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灾害知识梳理一、自然灾害的类型有:1.天文灾害:①电离层扰动,给通信、导航、定位带来影响;②导致气候异常,危及人类的健康;③高能粒子会对在空间运行的航天器及对宇航员产生辐射损伤。2.气象灾害(寒潮霜冻、雪灾等低温冷害;干旱、浓雾及沙尘暴;暴雨洪涝、台风、酷热、雷击、冰雹、大风、干热风、龙卷风等)、3.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陷等)、4.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赤潮等)5.生物灾害(农林病、虫、草、鼠害以及森林火灾等)。二、主要的防灾减灾措施有: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防、抗、救灾的能力;2.加强灾害研究工作,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3.健全减灾工作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社会应急机制,加强灾害管理;4.采取必要的避防措施和抗灾工程措施(因具体灾害定);5.加强生态建设;6..加强灾害保险工作。三、主要的自然灾害:1、洪涝:江河湖泊水位急剧上涨乃至决口泛滥的现象称为洪,低洼地区积水过多称为涝。★最主要原因:暴雨(24小时降水量超50毫米)①引起暴雨的天气系统有温带气旋、热带气旋(台风)、锋面(江淮准静止锋)等,②水汽充沛,气流强烈上升,③持续时间长2其余的有:凌汛(冬半年)、山洪、融雪洪水(春季)等。我国洪涝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因季风气候不稳定,导致亚洲旱涝灾害比较频繁。洪涝易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季节和较湿润的地区,,我国以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受灾最严重,易发生洪涝的水系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中下游及珠江。★影响洪涝的因素自然原因:①地形:低平或低洼②降水:A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或降水多且集中);B水汽充沛,强烈上升;(强度大)C持续时间长③水系特征:A向心状(刚果河)、羽状(淮河)、扇形(海河)、树枝状(长江)B支流多,同时来水。C流域面积广(河网稠密、河汊纵横)D河道弯曲、淤塞E入海口少(漏斗型海湾,风暴潮与海水顶托)④水文特征:A汛期(集中于季、较长)B凌汛(中国限于黄河上游的河套段、下游山东境内)⑤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上游:破坏植被(滥伐森林、陡坡开荒),水土流失加重。中游:围湖造田、河湖淤塞、湖泊调蓄与河道排泄能力下降下游:乱占河道、堤坝侵蚀。防御措施:①工程措施:修建水库、建设分洪蓄洪区;修筑加固河堤、整治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新河。②生态建设:植树造林;保护自然植被、保护湿地;退耕还林还湿等3③非工程措施:加强监测和预警、预报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环保意识和防、抗、救灾的能力完善应急预案(例如:拟定居民区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灾害保险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2、干旱: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异常偏少而形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干旱的灾害链: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火灾(森林自燃)、蝗灾、饥荒(局部社会动荡)危害:①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农产品价格上涨;②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用水困难;③局部地区社会动荡。干旱原因:干旱多由于大气环流异常(如:厄尔尼诺),导致输送的水汽少或持续受下沉气流(如:副高控制)的影响。干旱分布:干旱发生的时空范围较广,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易发生,如华北的春旱、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和秋旱、华南夏秋连旱、西南冬春连旱、西北常年干旱等。防御措施:(科技、国际合作)开源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变耕作制度。②修水库、跨流域调水、修建引水蓄水工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③营造防护林④提高水的利用率(中水利用)⑤人工降雨、海水淡化节流①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②发展节水农业(改革灌溉技术,选择耐旱作物)、节水工业、使用节水产品。③加强水资源的管理:调节水价3、台风:热带气旋(低气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近中心(中心为台风眼)风力超过12级(其中前进方向的右半圆风力较强,称为危险半圆),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海面上。