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谌业锋⊙四川省特级教师⊙凉山州专家型教师⊙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西昌学院副教授欢迎访问业锋教育在线(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电话:18981539788E-mail:jksyf@163.com2•(一)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三)高中新课程下教师的任务•(四)迎接高中课改挑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3(一)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课程的实施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理想中的课程(纲要)•现实中的课程(标准)•教师的课程(教材)•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课程(教案、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的课程形式)•学生接受的课程•教师是连接理想中的课程与学生所接受的课程之间的桥梁,起着重要的作用。4•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尽管课程实施有其他多种途径(如自学、社会调查等),但教学无疑占据着课程实施的核心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教师把课程计划作为自己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时,课程才开始得以实施。5•新的课程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等方面都作了重大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的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教师的素质、对新课程的理解与主动适应、创造性地使用课程是关键。6•事实表明,一些新的课程计划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并不是课程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教师没有积极参与或不能适应的缘故。•西方有些学者认为“课程实施的最大障碍就是教师的惰性”,这里的“惰性”,我们可以理解为“习惯做法”。•采用新课程,就意味着要放弃原来熟悉的一套方法和程序,而且有一些曾是很成功的做法。7•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准确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理念,认真分析实施新课程所面临的新的挑战、新的任务,是他能成功实施新课程重要前提与保证。8(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9•核心理念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新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0•因而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校文化重建的角度,引申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11•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3.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4.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12•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整体的人包含二层涵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国家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不仅具有手段性价值,也具有目的性价值。13•(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课程规划了三大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等)。14•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等),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人格统整的人;•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强调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15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生活世界:是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是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构成的世界。16(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惟科学主义”成为支配20世纪课程改革的主导价值观,受科学世界支配的课程体系也就成为“惟科学主义”的传播者,这种课程越来越脱离生活世界,进而导致教育中生活意义的失落。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改革目标。17(2)凸现课程的综合化•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建构跨学科的、统整的知识与学问,保证每位学生的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183.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1)确立新型的知识观•新课程视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从而使人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以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基本信条从而重建教、学、师生关系等概念。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19(3)构建发展性的评价模式•主张在价值观上尊重个别差异,秉承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评价方式上,试图采用档案袋评定、研讨评定、表现展示评定等质性评定方式祢补传统学业成就测验的不足;在评价内容上,注重描述学生的个性化反应,以提升评价的个人发展价值。204.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和班级的特定场所内,由于拥有独特的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而形成的学校独有的一系列传统习惯、价值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综合。21(1)建设民主的管理文化•教育民主化是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课程管理民主化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组成。•课改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2(2)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教研组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加剧了学校的划一性、僵硬化。•教师之间形成合作的文化,能够使他们超越纯粹依赖个人的反思或者外在的专家,转向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同事间的分享和支持,增加了教师的自信,鼓励了教师的试验和冒险。23(3)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来自教育作用的潜在文化,诸如学生的交友关系、师生的信赖关系、学校与班级的氛围等等对于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塑造学校文化环境是体现学校个性的重要途径。24•表现学校的独特风格和个性,是学校的灵魂所在,任何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就会对学校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使学校全体成员在共同的办学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统帅下,个性化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而努力。25(三)高中新课程下教师的任务•1.全面理解“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的课程,都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理念的首位,强调从获取知识为教育的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26•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的探索过程、的文化价值以及知识的特征有所认识;•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定量思维、空间观念、合情推理和演绎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的反思方面获得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正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27(1)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生身体、智慧、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新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重新定位,每一门课程都提出了如下三个目标的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28•一个学生是否全面发展,不是看他所有的学科成绩是否都优秀,而是要看他的身心是否健康,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因此,促进全面发展不再是所有学科优势互补共同完成的一个任务。29•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的理解与支持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30(2)学生的自主性发展•自主性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一个具备了自主能力的人,能够合理的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的目标,能够作出正确的评价,在活动中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能够自我教育。31•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之前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32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几个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33(3)不同学生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又表现出在基础、思维及能力等方面巨大的个体差异。•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342.重新认识教学的本质•简单认识:•教师教,学生学。•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通过教学传授的是社会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模式、图式、总的原则和标准。•这是一种侧重于传授内容的总体叙述。35•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生正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这是侧重于学生获得发展的叙述。36•1983年激进的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冯.格拉色斯费尔德(VonGlasersfeld)指出:•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知道学生在特定的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这种“建构”观点推动了现代教学的发展。37•在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38•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39•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的发展。•强调教学是一种活动:•(1)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活动是学生经历化过程的活动。•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40(2)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材这一“文本”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依此来实现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41(3)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教学过程促进可教师本身的成长。423.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现有的大纲重点是对教学作出规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忽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43•教师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师、课本为中心,过度练习,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这样的课程下,学生的情感是被动的、缺乏自信的,

1 / 10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