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2教材介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必修2教材介绍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发中心张大昌★第五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1节:追寻守恒量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先学习能量的概念,而后研究一两个具体问题,发现动能与势能之和在某些过程中不变,由此引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际上,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能量的概念几乎是与人类对能量守恒的认识同步发展起来的,能量的概念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个守恒量。守恒关系是自然界中十分重要的一类关系,我们强调方法的教育、观念的教育,就要从中学时代开始加强学生对守恒关系的认识。根据这样的思想,本书把守恒思想的提出放到了具体的能量概念之前,并把它渗透在能量学习的全过程。今后在其他守恒关系的处理时也会遵循这样的原则。第2节:功沿着初中物理的思路,我们仍然强调功与能量变化的联系,因此在第一次提到“功”这个术语时就说:“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不仅如此,图5.2-1还分别展示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的几种不同情景。本书多处用了卡通图来描述情景,主要目的还不只是引起读者的兴趣。与照片相比,卡通图能够更生动地、夸张性地突出我们所要表现的物理思想。许多学生学不好物理,原因之一是他们对于所讨论的问题不能建立明确的、动态的物理图像,物理学的内容在他们的头脑中只是一些条文与公式。而实际上,物理学的条文与公式不过是一种语言,它们帮助我们把实际情景中蕴含的科学概念和规律抽象出来,但最终还要归结为生动的情景。第3节:功率第8页P=Fv的关系可以适用于瞬时速度和瞬时功率,推导过程中相应地应该用。考虑到如果这里再引入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的概念会过于繁琐,所以用了。教学时注意公式的适用条件就可以了。关于额定功率,一种说法是“机器正常工作时的功率”。这是由初中课程中电灯等用电器的额定功率那里引申而来的,对于机器并不合适。在本书所用的例子中,某汽车发动机在平直公路上的功率只有20kW左右,能说发动机的工作不正常吗?动力机械是这样,电动机等工作机械也是这样,实际功率经常小于额定功率。本书在这里用了较多笔墨,还配备了例题,目的就是让学生区分几种“功率”。第9页“做一做”是调查,这是新课程十分强调的一种学习方式。除了察看实际的机械外,还可以收集说明书、广告等进行调查。路子是相当宽的,老师们还可以想到很多其他途径。学习本书别的内容时也有类似情况。调查不只是收集数据,还要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如分析功率的大小与机器(或器具)的效能之间的联系等。第4节:重力势能与过去的处理方法相比,本书认真分析了重力做功与路径是否有关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严密。严密性本身不应成为追求的对象。本书这样做,是想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我们不是鼓励学生质疑吗?学到势能的时候,我们又举例又画图,进行详尽的分析,那么,这样的话就到学生的嘴边了:如果物体从A沿着另外一条路线到达B,重力做的功可能不一样,那么A点的势能应该算是多少?我们不能叶公好龙,不能回避。到了这里,即使有的学生没有提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要帮助他提呢!学习物理课不能总是想着怎样让学生简洁轻快地学到物理知识,我们是在培育一代新人,他们应该具有追根究底的习惯,“自圆其说”应该是学习中起码的追求。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强调科学方法,用比较高的观点处理问题,有多处表现,这些东西只要求学生能够“跟”来,并不要求学生去重复。也许一段时间之后他们记不清课本所写的内容了,但这样走过的路会在他们的心中留下印记,形成他们的“科学素质”。在讨论物体沿任意路径运动时重力做功的问题时,又一次用到了极限的思想。经过多次接触,学生对这样的方法应该比较熟悉了。“问题与练习”在第14页的第3题要讨论有空气阻力时的下落情况。这是为了让学生更接近实际情况,哪怕是定性的也好。第5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课标》不仅规定了对于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还规定了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这节是为了通过科学探究来落实后两个课程目标而设立的。中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性活动,变未知为已知的一类学习过程,其中是否包含实验,并不是它的本质特征。这节的探究就是一个不包含实验的探究。既然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既然重力势能的表达式是通过重力做功的分析得来的,很自然地会想到通过弹力做功可以得到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研究一件事物总是先从表面的、定性的考察开始。因此,我们先考虑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可能与哪几个物理量有关。然后就是技术性的问题:怎样计算拉力所做的功。这里,求和的极限的方法派上了用场……如果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等课题时认真地体验过所用的方法,到这时应该能够大致得出所要的结论。《课标》没有对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提出要求,也就是说这个素材可以不受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束缚,所以我们完全地把着眼点放到过程与方法上。这节课重在参与。结论的对错不再是心理负担,学生就能真正自由地进行一次探究。本节对没有任何要求,不要用这个表达式去解题。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第6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本节的思路是第4、5节的继续,用做功与能量的关系探索另一种能量及其表达式:动能。由于动能的问题比势能复杂些,所以本节暂不直接涉及动能,而是先研究一个与动能密切相关的物理量──速度──与做功的关系。以上想法在学习本节之前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写法承袭了本书的一贯风格:不规定具体的实验步骤,但讲清思路,在操作技巧和数据处理方面给出提示。