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归纳整合单元归纳总结本单元要求重点掌握以下六大原理和方法论: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中必须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的力量。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的主观主义。6.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是客观的,要遵循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探究解读1.(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结果。2.(1)原因: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靠实践,才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2)哲学依据: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3.(1)“与之俱行”、“与时偕行”、“与时行也”与我们今天的“与时俱进”都有相似或相近的含义,意思是人的思想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能僵化落后,我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思想、创新方法,不断解决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2)譬如:《易传》记载,“与时行也。”《国语》记载,范蠡对越王说:“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论语》记载:“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知识网络易错档案易错点1:注意区分物质的固有属性和物质的根本特性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质的根本特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表现在:(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特性。它概括了一切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是物质绝对的、不变的唯一特性。(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它揭示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相对于物质的其他属性如可知性、无限性等而言的属性。因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所以运动属性是物质的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易错点2: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1)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既不能创造、消灭规律,也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将受到规律的惩罚。(2)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自由落体运动作为一个具体规律,必须排除空气的阻力等。而且,规律还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及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3)所以,我们应当充分注意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按变化了的实际办事。把规律看做是永远不变的,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易错点3: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说明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易错点4:错误的意识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人们意识中的那些错误的思想、片面的认识,也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只是这种反映是歪曲的,有时甚至是虚幻的。易错点5:意识总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有正反两个方面,即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易错点6: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是指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具体形态的变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是指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通过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创造出新的物质具体形态。不能把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理解为它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经过“实践”这一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实践是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物质)的必经途径。易错点7:认识的来源与个人获取认识的途径是一样的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的区别。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由于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的实践范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因此,间接经验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我们既要重视通过书本或其他途径获得间接经验或知识,更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或直接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