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标化学教材《人教版必修①②》特点及实施体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高中新课标化学教材《人教版·必修①②》特点及实施体会高级教师赵庆云在为期四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新教材带来的新理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索着如何改变以往教学模式,去更好地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下面就结合使用“人教版”来谈一下教学一些体会及使用策略。一、《人教版·必修①②》新教材主要特点特点一:教材内容的选择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既覆盖《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要求,又简明扼要,不过多地拓展,能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例如,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不仅介绍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化学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还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等,构建了高中化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内容选择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既为全体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提供必备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又为继续学习选修课程的学生找下必要的基础。人教版、山东版、江苏版对“胶体”和“电离”内容选择比较:人教版山东版江苏版胶体(课标要求: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电泳聚沉(介绍渗析)实验利用丁达尔现象区分溶液及胶体,但没有介绍这一现象,出现丁达尔现象的说法电离(课标要求: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有电解质及电离的概念;从电离的角度定义酸、碱、盐有电解质及电离的概念;从电离的角度定义酸、碱、盐;介绍了强、弱电解质有电解质及非电解质的概念策略: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必须强调其基础性;从必修模块自身的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知识内容,2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如“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在必修模块中是作为化学反应的分类类型来介绍,其最基本要求的就是根据分类标准进行分别判断。至于各种情况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等知识都将在相应的选修模块中进一步学习。(二)“人教版”内容的选择和知识的呈现方式既注意了“学科与社会”相融合,又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第一是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素材出发,既使学生产生对自然、社会的亲近感,拉近学生生活与学科之间的距离,又着眼于学生对科学概念、观点的理解,形成学生最基本的化学视角,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精神。例如每个主题内容的引入、“科学视野”、“思考与交流”和“资料卡片”等栏目内容都会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就在自已身边,都会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如学习混合物分时有个“思考与交流”栏目:你知道沙里淘金吗?在学习“物质分类方法”时介绍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超市里商品的陈列作为课题引入等等都能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融合学科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第二是“人教版”在内容的选择上既体现了新课标强调的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体系,但又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策略: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从模块整体去理解教材的编写方式。必修①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对钠元素的学习,不象以前教材从钠的单质→钠氧化物→氢氧化物→钠盐这样的主线来学习,而是钠单质和化合物分别安排在第一、二节来学习,打破了钠的知识体系,如果独立把两节书分开看,也许会觉得有点“乱”,但如果把整章书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其实是一个完整的关于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科知识体系。见如下逻辑关系:金属及其化合物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四种基本反应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化合物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某些金属与碱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氧化物氢氧化物盐3(三)突出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并模糊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界限,提倡学生多做实验。实验的呈现方式也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精心设计了“科学探究”部分,鼓励学生设计实验,降低操作规范要求,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上下册共设置41个实验,其中有16个“科学探究”实验。为学生提供大量活动与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提高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策略: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探究,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与处理信息,对猜想与假设,并最后通过表达与交流活动对自已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在“做中学”,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不可能把课本上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的产生过程都模拟科学史重复一遍。那么只有选择那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这些内容应该是本模块的主干知识。下面以《物质的分类》中“分散系及其分类”为例,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探究。学习分散系内容,首先要突出分类方法,教材将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现象放在物质的分类中介绍,与过渡教材相比,其功能和地位有明显的不同。本课题是在学习了纯净物的分类之后,学习混合物的分类方法。引入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现象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胶体的性质与溶液确实有所不同,因此本课题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理解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为分类标准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的科学性”,而不是胶体的制备和性质。