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衣)1.表现(1)鸦片战争后——新中国的建立前:①男子服饰的变化: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②女子服饰的变化:宽松肥大——合身适体、短袍窄袖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由传统到近代;中西合璧、土洋并存(2)新中国建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A、新中国成立至60年代中期列宁装、连衣裙、中山装原因:受苏联因素的影响B、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代表服饰:军装和干部服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3)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①服饰特征:美观大方、个性时尚、丰富多彩、开放,走向世界②时代特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多元社会③变化原因:内因: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外因:受港台和欧美文化的影响政治: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经济:生产力提高,经济迅速发展;思想:思想解放,自主创新。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食)1.四大菜系鲁菜(山东)粤菜(广州潮州)川菜(四川)淮扬菜(扬州南京镇江)形成原因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等2.西餐的传入⑴传入的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⑵原因: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⑶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①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饮食种类的增多,烹饪方式,饮食礼仪发生变化②一批专门生产糕点等西式食品产开始出现③西菜、西点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北方典型民居——四合院2、西式住房的传入: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3、西式居住文化的扩展⑴时间: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北京天津等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⑵名称:“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⑶典型的特征:中西合璧。⑷西式的家具陈设: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2、表现:⑴婚礼习俗的变化:古代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清末明初: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礼习俗的变化变革:繁——简土葬——火葬①古代旧式丧礼②19C末20C初:新式丧礼,趋于简化③新中国成立后:殡葬由土葬改为火葬⑶其它风俗的变化:①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②社交礼仪: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③思想观念:旧道德,旧礼教遭批判,女子获得教育权利,走向社会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1)内因:国内的社会剧变①政治(政策、环境、形势)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②经济(生产力提高技术进步)③思想文化(思想、审美观念变化)(2)外阴:外来文化的影响(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下)(3)总之,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汇的结果启示: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在碰撞融合中发展进步;中国走向世界是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强大的必然结果。(二)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工具的更新A表现1.古人的出行方式坐轿子骑马乘舟乘马车2.近现代交通工具:(1)人力牵引的交通工具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民国时期数量多②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2)机械力牵引: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铁路发展状况:①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建了我国最早的铁路——淞沪铁路,但不久被拆除。②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马拉火车”)。③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这是第一条中国人(詹天佑)自行设计的铁路。④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收回铁路利权运动推动较快发展。⑤.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⑥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里程碑意义。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特点①从无到有,从外国人建到自建经历了一段长期的发展过程。②发展缓慢,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有很多地方没有铁路交通,特别是西北、西南,出行很不方面。③大部分铁路被外国人控制。3.城市交通发展状况(1)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2)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3)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4)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5)新中国成立到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发展较快。4水运与航空的发展水运:(1)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2)1872年,洋务派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航空:(1)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2)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开始起步。(3)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4)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B原因外因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②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内因①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②政府的大力提倡(为了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③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④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二、通讯工具的变迁A表现1.落后的通信方式:驿站——旧时公文和文书的传递靠驿站,驿站靠驿马民信局——通过邮差步行或小船运送2.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1949年11月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和一新时代3.电信事业发展——电报、电话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1906年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1932年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电话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所继续增加20世界80年代后通信技术迅猛发展截至2003年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各占一半B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工具发展的因素?①外国侵略的需要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③中国是封建的落后国家,生产力落后,科学技术落后,经济基础薄弱④政府的政策影响⑤清政府同列强的交涉中,以及在维护交通、通讯权利斗争中对交通、通讯的重要作用开始有所认识,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给军政、商务带来了方便,有效地制止了外国资本主义企图垄断中国交通、通讯事业的侵夺利权的活动。C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何影响?(1)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交通的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加强,加快信息的传递,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3)另一方面也有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原因①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要的大众报纸的产生。内因:②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③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战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外因:④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2.发展概况(1)形成19世纪40-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近代报刊业的序幕《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商业报纸。1873年:《昭文新报》(国人自办最早)(2)发展戊戌变法时期:近代办报出现高潮《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作用:成为推进变法、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与政治活动联系非常密切。)辛亥革命时期:《民报》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的工具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3.通俗性报刊的特点①知识性与趣味性②按类别专门分工③语言通俗,取材世俗④满足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4.报刊的发展对社会产生哪些影响?①传播新闻、舆论监督②通达民情,立言议政③开启民智,传播知识④书面化特点——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而且缺乏直观感染力(影响普及,不及影视)二、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1)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英美报商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上海)(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3)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4)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南京。2.电影19世纪末:传入中国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1905年《定军山》: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姊妹花》《渔光曲》抗战结束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松花江上》《小城之春》《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1931年《歌女红牡丹》中国电影从无声→有声的标志1935年《渔光曲》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1935年《风云儿女》插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建国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成为主要的电影题材新中国成立后过分强调政治宣传作用造成题材单一的倾向改革开放后《小花》《牧马人》《红高粱》《霸王别姬》《英雄》《我的长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3.电视(1)问世20世纪30年代(2)发展概况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天上卫星转发,地上有线网络传输”的广电覆盖新格局逐渐形成2008年中星九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直接服务于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卫星直播领域,解决了边远地区和农村广大群众收看电视难的问题(3)现状: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4)作用①具有政治导向功能,有助于人们了解时政大事,理解、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②传播知识,满足大众文化、娱乐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③使人们及时了解各种经济信息,引导人们投资、理财和消费。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互联网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互联网诞生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风靡全球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2008年底,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2.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的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2.互联网的利弊利: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2、费用低廉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弊:真实性得不到保证信息来源渠道不确切3.应对措施:1.互联网具有极大优势,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从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2.政府必须加强对网络的管理,社会家庭引导青少年科学、合理地利用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