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导入的案例及反思和评价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选择得适当,足以奠定全幕的情调,笼罩全幕的空气,使人把纷乱的杂念放下”。导语,是否该“‘语’不惊人死不休”呢?下面就自己或同行在课堂导入中的一些案例整理如下:一、多媒体导入例一:1.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我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2008年奥运盛会在北京召开,大家都记得吗?(记得!)那奥运会开幕式大家都看了吗?看了!(正合我意)在开幕式上有2008个人击缶的场面,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播放奥运会开幕式中2008人击缶的视频)大家看完千人击缶之后什么感觉?(宏伟、壮观、力量……)2.教师小结:缶是中国古老的打击乐器,由陶土或青铜制成。击缶声,用震撼的节奏,激荡千年祖国的万里疆土,激荡中华民族的奔腾血脉,共同迎接奥运之光的莅临。它以宏伟壮观的气势和声响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坚强伟大而又生生不息的力量,展现了一种生命的原始动力。看完了击缶,我们今天再来认识另外一种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的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安塞腰鼓。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它的艺术美。(播放腰鼓表演视频)3.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看完腰鼓的表演片段后,你有些什么感受呢?(场面壮阔、气势磅礴、舞姿刚劲奔放、动作粗广豪放)这些,我们只要看一看就能感受得到,但是要把它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又该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辅以卡片、黑板、模型、挂图、板书和实物等;以静态形象为主,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单调、枯燥,缺乏激情。《安塞腰鼓》的视频走进课堂后,充分发挥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优势,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在此基础上,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创设了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萌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整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二: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文时,我校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她先让学生用课件欣赏有关金字塔的诸多图片,感受金字塔的宏伟、壮观、以及结构的精巧。2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金字塔就会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然后进一步学习课文,易于学生理解课文,开阔思维,直至感受古埃及人民的伟大智慧及高超的创造才能。评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这样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新课导入是起始课,学生情绪尚未稳定,巧妙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开发潜在智慧。成功敲好这“课的第一锤”,为整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后文的学习中产生了兴趣。二、谈话导入例一:1.板书:英雄(红色粉笔)2.你喜欢英雄、崇拜英雄吗?你心目中的英雄是谁呢?说给大家听听。3.小结:英雄有不同的类型,像同学们说的黄继光、董存瑞等属于战斗英雄,像岳飞就属于民族英雄(板书:民族),什么是民族英雄?就是在抵御外来侵略的战争中涌现出来的,为保卫民族利益立下伟大功绩的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民族英雄,叫——,板书课题:郑成功。4.既然郑成功是一位民族英雄,那么他有什么伟大的历史功绩呢?5.播放荷兰侵略者驻台湾头目揆一举着白旗向郑成功投降并在归还文书上签字的录像,提示:看清楚这段录像告诉我们什么事?6.交流看到的情景。7.看了这段录像,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怎样打败侵略者收复台湾?收复后又做了些什么?)交流板书:收复台湾建设台湾带着这些问题朗读课文。评点:这段课前谈话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英雄”话题展开,既能活跃气氛,拉近师生距离,又解决了学生对“民族英雄”这个词语的理解,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选取荷兰人举白旗投降、双方签字这一段声色形兼备的录像来导入,一是让郑成功的这一历史功绩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二是由这一历史性时刻向前向后延伸,很自然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例二: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你能朗诵给大家听吗?学生随口就会背出许多古诗。然后再问:你会背《赠汪伦》吗?借此引出李白并简介“诗仙”,随即进入今天的新课学习。3反思:在中国这样一个诗的国度里,很多孩子在咿呀学语时就学会了背唐诗。在课堂上以漫谈的形式交流,学生更是乐于接受、乐于表现。此时教师已经轻轻松松的打开了学生谈诗的“话匣子”,为学习整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三、引用歌曲导入例一:1.课前准备:看雄伟的天安门图片,听《大中国》。(课前通过音乐、图片创设良好的情景把学生带入诗中的情景。)2.课件播放《大中国》“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每当听到这熟悉的旋律老师都会情不自禁唱起这首歌,因为“中国”这个名字,对于所有华夏儿女来说,是多么亲切!在升旗仪式时,同学们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中一定无数次默念着它。你的脑际一定也无数次出现它雄鸡状的版图,你一定会联想起许多关于它的辉煌记忆!那时,你的心中是否也涌起了阵阵波澜,想高歌一曲,来赞颂我们伟大的母亲——中国呢?相信你若读了《我们爱你啊,中国》,一定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今天我们要学习这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3.读题《我们爱你啊,中国》4.每当打开课本,看到这激扬的文字,老师都想大声朗诵,想听吗?5.教师配乐(我爱你,中国)朗诵。(教师的范读引领学生走进诗中情景。)评点:音乐能够抒发人的各种情感,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科学研究表明:优美、健康的音乐会对人的神经系统产生有益的影响,使人处于一种心情平稳愉快的状态之中。在教学中,音乐导入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就如同注入一支兴奋剂,让他们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较好地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教师适时的音乐导入为学习诗歌打下了良好的基调。让学生深情地,高昂地读题,潜移默化地感受诗中的爱国情感。