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参考答案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高中物理力学常见物理模型》参考答案解析例1答案:gmMMvL)(220提示:系统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变式练习1答案:BC提示:作运动图像变式练习2解析:(1)木块A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木块B一直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木块C做两段加速度不同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直到A、B、C三者速度相同为止。对A、B、C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解之对B木块运用动能定理,有=-解得对(2)问,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求解:方法一、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设木块A在整个过程中的最小速度为υˊ,所用时间为t(指达到最小速度的时间),由牛顿第二定律:对木块A:a1=μmg/m=μg对木块C:a2=2μmg/3m=2μg/3当木块A与C速度相等时,A的速度最小,因此有:υ0-μgt=2μgt/3得t=3υ0/5μg木块A的最小速度υˊ=υ0-a1t=2υ0/5此法涉及了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过程非常清楚,知道每一个木块的具体运动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物理过程的能力。方法二、用动量守恒定律求解当木块A减速到与木板C速度刚好相等时,A的速度最小。设最小速度为υ,则B的速度为υ+υ0由动量守恒定律有:3mυ0=mυ+3mυ+m(υ+υ0)得υ=2υ0/5此方法只考虑初始状态和A的速度最小这一末状态,不涉及中间的具体细节体现动量守恒定律解题的优越性。方法三、用动量定理求解设木块A在整个过程中的最小速度为υ达到υ时的时间为t,对A:μmgt=mυ0-mυ……①对C:2μmgt=3mυ……②由①/②得υ=2υ0/5此方法用了动量定理,涉及了力的时间累积效果,即冲量与动量变化的关系,虽然涉及了过程,但相对较简单。例2解析:(1)假设B刚从A上滑落时,A、B的速度分别为v1、v2,A的加速度22114m/smgamB的加速度222m/sag由位移关系有220211122Lvtatat代入数值解得:1st或1s3当1st时114m/svat2022m/svvat12vv不合题意舍去∴1s3t114m/s3vat20210m/s3vvat(2)当B经过时间t运动至A的最右端时,若A、B具有共同速度v,则此时所施加的恒力F有最小值.此过程中A做匀加速运动的位移2vst①B做匀减速运动的位移02vvLst②A、B的加速度分别为1vat③222mgagm④又02vvat⑤联立①~⑤,代入数据解得2213m/s0.5s6m/svta以A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in211Fmgma解得min1NF设物块B与A一起运动不能从左端滑落时,恒力F有最大值.系统一起运动速度加速度a≤gFmax=(m1+m2)g解得Fmax=3N故1N≤F≤3N例3[答案]C【解析】木块和射出后的左右两子弹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设子弹的质量为m,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0-mv0=(M+2m)v解得:v=0,即最终木块静止设左侧子弹射入木块后的共同速度为v1,有:mv0=(m+M)v1Q1=f·d1=12mv02-12(m+M)v12解得:d1=mMv022(m+M)f对右侧子弹射入的过程,由功能原理得:Q2=f·d2=12mv02+12(m+M)v12-0解得:d2=(2m2+mM)v022(m+M)f即d1<d2.【点评】摩擦生热公式可称之为“功能关系”或“功能原理”的公式,但不能称之为“动能定理”的公式,它是由动能定理的关系式推导得出的二级结论.例4【答案】043vg【解析】木板第一次与墙碰撞后,向左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静止,再反向向右匀加速直线运动直到与重物有共同速度,再往后是匀速直线运动,直到第二次撞墙。