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人教版历史必修Ⅰ全册课堂笔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课标)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国古代早期指:夏商周时代2、夏朝继承王位的主要方法是:王位世袭制3、分封制内容:周王把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天子镇守疆土,随同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作用:加强周王对地方的统治,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分封制无法实行。特点:“分封诸侯,以藩屏周”用分封诸侯的方法,巩固统治。4、宗法制内容: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办法,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标)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及影响。1、始皇名称来源:泰王赢政认为自己比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功劳大,各取一字而成皇帝,皇帝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统治者专用称谓。2、郡县制史实:春秋时,诸侯国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在边地设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废分封行郡县制;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行政机构,初有36郡,后有40余郡。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最高的长官是守,县分大小分别称令、长,均由中央任命。3、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及影响形成:秦统一中国后,首创皇帝制,并以战国官制为基础,建立了皇权为中心的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在地方设置郡县。并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秦朝的统治机构,职权明确,相互配合,并彼此牵制,大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确保了地方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影响:1、增强国力,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世界大国。2、促进统一,有生于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形成。3、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4、在专制主义制度下,对人民的过度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导致秦二世而亡。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中央政治制度:汉朝完善皇帝制,汉武帝时设中朝与外朝,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台。魏晋南北朝时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先后出现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朝进一步完善。宋朝设中书门下二省,又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加强皇权有新发展。地方政治制度: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减郡并州,形成州县二级制。唐朝形成道州县三级制,中后期地方产生军镇。北宋形成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另设宣慰司管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事务。元朝开创了省制。特点:1、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总体上看是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在中央政权中,是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3、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不允许有独立行政体系存在4、但由此造成地方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地方难以实施有效治理。(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课标)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内阁:原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忙,认识到人主不可无辅臣。形成: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在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称内阁。发展: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主持阁务的首辅权压众臣,如万历时的张居正。性质: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但它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待机构。作用: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内阁不能制约皇帝。军机处:雍正帝时,在宫内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后来相继撤销,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带来了中国古代强大和繁盛,使中国达到农业文明的辉煌,对世界文明作出突出贡献。消极:明清时期开始阻碍了中国的进步,造成中国近代的落伍。(可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文化上各方面自己自由发挥。)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第一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标)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一、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四大侵略时间、名称、条约、影响)1、1840年至1842年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定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1842年8月)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影响:①中国社会性质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变为封建统治者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外国侵略者与中华民族之间矛盾。③革命任务:反封建反侵略。2、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定第二批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开放通商口岸,深入长江流域。)《北京条约》(割九龙司(九龙香港)。)影响:中国两半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3、1894年至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中日《马关条约》《马关条约》(1895年4月)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中国两半社会程度大大加深。4、1900年6月1901年9月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1901年9月)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影响:①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②中国完全沦为两半社会。③中国两大矛盾趋于融合(成为阶级矛盾)。二、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1、鸦片战争前,林则徐领导广州禁烟运动。2、广州鸦片战争时期,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3、1859年6月守卫大沽口炮台的爱国将士英勇抵抗,直隶提督史荣椿等多名将士壮烈牺牲。4、甲午战争后,台湾军民进行反割台斗争,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5、浙江定海战役中总兵葛云飞短战肉搏中炮牺牲,大量爱国官兵英勇战斗献身疆场见P24。6、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三、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中国爱国军民不屈不挠地坚持反抗外国侵略,付出了巨大牺牲,表现出坚强的民族气节,留下了爱国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第二课抗日战争(课标)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一、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1937年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月12月,南京大屠杀30万人以上;1941年在河北潘家峪制造惨案屠杀1200多人;在中国成立细菌战部队,如七三一部队,用活人做试验。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宝山战役、上海四行仓库坚守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缅甸远征军。共产党:敌后抗战,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新四军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三、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四、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从国内来说是中国人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从国际来看,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课标)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一、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①理论来源: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理论准备:创拜上帝教②理论著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革命的准备③理论特点:将平等自由思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组织准备:形成六人领导核心。建立基地:冯云山等深入广西紫金山区活动建立革命基地。胜利进军路线:金田→永安(初步建立政权)→全州(冯云山战死)→长沙(萧朝贵战死)→武汉三镇→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定都天京后的措施:政治上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军事上组织了北伐、东征、西征。《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由胜而衰的转折点(1856年)重建领导核心:英王、忠王、干王后期防御战:(1856——1861):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安庆失守失败标志:天京沦陷(1864)二、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1、民主革命作用:几千年来农民革命战争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民主革命有重大影响。2、局限性: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第二课辛亥革命(课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一、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①历史背景:民族、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末新政、宪政失败,民族资本发展及保路运动的促进。②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创立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③创立中国同盟会,(领袖、纲领、组织)④发动武装起义,积累军事经验⑤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成立湖北军政府⑥各省独立,南北和谈⑦创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⑧袁世凯强迫清帝退位,篡夺辛亥革命果实。二、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意义)①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⑤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⑥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⑦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反帝反封民族民主革命,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课标)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一、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五四运动①五四运动背景:经济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工业迅速发展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政治基础: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思想基础: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②五四运动的过程:5月4日~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6月5日后:运动中心在上海并迅速波及全国,工人阶级为主力;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③五四运动的意义: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特点(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先锋,工人阶级—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