季节:北半球以夏秋季节(7-9月)最为集中。主要源地是西北太平洋(台风)、印度洋(旋风)和东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飓风),一般向西及西北移动,低纬度大陆东岸受其影响最大。影响:不利:台风带来狂风、特大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灾害有利:①缓解伏旱②降温消暑。过境时天气变化:气压下降、气温下降、降水增多、风速加大。(台风眼经过,会带来短暂的晴朗天气)4措施:①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②建设沿海防护林(包括红树林)、建设高标准海塘等。4、寒潮:寒潮是指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这种冷空气南侵过程达到了一定标准时,才称为寒潮,否则称为冷空气(实质是冷锋的活动)。时间:冬半年,以春秋两季危害最大分布:多影响中高纬度地区。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一般经蒙古、西伯利亚及中亚,分三路影响中国,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易受寒潮侵袭,受地形及路途远近影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西部、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一带寒潮影响较小。寒潮带来:大风、低温冻害、暴风雪、冻雨及沙尘暴等带来的影响:不利:①农牧业:冻害(北方农作物、南方经济作物)、草原白灾②交通运输:受阻、事故多③通信:大雪、冻雨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④沿海:海冰A推倒海上建筑物,如钻井平台B对港口、海上船舶的破坏力大C养殖业受损D海上交通受影响风暴潮(冲毁海堤、海水倒灌)⑤人体:引发感冒、心脑血管病、气管炎等有利:①低温杀死越冬的病菌和虫卵,减轻来年的病虫害。②雨雪对越冬作物有抗寒保温作用;改善冬麦区的土壤墒情;(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③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带来风力资源措施:目前对寒潮尚无有效防御方法,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寒潮警报,是减灾的最主要措施。我国其余的低温冷冻害有:南方春季低温连阴雨(倒春寒),北方、西南山区的霜冻,东北夏季低温冷害,西部牧区积雪过厚形成成白灾(不下雪成黑灾)等。5、沙尘暴:沙尘暴(黑风暴)是大风扬起沙尘,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恶劣天气,属于沙尘天气(浮尘、扬沙、沙尘暴)中最强的一种。沙尘暴易发生于降水少而多大风的季节。分布:多发生于沙漠及邻近的地区,中亚、北美、中非及澳大利亚是世界四大沙尘暴区,中国北方是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5世界四大沙尘暴多发区中非地区沙尘暴主要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地区。主要是旱灾以及过量放牧和开垦导致。频繁的沙尘暴还殃及其他地区,有的沙尘被风带过大西洋到达了南美洲亚马孙地区,还有的沙尘被吹到了欧洲。澳大利亚气候干燥,加上耕作和放牧,土壤表层缺乏植被的覆盖,导致了土地的逐渐沙化。亚洲中部亚洲中部的荒漠区也在不断扩大。人口的快速增加,人为过量灌溉用水,乱砍滥伐森林,使沙漠化十分严重。北美洲:土地利用不当、持续干旱,造成沙尘暴。我国沙尘暴多发季节:北方冬春季节,特别是春季原因:①空气不稳定,②多大风(冷锋活动)③沙尘:A气温回暖,干旱少雨而蒸发加剧,地表干燥裸露易起沙。B人类不当活动破坏植被和地表,增加了沙尘来源危害:1.强风破坏植被,掩埋农田使农业减产。2.大气污染、3.风蚀土壤,4.降低了能见度和沙尘掩埋路基影响交通5.危害人体健康。6.影响精密仪器使用和生产。6措施:①通过气象卫星监测,准确预报。②关键生态保护与建设,如建设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③制止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④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免耕法,⑤加强国际合作等。6、地震:岩石圈的天然震动,多是由于地下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称为构造地震,此外还有火山地震、水库地震等。原因:活动断层尤其是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是主要的地震带。地震活动有一定周期性,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灾害链:地震是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并易引发火灾、海啸、滑坡、饥荒、瘟疫、各种生命线系统的损害等其他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防御措施: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目前尚无法准确预报)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城市和交通建设避开危险的断层③加强社会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和教育工作等。