木板第一次与墙碰撞后,重物与木板相互作用直到有共同速度,动量守恒,有:002(2)mvmvmmv,解得:03vv木板在第一个过程中,用动量定理,有:01()2mvmvmgt用动能定理,有:22011222mvmvmgs木板在第二个过程中,匀速直线运动,有:2svt木板从第一次与墙碰撞到再次碰撞所经历的时间t=t1+t2=023vg+023vg=043vg例5【思路剖析】本题属于特殊连接体,在感应区只有A受作用力,AB相对运动时有摩擦力.解析:过程1:(1)A在“相互作用区域”中运动时,取方向向下为正方向,A受到方向竖直向下的重力mg、滑动摩擦力f和竖直向上的恒力F的作用.设加速度为aA1、末速度为vA、运动时间为t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aA1=gmFfmg2/1根据运动学公式有:vA=v0+aA1t1,d=12022AAavv代入数据解出:t1=0.2s,vA=1.0m/sB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mg和竖直向上滑动摩擦力f的作用.同理有:aB1=gmfmg2/1,vB=v0+aB1t1代入数据解出:vB=3m/s过程2:A离开“相互作用区域”后,因为vA<vB,A受到竖直向下滑动摩擦力f、竖直向下的重力mg作用,B受到竖直向上滑动摩擦力f和竖直向下的重力mg作用.设加速度分别为aA2、aB2,共同速度为v,运动时间为t2.同理有:aA2=gmfmg2/3,aB2=gmfmg2/1v=vA+aA2t2v=vB+aB2t2由上述四式代入数据解得:v=4m/s例6答案D解析取A、B以及它们之间的弹簧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则当下面的弹簧对地面的压力为零时,向上提A的力F恰好为:F=(m1+m2)g设这一过程中上面和下面的弹簧分别伸长x1、x2,如图所示,由胡克定律得:3x1=(m1+m2)gk1,x2=(m1+m2)gk2故A、B增加的重力势能共为:ΔEp=m1g(x1+x2)+m2gx2=(m1+m2)2g2k2+m1(m1+m2)g2k1【点评】①计算上面弹簧的伸长量时,较多同学会先计算原来的压缩量,然后计算后来的伸长量,再将两者相加,但不如上面解析中直接运用Δx=ΔFk进行计算更快捷方便.②通过比较可知,重力势能的增加并不等于向上提的力所做的功W=F·x总=(m1+m2)2g22k22+(m1+m2)2g22k1k2.例7答案B提示:弹簧弹力不能突变,先求系统加速度。例8答案A例9答案:C解析:在施加外力F前,对AB整体受力分析可得:2mg=kx1,A、B两物体分离时,B物体受力平衡,两者加速度恰好为零,选项A、B错误;对物体A:mg=kx2,由于x1-x2=h,所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mg/h,选项C正确;在B与A分离之前,由于弹簧弹力逐渐减小,加速度逐渐减小,选项D错误.例10解析:设物体与平板一起向下运动的距离为x时,物体受重力mg,弹簧的弹力F=kx和平板的支持力N作用。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kx-N=ma得N=mg-kx-ma当N=0时,物体与平板分离,所以此时kagmx)(因为221atx,所以kaagmt)(2。例11答案:BC解析:由题意“在C点处小球速度达到最大”,可知C点是平衡位置,小球受到的重力与弹力平衡,该位置与h无关,B项正确;根据动能定理有mg(h+x0)-Ep=12mv2C=Ek,其中x0与弹性势能Ep为常数,可判断出C项正确.例12分析:此题一看上去似乎很繁,涉及到重力、弹力摩擦力做功的问题。其实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在物体从B→C又返回到B时,弹簧先做负功,又做了相等数量的正功。总功为零,即弹力功为零;而重力做功根据其特点,只考虑由A到D的高度差即可;摩擦力做功由于与路径有关,须认真计算物体在全程中的位移。可见,对不同性质的力做功要具体分析,才会既简化问题又避免发生错误。解析:(1)利用动能定理对A→B→C→D全过程列式:例13答案0.5m解析设A物块落地时,B物块的速度为v1,则有:12mv12=mgh1设A刚好离地时,弹簧的形变量为x,对A物块有:mg=kx从A落地后到A刚好离开地面的过程中,对于A、B及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则有:12mv12=mgx+ΔEp换成C后,设A落地时,C的速度为v2,则有:12·2mv22=2mgh2从A落地后到A刚好离开地面的过程中,A、C及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则有:12·2mv22=2mgx+ΔEp联立解得:h2=0.5m.