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举办“双百”人物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图片展、学党史、唱红歌等,宣传和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开展这些纪念活动有助于()①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②发挥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D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话题一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这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12分)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话题一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12分)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关键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高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给世界带来商机。④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更多的人通过中华文化了解了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增强了我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门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门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人们清醒的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②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营造全社会重视环保的文化氛围。③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结合材料,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7分)答案:①对汉阳铁厂原址的保护性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创设了特定的文化环境;②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使爱国主义有了新的物质载体;③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海南建省20年以来,根据本省特点,坚持生态立省,加强文化建设,取得了经济社会建设的显著成就,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材料一海南省政府在“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海南文化公园。该公园总投资约6亿元,包括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文化艺术中心以及公园配套设施等。海南文化公园为开放性文化主题公园,体现以人为本、群众性、大众化的特点,不设围墙、不售门票,以文化普及、艺术生产为主,休闲健身为辅,兼顾文化商业设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社交范围市民的文化艺术需要。材料二从1999年到2006年,海南省共投入120多亿元财政资金支持生态建设,目前90%以上的省内大中型生产企业都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从建省到200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1倍,同时生态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休闲度假天堂。谈谈海南省加大文化投入,建设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意义。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弘扬传统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们文化素养,提升精神境界;文化发展文化传承:文化发展的过程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传播:横向积累的过程文化继承:纵向积累的过程交流、借鉴和交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基础(源泉、动力、目的、标准)文化变革:形态、内容、形式新文化的诞生:不同观念形态的文化先进文化的发展:同一观念形态的文化文化传播文化继承文化创新人类文化的发展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文化魅力之所在★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繁荣的前提。文化传播有多种方式和途径。★文化传播有多种媒介和手段★现代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的作用。文化传播的方式和媒介★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社会制度、科学技术、思想运动和教育,对文化继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文化具有继承性★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文化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要求,是文化发展的实质。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面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借鉴、交流与融合。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中华民族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中华民族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A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C中国人喜欢喝茶,但各地喝茶方式又有所不同,例如潮汕人喝工夫茶,茶具是很小的茶壶和精致的小瓷杯,而四川人则喝大壶茶,茶具是细长嘴的茶壶和盖碗。这说明()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华文化辉煌灿烂③中华文化具有共性④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D丽江古城历史悠久,丽江民居既吸收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这体现了()①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②我国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性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④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无法区别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A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C汶川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分布着藏、羌、回、汉等民族。“5·12”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制定“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科学重建”“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重建目标,实施“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方案,举全国之力,汇八方资源,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19个省市组成的10万援建大军迅速奔赴四川、甘肃、陕西的19个重灾县,摆开了19个战场。“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两幅出自青川县枣树村村民之手的标语,成为灾区干部群众顽强拼搏、建设美好新家园的强大精神动力。几千万灾区干部群众擦干眼泪,从废墟上顽强地站起来,与援建者一起,携手重建新家园。如今的汶川,百万栋新房从废墟上拔地而起,曾经满目疮痍的灾区焕发勃勃生机。地震灾区重建奇迹,见证了中国的伟大民族精神,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地震灾区重建的奇迹是如何见证中国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答案:(1)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它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2)举全国之力,援助灾区重建,体现了团结统一的精神在巨大的灾害面前迸发出强大的力量;面对满目疮痍的灾区,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在灾害面前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的精神鞭策着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创造重建奇迹的精神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这表明()A.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B.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助于文化发展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