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授课案例)必修一第12课《鸦片战争》【课标解读】课标阐述: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识记《南京条约》等内容。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课标领会:1.要求学生掌握的主干知识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背景、结果等。2.条约的主要内容需要教师讲解请一些概念,如领事裁判权,科学归纳后,学生识记。3.民族精神既要体现出英勇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又要说明中华民族不断探索、学习的精神。【单元备课】一、《调整意见中》关于本专题内容阐述如下(★为选讲内容)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虎门销烟战争爆发★三元里抗英《南京条约》及其影响(2)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3)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史实甲午战争爆发黄海大战《马关条约》及其影响★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4)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史实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及其影响(5)通过上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虎门销烟战争爆发★三元里抗英《南京条约》及其影响二、进度安排:新授课5课时三、多元史观解读中国近代史前期的重要事件1.近代化史观: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本专题的重要事件包括: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2.革命史观: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本专题的重要事件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四、专题《内忧外患和中华民族的奋起》的主题、特征、线索1.一个主题以反封建和反对外来侵略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2.两大矛盾、两大任务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阶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侵略与抗争;探索与近代化3.三个矛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4.四条线索:侵略史——列强侵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统治抗争史——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反侵略反封建斗争探索史——仁人志士不懈寻找救国救民真理道路近代化史——发展资本主义,以谋求国家富强五、知识框架【本课分析】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中国近代反侵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故而《鸦片战争》作为必修一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一、知识能力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二、过程方法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文字材料、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意识: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爱国情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重点:19世纪中期的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发展概况的比较;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在西方列强武力入侵下的变化。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面貌的变化。【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请同学们来看一下当代中国面向海洋的亮“舰”。图片中的亮“舰”,亮出了怎样的中国?(学生答:富强、独立等)亮出了怎样的民族精神?(学生答:探索、思考、创新等)当历史的指针指向170年前,当西方国家的军舰横列在中国海面上,古老的中国又是怎样亮出的国家实力和民族精神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鸦片战争”。★“设计小贴士”:由“亮舰”导入,既有中国第一艘航母下水的材料,又有中国的海军图片,导入比较贴题,能吸引学生。二、讲授新课(一)“冶铁术”之应用——战前的中国和英国由亮“舰”中的军舰引入制造它们最重要的原料是什么?(学生答:铁)。“冶铁术”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近代中英两国的应用的不同。(1)展示材料:材料一英国将冶铁技术投入制造机器,并以此推动军事工业发展……中国冶铁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业革命”,却没有发生“工业革命”。——韩毓(yu)海《500年来谁著史》材料二夷船内外均用白铁包裹,底用铜包。一船安炮七十二尊。而清军木质舰小,火炮费时多,射速慢。——1842年参赞大臣齐慎的奏折教师:思考:“冶铁术”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何不同?战前两国的军事状况有何不同?学生总结: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何不同——中国:“冶铁术”在的应用促进了的农业发展。英国:促进了机器大生产和工业革命。战前两国的军事状况有何不同——中国:军备落后。英国:坚船炮利。★“设计小贴士”:此设计“冶铁术的不同使用”用在这里经过反复思考,感觉这种对比比较综合,角度科学、新颖。实践证明此处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2)展示材料:教师:结合两幅图片,能看出两国当时的政治状况是怎样的?学生总结: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英国:不断完善的君主立宪制教师:中国的皇帝集“天地君亲师”于一身,英王虽然是国家元首,平时只是仪式性的角色。那当这两个大国第一次外交往来时候,会有怎样的对白呢?清朝军机处内景17世纪英国议会会场(3)展示材料:1792年,马戛尔尼率领数800多组成的庞大使团和贵重的礼物远渡重洋,1793年9月终于见到了乾隆皇帝。英王的信件“允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贸易。请于舟山附近指定一个未经设防的小岛供英商居住使用。”乾隆帝的敕喻回应:“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意思是:清朝物产丰富,品种应有尽有,原本就不打算与外国人进行商品交流来互通有无。教师:这个闭门羹标志着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失败。这反映出两国的外交政策分别是?学生总结:中国:闭关政策。英国:开放扩张政策。教师: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比对,可以看出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分别代表哪两种不同的国家?哪两种不同的文明?学生总结:中国:没落的封建国家。英国: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传统封闭的农业文明。英国:高速发展的工业文明。