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必修3第1页共12页【【必必修修33】】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B)⑴、达尔文的试验:实验过程: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结论:胚芽鞘在单侧光照下,尖端会产生某种刺激,当刺激从上部传递到下部时,会造成背光面和向光面生长快慢不同,从而使植物弯向光源生长。⑵、温特的试验:试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结论: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向下运输,促使胚芽鞘下部某些部位生长。⑶、郭葛的试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A)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B)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必修3第2页共12页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4、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B)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不久长出大量的不定根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控制性别分化(促进花芽向雌花分化,从而提高产量)5、其他植物激素(A)名称主要作用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促进果实成熟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6、反射和反射弧(B)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入神经组成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7、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A)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后2者合称为神经纤维;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必修3第3页共12页8、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B)⑴、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⑵、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⑶、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⑷、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性→↓刺激点←+++++++---+++++++←++++→←++++→+++++++---+++++++→←9、突触的结构特点(A)突触分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类型:--⊙------⊙-------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10、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B)⑴、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⑵、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⑶、结果:使下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11、人脑的组成及各个部分的功能(A)大脑-------最高级中枢;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人脑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语言---听、说、读、写的控制是位于大脑皮层不同位置感知控制人脑的高学习---积累经验级功能记忆---经验的储存和再现思维12、人的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轴突线粒体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必修3第4页共12页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13、动物激素的调节(A)种类作用脑激素调节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的分泌蜕皮激素控制昆虫幼虫期的蜕皮保幼激素使虫体保持幼虫状态14、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B)在生产中往往应用的并非动物激素本身,而是激素类似物⑴、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运用催情激素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鱼类的受孕率。⑵、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⑶、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⑷、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15、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A)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通过细胞膜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养料和氧,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16、内环境(B)⑴、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内环境)淋巴⑵、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及作用①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②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酸碱度的维持依赖于细胞内环境中的物质如H2CO3和NaHCO3构成缓冲对。③温度:一般维持在37.5℃左右。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7、稳态的调节机制(B)⑴、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⑵、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必修3第5页共12页⑶、调节机制——反馈调节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稳定的状态是因为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H2CO3/NaHCO3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18、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B)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⑴、血糖含量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⑵、适宜的温度和pH等是保证酶正常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⑶、稳态遭到破坏会引起细胞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如血液中钙、磷含量降低时,成年人表现为骨软化病,儿童表现为佝偻病;血钙过高引起肌无力。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19、体温调节、水盐调节(A)⑴、体温调节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体温调节过程:①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②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⑵、水盐的调节①、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②、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无机盐平衡的调节(选学)⑴人体内无机盐的动态平衡是靠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⑵人体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来自饮食,通过尿液、汗液、粪便将无机盐排出体外必修3第6页共12页⑶人体需要的无机盐有多种,如Na+、K+、Ca2+、Zn2+、Fe3+、I-等20、血糖调节(B)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调节血糖的激素:⑴、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作用机理: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⑵、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糖尿病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21、神经和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B)体液调节概念:激素、CO2、H+、乳酸和K+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体液调节必修3第7页共12页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2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B)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联系:⑴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系统的支配。⑵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反过来可以影响神经系统。23、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A)⑴、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免疫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免疫分子: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补体等⑵、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第二道防线:吞噬作用、抗菌蛋白和炎症反应。体液免疫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第三道防线2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细胞免疫⑴、体液免疫:主要通过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⑵、细胞免疫:主要依靠效应T细胞密切接触靶细胞发挥免疫作用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