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5课程纲要适用年级:高二年级编写人:许小刚一、课程目标二、内容安排三、实施过程四、课程评价一、课程目标(一)解三角形1、在已知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基础上,经历探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过程,发现新的三角形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2、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3、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4、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推理运算能力。(二)数列1、通过观察、分析,感受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并感受等差、等比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的分析、归纳,抽象出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基本特征,经历探索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的过程,感受倒序求和、错项相减等思想方法。3、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会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4、体会归纳、演绎方法,进一步培养推理运算能力。(三)不等式1、通过具体情况,感受不等关系的广泛性,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与价值。2、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能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并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4、认识、掌握基本不等式,并会进行简单应用5、通过简单应用,体会不等式、方程、函数之间的联系。6.进一步培养代数推理论证与运算求解能力(不等关系下的推理论证、运算求解能力)二、内容安排(一)重点、难点分析1、解三角形(1)重点: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三角形的度量;2、测量和计算实际问题。(2)难点:1、探索正弦定理、余弦定理;2、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灵活应用和实际应用。2、数列(1)重点:1、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求和公式;2、概念、公式、性质的应用。(2)难点:1、探求等差、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2、有关知识的灵活应用;3、数列建摸。3、不等式(1)重点:1、不等式基本性质;2、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3、简单线性规划及应用;4、基本不等式及应用。(2)难点:1、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证明;2、基本不等式的探索、证明、几何意义;3、函数、方程、不等式的联系;4、一元二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的建模应用。(二)内容的调整与改进: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和学生能力,对教学内容作如下调整与改进:1、增加:(1)解三角形:复习初中三角形中边与角的相等与不等关系。(2)数列:等差、等比数列基本性质,复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图象与单调性。(3)不等式: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利用函数单调性证明不等式、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韦达定理及求根公式。2、更换:(1)解三角形:用三角形外接圆证明定理或用正交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并将例1、例2更换为不用计算器就可以解决的三个问题:唯一解(B=60°b=5cm,c=cm),两解(B=30°,b=5cm,c=cm)无解(B=60°,b=5cm,c=cm)(2)数列:更换等差、等比数列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推导方法,更换个别问题背景。(3)不等式:更换基本不等式发现与证明的过程,直接利用发现、导出。3、调序:三角形面积公式放在余弦定理之前,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改为探究总结解法例。4、删除:删除习题与复习参考题中超过学生能力的题目。5、整合:三角形、数列、不等式建模整合复习;部分探究与发现与课堂教学整合;“阅读与思考”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三、实施过程(一)教学资源分析:1、教师资源:专业水平、团体力量、2、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知识结构不完善等。(二)教学流程设计1、解三角形:从回顾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入手,探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通过解三角形训练,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测量和几何计算,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数列: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数列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感受数列的函数特征;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运用类比的方法,理解等比数列概念,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通过应用、训练,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培养推理运算能力;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并发现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建立数列模型并求解,培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3、不等式:通过具体情景,感受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通过探索、证明,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过程;借助函数图象了解不等式、函数、方程的联系,探索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象解法,并尝试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过程,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会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体会“以线定界,以点定域”的方法;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简单的二元线形规划问题并解决的过程,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和几何意义;经历建立实际问题数学模型的过程;学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如矩形的面积一定时,在什么情况下周长取到最小值;矩形的周长一定时,在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大)(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解三角形的教学要重视正、余弦定理在探索三角形边角关系中的作用,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运用正弦定理,什么情况下运用余弦定理,在什么情况下有解,解唯一,什么情况下无解或解不唯一;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正、余弦定理是解决测量问题的一种方法,不必在恒等变形上进行过于繁琐的训练。2、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教学中,要重视通过具体实例抽象出这两种数列的特征,使学生理解这两种数列类型的作用,感受其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列模型的能力。3、在数列中,应保证基本的训练,引导学生必要的练习,掌握数列中各量之间的基本联系,体会化归与方程的思想方法。训练要控制难度和复杂程度。4、不等式教学中,应注意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实际背景;通过举反例或推理论证,初步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了解不等式与等式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几何意义、推理论证及简单应用理解基本不等式。5、应通过探索一元二次不等式、相应的方程和函数的关系,体会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关系,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象解法,了解代数解法,尝试设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上午程序框图。6、应通过直观描述,理解画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体会线形规划的基本思想,并能借助几何直观解决一些简单的线形规划问题。7、本学段教学中,要坚持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则,重视引导学生对公式、性质、原理的理解,通过适当的有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运算能力。8、要引导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三角形、数列、不等式(组)模型并加以解决的过程,逐步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本学段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之一。四、课程评价(一)对教材的评价1、优势:(1)注重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重视认知规律,可读性强;(2)设置“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等,渗透数学文化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重视实际应用问题是设计,便于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2、不足:(1)部分知识的呈现方式、排列顺序有待进一步商榷;(2)有些课后习题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