【点评】由于高中物理对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不作要求,所以在高考中几次考查弹簧问题时都要用到结论“①”.例14[答案](1)3m/s(2)12J(3)不可能,理由略【解析】(1)当A、B、C三者的速度相等(设为vA′)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由于A、B、C三者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则有:(mA+mB)v=(mA+mB+mC)vA′解得:vA′=(2+2)×62+2+4m/s=3m/s.(2)B、C发生碰撞时,B、C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设碰后瞬间B、C两者的速度为v′,则有:mBv=(mB+mC)v′解得:v′=2×62+4=2m/sA的速度为vA′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设其值为Ep,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Ep=12(mB+mC)v′2+12mAv2-12(mA+mB+mC)vA′2=12J.(3)方法一A不可能向左运动.4根据系统动量守恒有:(mA+mB)v=mAvA+(mB+mC)vB设A向左,则vA<0,vB>4m/s则B、C发生碰撞后,A、B、C三者的动能之和为:E′=12mAv2A+12(mB+mC)v2B>12(mB+mC)v2B=48J实际上系统的机械能为:E=Ep+12(mA+mB+mC)vA′2=12J+36J=48J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E′>E是不可能的,所以A不可能向左运动.方法二B、C碰撞后系统的运动可以看做整体向右匀速运动与A、B和C相对振动的合成(即相当于在匀速运动的车厢中两物块相对振动)由(1)知整体匀速运动的速度v0=vA′=3m/s取以v0=3m/s匀速运动的物体为参考系,可知弹簧处于原长时,A、B和C相对振动的速率最大,分别为:vAO=v-v0=3m/svBO=|v′-v0|=1m/s由此可画出A、B、C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故A不可能有向左运动的时刻.【点评】①要清晰地想象、理解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相当于在以3m/s匀速行驶的车厢内,A、B和C做相对弹簧上某点的简谐振动,振动的最大速率分别为3m/s、1m/s.②当弹簧由压缩恢复至原长时,A最有可能向左运动,但此时A的速度为零.例15解答:(1)设将圆筒下移h0,设其底部与水平桌面接触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P,根据功能关系0pWMghE①2分撤除压力后,当弹簧恢复原长时,设圆筒与挡板碰前的速度为v0,根据能量守恒20012PEMghMv②2分联立①②解得2012WMv③设圆筒与直杆碰撞后共同速度为v1,由动量守恒定律Mv0=(M+m)v1④2分此后圆筒与杆共同做竖直上抛运动2112vhg⑤2分联立③④⑤解得h1=WMg(M+m)2⑥2分(2)由于2112MvW,所以此后圆筒底部不再与水平桌面接触。根据机械能守恒,圆筒底部与挡板第二次碰前瞬间的速度为v1,设碰后共同速度为v2,由于笔所受电场力与重力平衡,根据动量守恒定律12()MvMmv即220()MvvMm⑦1分直杆第2次上升的最大高度2222vhg⑧1分同理可得,圆筒底部与挡板第n次碰后速度0()nnMvvMm⑨2分直杆第n次上升的最大高度22nnvhg⑩2分故直杆运动的总路程为122()nhhhhn(11)2分联立解得2222(1)0221()()2()nMvMMhgMmMmMm22(2)MWmMmg2分例16【解析】:(1)弹簧将两物块弹开的过程,系统机械能守恒,Ep=12mAvA2+12mBvB2,由动量守恒定律mAvA=mBvB,联立解得vA=4m/s,vB=4m/s。B滑上传送带后做匀减速运动,其加速度大小为a=μg。当速度减小到零时,滑动的距离最远,由vB2=2as得s=vB2/2a=4m。(2)物块B先向右做匀减速运动,当速度减小到零后反方向做匀加速运动,回到传送带最左端时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