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月考答案和解析[答案]1.C[解析]1.从材料信息看,作者认为,雅典公民享有权利和义务并非为了维护公民个人利益,公民只有“公共的权利和义务”,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强调城邦的意志和利益高于一切,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雅典的法律,故B项错误。公民有权利参与城邦的事务,材料没有体现其权利受到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2.D[解析]2.从题干材料看,罗马帝国规定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无明文规定时,可依照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表明五大法学家的著述具有法律效力,故选D项。A项错在“任意”二字,排除;B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且题干材料未体现,排除。[答案]3.D[解析]3.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反对贵族垄断法律的斗争结果就是颁布了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权力,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更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故A、B、C三项表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公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D项表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4.C[解析]4.法官审案时可能会被表象迷惑而导致误判,因此,“双眼蒙布”是警示法官审案不应受表象迷惑,应洞察事实真相,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官审案应主要依据法律而非道德良知,排除A项;法官审案时注重证据,证人证言仅是法官审案时证据的一个来源,不能作为全部证据,故B项错误;法官审案应重证据,而不应盲目遵从民众意愿,故D项错误。[答案]5.B[解析]5.材料认为陶片放逐法只是一个补救措施,并不能防止“特殊人物”的出现,其言外之意是应该防患于未然,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均可排除。[答案]6.A[解析]6.符合材料中“陆地和海岛居民”“自然资源极其匮乏”“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等信息的只有古希腊文明。古希腊工商业发达、文化繁荣,且以民主政治著称于世,故A项正确。[答案]7.D[解析]7.“反对对财富的谴责”“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表明人文主义者不反对对财富的追求,不主张清贫的生活,故D项符合题意。“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说明贫穷只是显示品德的方法之一,不能说其鄙视贫穷,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财富与道德的关系,B项错误;人文主义者将自己建立的学说借上帝之名义说出,不是揶揄上帝,C项错误。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答案]8.B[解析]8.从材料信息看,原始儒学主张民贵君轻,但董仲舒则认为人民应服从君主统治,君主应顺从天意。据此可知,董仲舒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故选B项。A项中的“全部”表述不当;C、D两项与史实及材料信息均不符合。[答案]9.A[解析]9.题干材料显示贾宝玉之父非常重视“四书”,而“四书”是理学的经典文献,也是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当时理学居于统治地位,故而“四书”备受知识分子的重视,A项正确。当时孔子权威地位并未动摇,故B项错误。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清代生活,故D项错误。[答案]10.C[解析]10.从材料信息可知,纂修族谱主要是为了尊崇人伦,尊崇人伦是名门望族和寒门小姓的共识,该现象是理学价值深入人心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人口流动对宗族观念的影响,排除A项;宗族与社会等级无必然联系,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材料反映了人们重视宗族观念,但并不能说明宗法制度得以重建,故排除D项。[答案]11.A[解析]11.本题考查启蒙运动,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由“不局限于书斋,而是具有空前的公共性”可知,①正确。由“依靠各种社会文化机制”可知②③正确。④中“各国学者”“同样的出版自由”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A项正确。[答案]12.D[解析]12.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故②符合题意;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③符合题意;李贽是明朝中后期的思想家,他明确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故④符合题意。苏格拉底没有提出类似主张,①排除。由此可知D项正确。[答案]13.A[解析]13.在孔子兴办私学之前,只有贵族子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孔子招收的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就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A项正确。[答案]14.D[解析]14.秦、晋时期的法律对待亲子、养子的态度由不同到一致,说明形式上的亲情关系也得到认同,这是儒家伦理发展、强化的结果,故D项符合题意。仅从私拿养子财物是否有罪的变化不能得出亲子、养子权利相同的结论,A项错误;视养子如亲子,并未弱化血缘亲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宗族利益的保护,C项错误。[答案]15.D[解析]15.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理学家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后天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就会产生过度的私欲,即人性本善,但习相远,因此人们只有战胜后天的私欲才能恢复本善之性。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分别属于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认识,而非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新认识”,排除;C项与理学思想不符,排除。[答案]16.C[解析]16.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从材料信息可知,唐高祖时尊道、武则天时礼佛、唐武宗时“灭佛”,但儒学的地位并未动摇,这说明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选C项。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宗教发展,但A项中“决定宗教兴亡”的表述过于绝对;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表述不当;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从反面说明佛教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排除D项。[答案]17.D[解析]17.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苏格拉底指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故选①④。[答案]18.B[解析]18.亚里士多德将政治机构进行划分,分别为议事、行政和审判三部分,这与近代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相似,因此B正确。[答案]19.B[解析]19.“乌托邦”是一种政治观点,即“不能实现的愿望或计划”,对应古希腊哲学家的政治观点应是指柏拉图的“理想国”。依此判断,理念论也与柏拉图对应,是其哲学观点,故B项正确。A项是普罗泰格拉的思想;C项由亚里士多德提出;D项是苏格拉底的思想。[答案]20.B[解析]20.苏格拉底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于是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他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故应选B。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突出强调人的价值;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代晚于苏格拉底且研究的主要方向与题干不符,故应排除A、C、D三项。[答案]21.D[解析]21.A、B、C三项是相同点,孔子主张“仁”、为政以德,而苏格拉底支持“寡头政治”,故选D。[答案]22.D[解析]22.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哲学领域,亚里士多德确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哲学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他提出的逻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亚里士多德主张“中庸之道”: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故D符合题意。孔子与题干中的“逻辑学”无关;墨子与题干中的“中庸之道”无关;普罗塔戈(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与题干中的“中庸之道”“逻辑学”无关,排除A、B、C三项。[答案]23.B[解析]23.一个人的分数体现了其个人的实际价值,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符合题干中“比值平等”的定义,故B项最符合题意。一个人的分数不单纯是一个孤立的数量,它隐含着对人的评价,不符合材料中“绝对平均主义”的定义,故A、C两项可以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中“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不可能有“两种形式”之外的平等,故D项表述错误。[答案]24.B[解析]24.苏格拉底的申辩词反映了苏格拉底对死亡无所畏惧、坚决捍卫自己思想自由的原则,故答案为B项。A项未能反映苏格拉底申辩词的实质;C项只是表面现象;D项与史实不符,雅典当时是民主政治。[答案]25.A[解析]25.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后,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客观地看待物质世界的一些现象,开辟了理性辩证地看待客观世界的方法,从而为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奠定了基础,故A项符合题意。人文主义兴起的标志是文艺复兴运动,科学革命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排除B项;C项不能全面说明题干的含义;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答案]26.C27、(14分)(1)造纸和印刷术。(2分)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促使世界联系到一起。造纸、印刷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火药武装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使他们战胜了封建势力,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4分)(2)中国注重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总结,而西方比较重视严密论证和演绎推理(4分)(3)蒸汽时代;电气时代(4分)28(16分)(1)错误:“1694年由荷兰传入美国”。(2分)(2)欧洲:18世纪后欧洲社会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2分)工业革命的展开推动了造纸术从手工劳动方式向机械操作过渡。(2分)中国:封建制度和传统观念阻碍了科技进步;(2分)长期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使新的生产方式未能得到正常发育,从而使造纸术一直停留在手工业阶段。(2分)(3)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2分)反映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2分)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2分)29.(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3)强调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