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综合题答题策略及模板技能概述:对于综合题答题,仅有思路清晰、分析正确还不够,还需要将分析的成果完美地呈现出来,让批卷老师认可,即要将“自己心中明白”转变为“批卷老师看明白”。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对设问和材料信息的解读与分析都很准确,也能比较正确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并把结论完整地书写出来,但是在组织答时,往往会出现语言表述不规范、不到位的现象,如词不达意偏离本意等,从而造成不应该或不必要的失分。所以我们在组织答案时,必须做到表述内容层次清晰、答题要点主次分明、学科语言专业化、材料分析充分。第一部分:综合题分析方法和技巧★命题规律根据近年问答题的设问,一般有以下类型:1.特征问题;2.成因问题;3.分布规律;4.评价问题;5.判断问题;6.区位问题。★分析方法和技巧:(一)特征描述。一个区域最起码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特征:1.地理位置特征描述和评价。2.地形特征描述和成因分析。3.气候特征描述和成因分析。4.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描述和成因分析。5.自然景观及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6、自然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评价。7.自然灾害种类及成因分析及防减灾措施。8.生态问题及原因及措施等方面问题。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特征要回答的是:1.人口增长状况特征描述、成因分析、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2.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及原因、城市发展变化及条件分析、城市化水平评价及解决措施。3.农业类型、农业发展区位分析(变化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条件分析。4,工业区位分析及产业转移的成因分析和影响。5交通区位分析及交通方式选择与评价。6.商业贸易的条件分析。7.旅游开发条件评价及旅游资源类型及价值、旅游安全措施、旅游业的影响等。◆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进行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二)成因问题。1.自然环境特点——异质特点的综合成因分析。这类题先定位最为重要。应注意围绕“气候——地形”这一重点的成因因子来分析。2.地理灾害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从“天、地、人”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例:说明淮河夏季洪涝多发的原因?①天(气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汇水快;下游地势低平,又曾为黄河的洪泛区,河床高悬。③人(社会因素)——不合理地利用资源,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变浅;围湖围滩造田降低了河湖的调蓄能力。3.地理事物时空变化特点及成因分析。应锁定使用的地理原理,以大气运动原理、季节变化原理、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河水补给原理最为重要,应注意进行逆向推理。气候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多从近地面的热力环流(风压流原理)进行分析,用“热(高温)低(压)升(气流上升)雨(成云致雨);冷(低温)高(压)沉(气流下沉)晴(干燥晴朗)”进行逻辑分析。例:简要分析,秋冬季“霜打洼地”的原因?【答案】秋冬季夜晚大气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水汽易达到冰点。夜里,地面向空中散热,山顶的空气比山下的空气温度下降得更快,于是下面的暖空气往上跑,山顶的冷空气沿山坡往下滑。于是,夜里山谷和洼地中的冷空气愈积愈多,气温便降得很低。例:海上什么时候出行多与风浪有关。其逻辑关系为“温差大(如冬季)→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海浪大,出行不便”“温差小(如夏季)→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海浪小,出行方便”,回答时倒推。如:我国首次三大洋科考选择在2005年4月2日出航考察西北太平洋的理由是:4月份西北太平洋上,因东亚与北太平洋间温差小,气压差异小,季风弱,风浪小,可方便、准确科学地采样。(三)分布规律问题。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是哪种分布趋势;要说明该地理事物叠加在哪一个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说叠加在哪一个地形之上。1.“点”状分布一般有“众星拱月状”,“沿某个方向区域较稀或较密”;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2.“线”状分布应说明其沿哪个方向的走势及其稀密特点。如新疆的聚落(城市)分布特点是沿山麓、盆地边缘分布,在铁路沿线及大河出山口处较密集。又如“我国一月0℃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近似于与纬线平行,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3.“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如黄土高原分布范围是东起太行山、西至祁连山以东、北起长城、南至秦岭。4.“点、线、面”综合考虑解答。(四)评价问题。回答此类问题注意两点:1.根据题目要求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问题;2.从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方面综合分析。(五)判断问题。根据材料,审明题义,回归教材,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准确表达。(六)区位问题。工业、农业、城市、商业、交通区位问题分析从自然和人文社会两个方面分析。★答题规范文科类主观题一般是渗透思想观点的完整短文,答题时,要有概括有说明。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言之有据,无废话,不离题;在语言使用上,要用直观、明确、精练、科学化的语言,用词用句可多借用教材。“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文综规范答题的宗旨。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可根据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一般一个要点是2分或3分,这样如果是8分的题至少就得答出四个要点。