注意:震源、震中、震级、等震线(烈度)等概念。影响烈度的因素: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状况7、火山:地下深处岩浆沿裂隙喷出地表的现象。火山活动的利:可形成矿产资源;提供丰富的地热;形成火山灰灾害链:强烈的火山喷发,会带来大气污染(有毒气体)、地震、泥石流等危害。火山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一致。我国活火山很少,主要在台湾、新疆及云南等地,著名的休眠火山有五大连池、白头山天池等。火山灰的利:①是肥沃的土壤②是工业的原料弊:①使环境恶化②使气温骤降③影响飞机的飞行安全④危害人类生命财产8、滑坡: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整体下滑,造成农田、建筑物、道路破坏及人员伤亡。7D滑坡形成的“阶梯状地形”,在图上表现为密集区与稀疏区相间分布。防御措施:及早识别滑坡危险,建设护坡工程。非工程措施等。9、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分布:我国地势阶梯过渡处,特别是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区,如云南、四川两省的西部。原因:①地形条件-山区----坡陡谷深----沟谷。②岩石条件-地震频发岩石破碎、风化严重;松散碎屑物质多③植物条件-植物覆盖较差,地面缺水保护④气象条件-夏季暴雨或冰雪融水汇聚时,⑤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及大规模的工程兴建(不当的开挖、堆积、人工爆破)起了诱发作用。危害:泥石流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的毁灭性冲淤。防御措施:1.加强对暴雨的监测与预报2.植树造林,禁止毁林开荒,保护植被3.工程固坡,修建导流堤、拦挡坝和停淤场等10、赤潮:赤潮大多发生在海面平静、天气晴朗、水温较高的封闭海域或有上升流的地方,以春夏为其盛发期。赤潮发生导致水体缺氧,本身具有毒素,会造成水质恶化,渔业减产。赤潮的发生,与局部水体富营养化有关,原因:①陆上污染物未经处理排入海洋,②人工养殖水域的饵料污染,③海域比较封闭811.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草害;森林火灾。蝗灾发生条件:前期干旱少雨,利于产卵;后期多雨,利于幼虫生长。分布:华北、华东。重灾区----黄淮海平原措施:①加强监测与预报,及时掌握、反映蝗灾发生和防治的动态②人工诱捕幼虫,捕杀成虫;挖防虫沟、农药灭虫、点火焚烧等③农业防治:种植蝗虫不吃的作物;把产卵地改为池塘;植树造林;以减少蝗虫的食物源、生存地、产卵地。④生物防治:如投放天敌鼠灾的危害:对农业:糟蹋粮食作物,使其减产甚至绝产,经济作物受损。对草原(牧业):破坏草原,使其生产能力下降,对森林:破坏森林,地上鼠,啃食树皮及茎干部分;地下鼠,啃食树木根系总之,加剧土地荒漠化。其它:在地下打洞,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传播疾病,威胁人体健康。措施:①加强监测②改善灾区环境:卫生好③生物措施:利用天敌灭鼠④工程措施:建防鼠墙⑤机械措施:用鼠夹灭鼠⑥化学措施:用灭鼠药12、瘟疫:致死性传染病大规模爆发式流行。预防措施:建立现代化的公共卫生系统,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国际合作等。【注意】:1.过量开采地下水:①会形成地下水漏斗区,使地上建筑物塌陷。②沿海会引起海水入浸,使地下水水质变坏。措施:可采取人工回灌的方法填补地下水漏斗区。2.森林的效益:水土保持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农田防护林:在农田边缘种植树木,能有效地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农田。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即属此类,它很好地防治了我国的荒漠化、沙尘暴等问题,固沙护田。城市绿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消除噪声、美化环境的作用,并能改善局部的小气候,使温差减小、湿度增大。3.灾害损失:发达地区----绝对损失大,相对损失小欠发达地区----绝对损失小,相对损失大4.自然灾害的自救与互救:见【自然灾害】学案P39---409续:自然灾害知识梳理P8一、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一)灾前准备1.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储备救灾物资2.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1)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救灾的物质基础,由各地的主要灾种及灾情大小决定。(2)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由灾区的主要集中地区及储备地的交通状况决定,关系到灾害发生过程中救援物资的到达时间。我国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