例二: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听《春天的故事》,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写的是谁吗?学生随口而出回答是邓小平爷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在大海中永生》,一起来缅怀伟大的邓爷爷,感受邓爷爷的丰功伟绩。反思: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音乐,许多学生都有“随声听”。如果在新课前播放或吟唱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不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同学们一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时,表情丰富,一双双眼睛里都迸射出了思维的火花。随着教师的提问,学生在此基础上,都产生了想进一步了解邓爷爷4的丰功伟绩的浓厚的感情。我想:这对于这堂课已经是成功了一半。四、利用背景资料导入例一:教学《最后的姿势》一课,我是这样进行的。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4.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5.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6.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反思:汶川大地震距离学生们还是比较近的,孩子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感受。然后让孩子们欣赏书中的图片,并交流课前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这一连串的背景资料、一系列的环节都是上好这堂课必不可缺的。做好了这些,这最后的姿势到底有着怎样的含义,应该是一目了然的。例二:同样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五年级的施老师是这样教学的,她先让学生欣赏两组数据。1.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造成69142死亡2.1976年7月28日,发生于中国唐山的里氏7.8级大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通过这两组直观鲜明的数据,学生会对地震的危害程度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然后,她说道:是啊,在地震中很多人也许有生的希望,但是由于父母的不坚持,或其它种种原因,有一些可以活下来的人并没有活下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对坚强的父亲,是一对创造奇迹的父亲。今天我们一同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这对父亲的了不起!评价:这堂课的导入很有价值,也很有深度。两组鲜明的数据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对于地震造成的危害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对于体会在这种艰难之中的父子的了不起起了很大的作用。五、做动作导入例一:在教学《鲸》这篇课文时,曾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她先让学生用手摆出各种动物的样子。如:小牛、小鸭、小鹅、小老虎等,之后她又做了一只鲸的样子,学生随机呼出,这是鲸。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她说,今天我们一起了5解鲸,学习鲸的生活习性、外形特点等。评价:别人说十遍不如自己做一遍,学生自己亲手操作演示的东西,因为有切身实践往往体会深刻,有助于激发悟性,增强思维力度。缘于上述原因,老师在导入设计上应尽可能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动手动脑,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和做一做……据此,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有真切的感觉,建立了生动的、足够的表象,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例二: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放进口袋里,说说你的口袋里放了些什么?现在有一个人,他的口袋里放进了昆虫,你们奇怪吗?这个口袋里放了昆虫的人是谁?他是哪里人?他为什么要把昆虫放进口袋里,读了《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你就知道了。反思:这个动作很简单,也很容易完成。但在简单轻松之余却引起了每位学生的思考。是啊!这个口袋里放了昆虫的人是谁?他是哪里人?他为什么要把昆虫放进口袋里?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此时学生满脑子都是问题。可以说达到了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六、借用名言导入例一:上《小草和大树》一文,我是这样导入的: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司马迁曾遭受宫型,忍辱负重发奋注写《史记》;培根曾言:“奇迹多是在厄运中产生的”。接着我再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逆境成才的名言,学生自然而然的说出了他们知道的名言。接着教师说道,夏洛蒂.勃朗特可谓是逆境成才的典范,课文中是怎样评价他的,就这样顺理成章的就走入了新课。反思: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名言名句是祖国,也是世界文学史中瑰丽的奇葩,课堂上经常引用名言名句,以名人高尚的情操和志趣熏陶感染学生,名言大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含有很深的哲理。能够丰富学生的美文积累,达到培养语感,厚积薄发的目的。利用名言名句导入,言简意赅,耐人寻味。通过名言的学习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例二:有位老师是这样上《鞋匠的儿子》的:1.出示名人名言:人,走向追求之路,就会终身快乐!成功是每次屡遭挫折而热情不减。2.谁知道这是哪位名人说过的话(林肯)。3.是,这是林肯说的,那么你知道林肯德生平吗?(简介林肯)64.正是由于林肯是鞋匠的儿子,林肯就在任总统时,仍遭到别人的讽刺和讥笑。但他都从容自信的应对,以非凡的人格魅力赢的了信任和赞叹的掌声。今天我们就去感受他伟大的人格魅!请看课文《鞋匠的儿子》(学生读课文)现在你能用一句话来介绍林肯吗?或者谈谈林肯给你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他是美国人民最伟大的儿子)评价:青少年对名人都极为崇拜,经常在他们的课桌上、书本里看见“名人”的踪影,看来名人在他们的心目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光环效应。教师如能恰到好处地利用这种心理,根据授课的主旨,选择针对性较强的名人名言作为导入语,就有产生使人惊警、扣人心弦的效果。名言本生就包含着深刻的道理,是精辟的见解,是众人智慧的结晶。这一名言的出世,集中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的深思。之后,直接引出林肯、谈论林肯,教师又启发性的问道:鞋匠的儿子到底有怎样伟大的人格魅力?七、讲故事导入例一:教《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给学生讲故事:“很久以前,有只青蛙住在井里,有天青蛙坐在井底望着蓝天出神。这时,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于是青蛙和小鸟谈了起来,同学们想知道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吗?”这样,从这个故事入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