(四)“人教版”教材设计灵活、有弹性,为教师教、学生学留有足够的空间。设置了诸如“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科学视野”、“科学史话”、“实践活动”、“学与问”、“资料卡片”和“提示”等大量的新栏目,并在“章”这一层次设置了“归纳与整理”等栏目。设置这些栏目,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材与学生“对话”功能,有利于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另一方面很好地体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不仅丰富和拓展学生知识面,而且也为学生进一步收集资料、解决问题提供一定的引导。使学生不但要学习教材内容,还要通过学习活动补充教材内容,调动学生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起到教材与学生交互的作用,其中不少地方蕴涵着对学生学习方法、科学方法的良好影响。例如“思考与交流”是新课标教材所突出的栏目之一,以《化学①》教材第一、二章为例,两章教材共5节内容,教材中在10处设置了“思考与交流”栏目,共提出了16个供学生思考与讨论的问题(以“简答”、“填表”和“列举”等形式呈现问题)。这些内容的设置不仅大大丰富了教材的4内容和视野,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条件,同时也便于教师调整、处理教材,发挥教师的能力和个性。策略:在教学中首选应该保证所有的学生掌握好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在进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前提是首先要“保底”,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学生负担。有些内容是必教必考的,而有些可只教不考或者选教选考,有些则选教不考。根据教学需要而增补的内容一般可不作为学分认定的内容。例如对于必修1的第二章《离子反应》,可做如下弹性的要求:基本的要求(全体学生应在本节学习时掌握)①会写:能够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②会看:看到离子方程式知道代表的是某一类的反应,并能举例。如看到H++OH-=H2O知道代表的是强酸、强碱之间的反应;③会判断: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④会检验:Cl-、SO42-、CO32-的检验方法。弹性的要求(有条件学生可在本节增补)①涉及强酸、强碱和盐(包括难溶盐)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限初中学过的方程式);②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宜拓展内容(留待选修学习)①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相关知识②涉及弱电解质、酸式盐的离子反应方程式③涉及量的关系的离子反应,如过量、不足量等在新课程中,教材仅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和文本,教师要突破多年来“紧靠课本”“忠实教材”的观念,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知识如何呈现,都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作,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处理教材。(五)人教版的化学教材基本继承了过渡教材的知识体系,降低了教师对教材的陌生度,不是完全推翻过去形成的教学经验,全部从零开始,而是要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教学带来的振动不会很大。例如模块1,教材把“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编为第一章,以此作为连接初中、高中化学的“纽带”,突出化学实验的基础性。其中第1节在内容上以初中学习过的粗盐提纯作为主要线索,复习溶解、过滤、蒸发等初中学习过的基本操作,同时又在此基础上安排了可溶性硫酸盐、Cl-的检验及除杂等内容对过滤除杂操作进行深化。而对于蒸馏、萃取等分离操作则只作简单介绍,在后续学习中将继续深化。在教学方法上设计了“交5流与思考”栏目,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自已设计实验方案除去粗盐中含有的可性杂质CaCl2、MgCl2及硫酸盐。又如“氧化还原反应”,初中是从得氧、失氧的解度分别介绍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并没有介绍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并没有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所教材中以“思考与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用得氧、失氧的分类标准对这些反应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矛盾,最后得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结论,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人教版必修模块的教材中,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类似的初、高中知识衔接,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策略:高一化学教师要尽快熟悉初中新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的变化,处理好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让学生在已在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二、《人教版·必修①②》新教材值得商讨的部分内容新教材虽然较好体现了新课标、新理念、新内容、新目标,但通过一年时间的使用,发现还是存在以下一些不促,有待我们共同探索。(一)弱化计算:对于有关物质的量的化学计算,课程标准是“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而人教版必修教材除了要求有关物质的量的概念计算外,没有要求把物质的量应用于方程式计算,学生学完必修后,计算能力非常差,不会分析,不会书写演算过程,测试中一出现计算的问题(包括选择题),大部分学生不敢做,不会做,或错得一塌糊涂。其实“物质的量应用于方程式计算”不仅是计算方法的变化,而且可以让学生从“物质的量”角度理解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含义,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守恒”规律,对后续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离子反应的实质等都有很好的帮助。策略:因此建议补充该内容,甚至开设一门校本选修课程《计算化学》来弥补教材的不足,并把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多步反应、反应热和有机物分子式确定的计算等都纳进去。(二)强调了学生动手能力,探究方法的培养,而削弱了对学生整体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部分学生反映他们很难从教材的设计中归纳出整体逻辑,在头脑中对学习内容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学到的东西是零散的。首先体现在有部分内容的知识主线脱节,学生学完一部分内容后难以形成知识体系和网络,只能零碎地把一些知识强记下来,不利于整体思维的养成。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未有提及原子半径的递变引起性质的递变规律,在有机化合物的学习中只学习了乙醇和乙酸而没有提及醛,但在葡萄糖中又介绍了其特征反应(银镜6反应、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其次是牵涉化学计算的内容太少,两本必修教材除了第一章有几个概念计算处,后续内容极少有计算内容再出现。策略: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合理重组教学内容。例如模块1中的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这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