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归纳2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归纳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3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4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5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7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9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9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11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12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2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3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15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6第10课鸦片战争16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18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20第13课辛亥革命22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24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26第16课抗日战争27第17课解放战争28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1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1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32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33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33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35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36第七单元新中国初期的外交37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37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39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40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40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41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423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2.禹死后,启继位,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王位世袭制形成原因: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3.夏商时期已经有了一套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等官职。地方封侯、伯(仍是自己的部落首领,带有一定部落色彩),他们要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4.早期政治制度带有一定神秘色彩,在龟甲上刻字占卜。5.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史称西周。重要战役:牧野之战。6.分封制(周公建制)——封建时代开始1)定义:封邦建国2)对象:王室成员、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先代贵族3)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同时拱卫王室,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根本目的:巩固西周奴隶制政权的统治4)分封者权力与义务:权力: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征派赋役、建立武装的权力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供赋,朝觐述职5)作用:加强统一,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6)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7)影响:A.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西周政治的稳定。B.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格局。C.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设置官员、征派赋役、建立武装)D.随着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制度破坏。8)破坏: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原因: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征派赋役、建立武装的权力,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表现:楚王问鼎、诸侯争霸7.西周分封制同夏、商封侯伯的区别:夏商时期侯、伯在部落中权力很大,比中央没有分封制时,中央与地方的联系紧密。8.西周初期分封71国,姬姓诸侯53个。9.宗法制(世卿世禄制)1)核心(最大特性):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2)特点:层层分封,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有相对关系,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国与家紧密结合3)示意图:天子嫡长子→天子余子→诸侯嫡长子→诸侯余子→卿大夫嫡长子→卿大夫余子→士4)定义:用父辈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5)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在政治、经济、权力、等级方面的矛盾。46)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垄断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10.大宗和小宗的关系:A.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B.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11.宗法制、分封制关系:分封制是建立宗法制基础上,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上的体现就是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12.礼乐制度:为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制定了礼乐制度。周礼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13.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14.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15.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并未实现中央集权。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6.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分封制、宗法制破坏,诸侯混战。17.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春秋:奴隶制社会瓦解。战国:封建社会形成(铁犁牛耕使生产力上升)。18.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19.秦始皇统一原因:1)诸侯国数目日益减少2)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3)人民渴望统一4)秦朝政治、军事、经济实力日益增强5)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20.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A.颁布《秦律》,严刑峻法B.修建长城,驰道,直道C.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传播文化D.统一度量衡E.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皇帝制度的建立——中央核心2)中央官制——中央3)郡县制的建立——地方*1、2体现君主专制,2、3体现中央集权。2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解析:专制主义:就中央决策而言,具体指皇帝个人的专权。决策方式/君权和百官的矛盾中央集权:就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具体指地方服从中央。行政制度/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的矛盾23.皇帝制度的特点:1)皇位世袭2)皇帝独尊3)皇权至上24.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之下还有诸卿,掌管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25.丞相为百官之首,统率御史大夫和诸卿,被御史大夫(副丞相)牵制。太尉为虚职,兵权实际上由皇帝掌握。诸卿由皇帝直接控制,诸卿之间互相配合和牵制。所有官员都被皇帝直接控制,体现了皇权至上。26.郡县制:51)形成过程:(1)春秋时期初设郡县(2)战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3)秦统一后全面推行2)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郡(最高长官为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最高长官为县令: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兵役。)乡里3)作用: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政权27.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和相同点:相同:目的,巩固自己的统治性质: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不同:官员产生方式:分封制:世袭产生郡县制:皇帝任免划分标准:分封制:血缘关系郡县制:地域影响:分封制:易造成分裂割据郡县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28.秦朝快速灭亡的原因:暴政29.秦朝金字塔般的政治制度的建立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皇帝——中央——地方皇帝——中央政权——郡县及以下政权——广大劳动者30.官僚政治(取代贵族血缘政治产生)典型特征:由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所导致的惟上是从特点31.秦朝政治制度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区别:1)君主世袭制不变2)皇帝至高无上,实权比夏商周的君主大3)中央官制更为完备,职能分工明确4)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32.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2)有利于国家统一的维护3)有利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有利于民族的融合4)能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抵御外敌,进行工程建设,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5)易形成暴政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3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是权力集中。地方权力集中至中央,中央权力集中至皇帝。3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矛盾主要是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这成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主要内容。35.中央集权的发展:(总体趋势为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分权)1)汉朝: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权力减少A.汉高祖:汉承秦制,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B.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将诸侯王任免权收归中央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封地,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中央集权削弱A.唐玄宗:设立藩镇,导致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6B.唐朝末期.藩镇割据,集权削弱,是五代十国的祸根3)宋朝: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措施:A.军事:收兵权,编禁军B.行政: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C.财政: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评价:A.改变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B.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冗官,冗兵,冗开支),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中央集权完善并发展:措施:a.设行省制度——地方权力大而不专,受中央管制和制约,有一定自主权,利于发展,又不威胁中央b.省下分设路、府、州、县c.设宣慰司(掌管边远民族地区)d.设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宜,行政机构隶属中央)评价:a.便利了中央的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b.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6.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形成内朝(重用亲信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中外朝制度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3)隋唐:三省六部制4)宋朝:合并中书省、门下省,设立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权。中书门下分设参知政事(行政权)、枢密使(军权)、三司使(财权),削弱相权,皇帝总揽大权。5)元朝:设中书省,相权强化。中书省长官行宰相职权。37.三省六部制:A.三省:分为尚书省(执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中书省草拟方案,门下省审议方案,尚书省执行方案,中书省颁布方案。B.六部:尚书省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C.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监督,行政效率提高,保证皇权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个制度。38.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名称时期标准世卿世禄制先秦血缘皇帝任免秦朝才能察举制汉朝品行7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门第科举制隋唐才学39.科举制的评价:1)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2)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人名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3)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40.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君主主宰国家权力皇帝:不断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央集权: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分权: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有效治理。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41.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历史原因)1:明初沿袭元制,相权过大,妨碍皇权高度集中。(直接原因)2:宰相胡惟庸专权跋扈,擅权专恣3:地方设三司,宰相职权随之扩大。(根本原因)4: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2)措施: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3)影响:中国历史上沿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42.1376年,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三司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43.内阁的创立:1)背景:宰相废除后,政务繁多,皇帝一人无力应付。2)创立经过: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明成祖: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内阁制度创立。明宣宗:取得票拟权,以后内阁地位日益提高。3)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者决策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44.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宰相内阁权力来源宰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职责一级决策者侍从顾问8任免必须要经过皇帝和大臣商议皇帝直接决策对皇权的影响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45.清初政权状况: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46.南书房的设置:1)目的:扩大皇权2)内容: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3)时间:康熙年间4)作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47.军机处的设置:——军机大臣有官而无吏1)运作:皇帝挑选亲信充任,每天皇帝召见,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再传达执行2)性质:辅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