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因为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也许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答题步骤(一)读懂题意:考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的中心含义,以及试题作答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看清图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三)注意联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四)准确表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不少同学在平时复习时,这个方面训练不够,往往出现“眼高手低”、“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的情况。因此,考生在复习迎考中,应该把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五步操作程序:(1)细审“题干”。抓住“关键词”和“修饰词”、“限定词”常见“词语”的把握和答题要求描述详细描写;先总体大概描述、后具体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简述概要描写;从各个具体要素大概描述;不必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说出相当于“罗列”要素;各要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阐述“分析+叙述”;既要有原因,又要有结果和观点;语言格式:因为…所以(导致)..例析“实例+分析”;一定要结合具体实例,从这个例子分析其具体做法评价“有利+不利”;语言格式:有利:1、2、3..。不利:1、2、3..分析“有利及其原因+不利及其原因”;语言格式:有利:1、因为..所以(导致)..2..。不利:1、因为..所以(导致)..2..比较两个地理事物都要回答。语言格式:因为A..,所以A比B...意义正面意义+负面意义;本地区(事物)意义+其它地区(事物)意义影响正面影响+负面影响;本地区(事物)影响+其它地区(事物)影响;现在的影响+将来的可能影响;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生态环境影响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当地措施+合作措施判断理由+结论。语言格式:正确(合理)或错误(不合理)、因为..所以..变化体现“提高、上升、增加、下降、先降后升、先升后降”思路关系思路:A导致B导致C..。体现“因果关系、前后关系、时间关系、主次关系”结构所占比例;主要组成;适当评价其合理性(2)列出“模板”。(3)仔细“筛选”。根据限定词筛选;根据所在地区筛选;根据地理事物特性筛选;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筛选。(4)酝酿“语言”。“先自然,后社会经济”;“先主要,后次要”;“先自身原因,后其它原因”;(先主后次、先内后外)(5)书写答案。“地理语言(避免大白话)”、“套装语言(不用自造语句)”“逻辑语言(不得互相矛盾)”、“精炼语言(不要同样意思,反复罗嗦诉说)”、“一语中的(语言不绕弯子)”。第二部分:综合题的常见答题模板一、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特征: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地形特点描述:①地形组成(主要地形类型)②地形分布,延伸方向③地势特点(起伏大小、倾斜方向)④特殊地形地貌(冰川地貌、喀斯特地貌、火山⑤海岸线特征(长短、曲直)☆区域气候特点描述:①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②气温特点(冬夏气温高低、气温季节变化,温差大小、温度带)③降水特点(降水总量、降水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水热配合情况、干湿状况)④光照状况⑤气象灾害如:中国南方地区气候特点:①气候类型以亚热带季风为主,热带季风气候面积小②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③雨季长雨量大,夏秋季节多台风,地处湿润区,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河流水系水文特点:水文特点:①流量大小、②汛期长短、汛期出现在哪个季节③水位季节变化大小、④含沙量大小、⑤有无结冰期及其长短、有无凌汛⑥水能⑦流速☆自然资源:(1)农业自然资源:①土地资源、②气候资源、③水资源、④生物资源(2)工业自然资源:①矿产资源、②能源、③水运与水能、④土地资源、⑤生物资源(3)旅游资源:自然旅游景观、人文旅游景观(二)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经济特征:①经济水平②产业结构☆区域农业特点:①农业地域类型②商品率③规模大小④机械化程度高低(大规模机械化或小型农机具普遍使用)和劳动生产率高低⑤科技水平⑥农业经营方式(小农经营或家庭大农场或国营大农场或大牧场经营,粗放经营或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或资金和技术集约)⑦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区域工业特点:①区域工业特点主要包括:工业部门结构(如重工业为主或电子工业为主)、工业投入要素特点(如单位产值投入劳动力多)、工业分布(如日本传统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对外依赖程度(如日本原料及市场对外依赖程度高)、工业地位(如新加坡工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交通、人口与城市特点与分布:1区域交通特点:①主要交通方式及其区际联系的方向,②交通位置(枢纽或入海口或航线的必经之地或中间位置或沟通南北和东西交通的枢纽或“十字路口”)③交通线路密度、④综合运输状况、2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及原因人口、城市分布特点:面状分布——平原密集,沿海密集;线状分布——沿河流、海岸线、交通线分布;等等人口分布因素:①地形、②气候、③河流、④交通、⑤经济(工业或农业发达程度)⑥文教⑦开发历史二、地理特征成因分析思路☆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1.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巴西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墨西哥高原);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3.河流(供水、水运功能);4.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因素:1.交通条件;2.政治因素;3.军事因素;4.宗教因素;5.科技因素;6.旅游因素☆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1.便利的交通条件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3.广阔的市场4.地价中心商务区(CBD):市场最优,零售、高端、耐用品(人口密集、消费者众多)大型批发中心: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地形成因分析:①板块作用形成的地形;②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③外力作用形成地形(如:渭河平原是由于地壳断裂下陷,河流泥沙沉积形成的)☆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火山、地震:位于板块边界类型、火山地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