★“设计小贴士”:此处对比,教师点拨到位了,如提示学生第一则材料(韩毓海)比较明显,学生多数都能总结出。体现了“大历史观”的教学,对学科思维的培养是有好处的。教师:当这两种存在差异的文明在传统的贸易中狭路相逢的时候,又是怎样的遭遇呢?(4)展示材料:滞销丝织品、茶叶、瓷器呢绒、布匹走私鸦片一、“冶铁术”之应用:战前的中国和英国畅销教师:英国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有哪些?学生总结: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中国国内没有广阔的市场。教师:而开放扩张的工业文明恰恰需要的什么?学生总结:原料和市场。教师: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获取充足的原料,英国开始向中国进行了输出了肮脏的输出手段,这就是?学生总结:走私鸦片。(5)展示材料:19世纪初,吸食鸦片的不过是富家子弟。后来,宫府缙绅,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士,都在吸食。1838年,在广东、福建等地,十人九瘾。英国在东印度公司的鸦片储备库中国人当时吸食鸦片状况教师:马克思曾说: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结合图片来说明:鸦片的肆虐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怎样深重的影响?学生总结:经济上:白银大量外流带来的财政危机。政治上:英商行贿使得吏治的腐败。军事上:战斗力的日渐削弱。社会风气:毒害了中国人的精神,道德的沦丧。教师: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似乎击中了道光帝的软肋。清政府开始实施了什么运动?学生总结:禁烟运动。教师:大快人心的禁烟运动又一次切断了英国在中国寻求原料和市场的道路。这时,英国开始以什么手段来打开中国的市场?学生总结:武力侵略手段。(二)“铁炮”之轰击——战争的进程和影响教师:当两个国家在海面上兵戎相见之时,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倾听历史它沉重的惊涛拍岸声。(1)展示材料:两次鸦片战争的视频教师: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的视频,总结西方强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学生总结:掠夺原料市场,获得商品倾销地。教师:也正如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西方列强挑起武力争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扫除通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那么,列强挑起争端集中地区域和结果又是什么?学生总结:东南沿海地区。通过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取侵略权益而告终。教师:两场战争横跨二十年,均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为何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败局?(2)展示材料:我们的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蒋廷黻(fu)《中国近代史》教师:探究1:你认为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总结: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难以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3)展示材料:材料一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他们疯狂掠夺人民财产和国家财富、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中国国门洞开。——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材料二新陈代谢的快速节奏打破了千百年的停滞状态。许多时论不断地使用“里程碑”“划时代”等词反映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材料三鸦片战争用火和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潮流。——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教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学生总结:1.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领土主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权益。2.独立发展的进程中断,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精神觉醒。4.刺激了中国进行近代化的探索实践。★“设计小贴士”:此环节旨在通过典型的史料,从多角度分析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答出上述的3和4就要依据史料。教师:《全球通史》中曾提到:中国在连续性的战争中所遭遇的耻辱性的失败,迫使这个国家放弃对西方屈尊的态度,并开始重新评判自己的文明。那么,先进不屈的中国人又是怎样进行的抗争和探索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三)“铁骨”之精神——民族的抗争和探索(1)展示材料:(一)中华民族的不屈抵抗教师:清政府爱国将领和普通百姓的不屈不挠的抗争事迹,充分印证了鲁迅先生的“中国的脊梁”的那铿锵有力的话语?学生总结: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正是这些人,构成了中华的脊梁,民族的脊梁。教师:而民族精神又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下面通过“两个林则徐”的材料,这体现出了怎样的精神内涵?(2)展示材料:材料一林则徐有两个,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的奏章充满自信,他是百战百胜的,可惜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林没有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第二个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广东以后,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船炮,派人翻译外国刊物。——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教师:“两个林则徐”分别体现出怎样的精神?学生总结:不屈的抗争精神和善于反思、主动学习的精神。教师:不屈的抗争精神和反思学习的精神也早已走进历史的图腾中,成为永恒。这熠熠生辉的民族精神又如同磁石,吸引后世先进的中国人为之探索和奋斗。★“设计小贴士”:“两个林则徐”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认识到先进的中国人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不同的时代和阶段,是有不同的特点的。(2)展示材料:图文展示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中国共产党的系列探索。(3)展示材料:张岂之: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个多世纪是中国社会变化最剧烈,思想更新最迅速的时期,中国人民从中世纪走向了现代社会。教师:是怎样的中华精神带领中国人民从中世纪走向了现代社会?学生总结: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勇于抗争的精神。大胆革新的精神。守正创新的精神等。(4)展示材料:中英签订《南京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