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2015-2016学年高二夏令营检测卷地理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江苏省如东中学高二夏令营地理学情调测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现行的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据此回答1~3题。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区域通常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B.区域是按单一指标划分的C.区域有明确的界线D.区域之间的相似性大于差异性2.区域划分应依据一定的指标,以下是“新三大地带”划分的最主要指标的是A.气候B.地形C.经济D.植被3.制约我国远西部地带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因素是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B.农业基础薄弱C.水土流失严重D.自然资源不足读右图,回答4~5题。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4.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B.甲区域降水较少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D.甲区域高温多雨5.丁省与丙省相比A.劳动力资源丰富B.陆地交通便捷C.第一产业的比重小D.第三产业的比重小6.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利用京杭运河将长江水调往北方,该调水工程会()①加重海河的防洪压力②缓解京津地区的地面沉降③补充黄河的入海流量④增加长江下游的泥沙淤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以()A.提高华北地区的水运能力B.带动沿线水产养殖业的发展C.促进沿线地区的环境治理D.利用南北地势落差开发水电读我国简图,完成8题。8.有关图示四地农业发展条件的描述,正确的是()A.甲地区农业发展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光照不足B.乙地区农业发展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水分不足C.丙地区发展河谷农业的优势条件是土壤肥沃D.丁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是后备土地丰富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读图完成9~10题。9.保定在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具有的突出优势条件是()A.科技力量雄厚B.距离北京、天津和石家庄较近,交通便捷C.矿产资和水资丰富D.市场广阔10.保定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①建设产业转移基地②为大力发展重化工业腾出足够的空间③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④快速推动城市化,为产业转入储备足够的劳动力2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下图为某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读图,完成11~13题。11.我国东、中、西部能源状况差异的原因是()①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能源资源缺少②东部地区能源出口量大③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消费量小④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交通不畅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12.为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现状,下列节流方面的措施可行的是()①降低能耗②进口煤炭③开发新能源④调整产业结构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13.为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现状,在区际协调方面的对策可行的是()A.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B.东部地区大力支援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C.将东部的工业转移到西部D.加大东西部之间人口流动与文化交流产业竞争力系数越大,产业竞争力也就越强。各地产业竞争力系敷的变化,可以反映产业转移的动态趋势。图11为上海市与浙江省产业竞争力系数变化图。读图完成14~15题。14.从上海向浙江转移趋势最明显的产业是A.家具与皮革B.皮革与文体用品C.机械与通讯D.烟草与机械15.有关上述产业转移,对移出地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工业产值降低,促进第三产业发展B.加强国际分工合作,推动国际经济一体化C.有利于产业升级,改善环境质量D.短期内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甲图是“我国喀什经济特区位置图”,乙图是“我国深圳、珠海经济特区位置图”。读图完成16~17题。16.与深圳特区相比,喀什特区建设的突出优势是()A.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B.地处西北边陲,水陆交通便利C.气候适宜,地价较低D.石油、太阳能等能源丰富17.喀什市与珠海市布局石化工业的共同区位条件是()A.国内石油供应充足B.工业基础较好C.国内市场需求量大D.铁路运输便利读“我国三大经济圈位置示意图”,完成18~19题。18.我国三大经济圈发展的共同区位优势条件是()A.矿产资源丰富B.劳动力成本低C.淡水资源充足D.交通运输便捷19.与长三角相比,促进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A.经济腹地更广B.科技实力更强C.产业基础更好D.改革开放更早读下图,回答20~21题。20.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土壤不同B.热量不同C.降水不同D.地形不同21.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③水稻土④水田3⑤水稻种植业⑥综合性工业基地⑦重工业基地⑧旱地耕作业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⑤⑥⑦⑧D.②⑦⑧22.图1中①、②两地分别为长江三角洲与东北松嫩平原,两地具有的共同特征有(①都位于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③都有肥沃的黑土④雨热同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读“我国某年东、中、西部GDP分布、网民数分布和人口数分布比较图”,完成23~24题。23.三大经济地带中,网民数分布密度最大的是()A.东部B.中部C.西部D.无法判断24.图中信息反映出()A.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故互联网发展基础好B.我国中西部地区因人口相对较少,故网民比重较低C.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网民比重均超过人口所占比重D.我国东部地区的网民比重是其人口比重的两倍多下图是我国东、中、西部部分指标占全国比重示意图。读图,回答25~26题。25.图中反映出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是()①人才缺乏②交通落后③资源短缺④外商投资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6.下列措施中,对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见效最快的是()A.加大铁路建设力度B.加大政策支持力度C.加大资源开发力度D.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读图10,完成27-28题。27.关于甲、乙两区域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区域冰川作用显著B.甲区域水热充足C.乙区域森林覆盖率高D.乙区域光照充足28.符合甲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A.大面积开垦草地B.退耕还林还草C.大力发展绿洲农业D.发展立体农业图1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1回答29~30题。29.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A.广泛种植水稻B.雨热同期C.冬季河流结冰D.水运发达30.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其影响因素主要是()A.河流流向B.海陆位置C.纬度位置D.盛行风向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请在答题卷上相应的位置上,正确的涂A,错误4的涂B。(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31.目前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是提高该地的城市化水平。32.工业化水平高的地区经济增长潜力不一定就大。33.区域划分通常只需要单一指标,如依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干湿地区。34.自然区域没有明确的界线,经济活动类型的文化区一定有明确界线。35.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会改变劳动力分布的空间格局。36.发达国家在我国建设汽车企业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拥有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37.高新技术产业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38.产业转移均有利于迁入区的产业升级换代,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39.南水北调工程解决了我国华北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促进了经济的发展。40.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绝对的,整体性是相对的。第II卷综合题(共25分)三、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41.(12分)图为“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部分工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调入区水资源缺乏的社会经济原因是▲、▲。(4分)(2)山西省以煤发电大量东送对本地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方面。(2分)(3)西电东送不仅缓解了上海市能源供应紧缺状况,还有▲、▲等有利影响(2分)(4)缓解能源供应紧缺除了进行区际协调的对策外还有:▲、▲等。(4分)42.(13分)读“我国棉花优势区域分布图”(图19)和“国内棉花产量消费量进口量变化曲线图”(图20),回答下列问题。(1)与长江流域棉花优势区相比,我国西北内陆棉花优势区的优势自然条件有___▲____。(2分)(2)A地发展棉纺织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_。(4分)(3)针对图20中反映出的问题,请你提出解决措施。___▲____(4分)(4)我国东部地区纺织产业向西部转移,对转入地带来的影响有___▲____。(3分)参考答案1-10.ACABD.DCBBC.11-20.DDADC.DCDDB.单位:千吨单位:千吨全国棉花进口量全国棉花产量全国棉花消费量2003200620092012年1000200030004000500040006000800010000长江流域棉花优势区黄河流域棉花优势区西北内陆棉花优势区图例A图19图20521-30.BCAAC.BDBBC.31-40.BABBA.BBBBA.41.(8分)(1)经济发达,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人口稠密,生活用水量大;水资源浪费、水污染严重(任答两点得4分)(2)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资源紧张(任答两点得2分)(3)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增加就业机会(经济、社会、生态各答1点,得2分)(4)开源方面;节流方面;(4分)42.(7分)(1)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2分)(2)接近原料产地;接近消费市场;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等(4分)(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政策扶持,提高种棉积极性;扩大种植面积;拓展进口渠道等。(4分)(4)有利影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增加就业机会等。(3分)不利影响:加剧环境污染,加大环境压力(1分)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