这样会使学生既有章法可循,又有自由创作的空间。本书在实验技能上也是有意安排循序渐进的。例如,本节的数据处理又遇到作拟合曲线的技巧,但前面已经接触过,到这里不至于无从下手。这个问题中,由于事先不知道功W与速度v的关系,需要进行尝试。用计算机拟合会方便得多,应该提倡。第7节:动能和动能定理上节的探究结果只是向我们暗示:物体的动能极可能与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但是否真的这样,还要进一步分析。至于怎样分析,要依具体问题而定,可能是实验分析,也可能是理论分析。本书是通过理论分析最后完成的。过去对于新概念、新规律的引入过于简单,不是“通过××实验得到了××结论”,就是“通过推导得到××”。这种做法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它的最大问题是抹杀了科学的过程。享受科学首先是享受它的过程、享受探索的乐趣。没有了过程,还能有多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呢?基于以上理念,本书在经过分析后得知物体做功的表达式与的关系后,于第18页底到第19页顶写道:“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这也印证了我们的想法”。本书希望这样做能减弱过去教学给学生造成的简单化的印象,增加一些不确定性,增加探索的气氛。书中这类问题的处理方法是为教学而设计的,不一定与历史轨迹完全相同,但却符合人们探究时的认识规律,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特点。第8节:机械能守恒定律过去是计算物体自由下落时的能量,从而得知机械能守恒,进而推广到普遍的机械能守恒定律。本书则先定性地分析多个具体事例,猜测动能与势能的可能的关系,然后定量计算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能量变化情况,这样来得到机械能守恒的关系。计算中不涉及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具体表达式,所以更具有普遍性,这点可以向学生说明。第9节: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本节仍然采用了不给步骤给思路,同时进行难点提示的写法。在前面的实验中,测速度时都是用两点间的平均速度代表其中某点的瞬时速度,在这节的第27页,证明了“做匀变速运动的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与它相邻的两点间的平均速度”。前面没有使用这个方法,目的是使学生更多地通过实验认识瞬时速度,同时也是为了避免盲目追求精确度的倾向。在过去的教学中,这个结论是以一个习题的形式出现的,这里做了正式的证明。这也是为了给学生加深这样的印象:无论做什么事情,采用一个新的方法,必须有可靠的根据,不能草率从事。第10节: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本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述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的历史,基本思想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不是偶然的,它是人类对自然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除了物理学外,别的学科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也有贡献。书中还提到曾经发现有的核反应中似乎能量并不守恒,后来发现是没有把中微子的能量考虑进去。指出这一事例的目的是说,质疑不仅能催生新的理论,同时能够考验已知的真理。本节“思考与讨论”的作用就是一个质疑的范例,它引导我们考虑能量转化和能量转移的方向性。这是本节的第二部分内容。过去的中学物理课程不涉及这个问题,新课程更多地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因此对能源问题做了讨论,而研究能源,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自然要谈宏观过程的方向性。在必修模块中这只是简单地提一提,如果学生继续学习物理,在选修1-2和选修3-3中还有深入一些的讨论。问题和练习中的第3题主要是从科学态度的角度考虑的,目的是让学生关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重点在参与,不要求学生一定能提出多少有价值的意见。★第六章曲线运动本章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研究抛体运动及为此所做的准备;后一部分是圆周运动。第1节:曲线运动与过去的教材相对照,本书仍从砂轮落下微粒的运动入手,开始讨论曲线运动的方向。但是,又有很大不同。过去是由课本描述现象,同时直接说出结论,本书则在学习的开始提出问题,书本不予解答,请学生考虑由现象应该得出的结论。这类“思考与讨论”、“说一说”等,都是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所创造的条件。过去的教学中也用到曲线的切线的概念,但是高中学生实际上只知道圆的切线。因此,本书用了少量文字简单说明了什么是曲线的切线。这里又一次用到了极限的思想,而且是在几何学的情景下的极限思想。第2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节前一半的思路与过去的教学相同,即通过蜡块运动的实验提出运动合成的思想。但是随后的处理则有明显不同。本书采用物理学中规范的方法,强调坐标(位置)、轨迹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解决位移、速度等问题。按照这个思路,以后平抛、斜抛等问题都将纳入同一个框架来处理,不同的只是x、y两个坐标随时间变化的具体方式不同。这样的处理体现了如下思想:重视科学方法、淡化具体运动的特殊规律。第37页“思考与讨论”是学过本节后自然而然发生的问题。它涉及的具体知识是为下节做准备的,而在科学态度教育方面,则是鼓励思考、鼓励质疑。“问题与练习”第3题是为加强对坐标与轨迹的重要性的认识而设计的。第3节: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本节首先一般性地介绍抛体运动,转而专门研究平抛运动。考虑到问题的难度,竖直方向的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尽管如此,它仍然包含了探究的要素,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等。这部分教材与过去教学时教师的陈述有本质的区别:第一,所说的“与自由落体的规律一样”是不确定的,它只是“可能”;第二,它是在定性地分析了抛体的运动,发现在竖直方向越来越快之后,做出的合乎情理的猜想;第三,对实验的分析不是书本上写出的,而是要由学生自己做出。对水平方向运动规律的探究主要由学生做出。它分三大步骤完成:第一,设法记录物体运动的轨迹;第二,在轨迹上确定相隔相同时间物体所处的位置;第三,判断物体在相同时间在水平方向运动的位移。难点在第二步,需要教师的讲解。在实验操作上,仍然是给出一个以上的参考案例,由师生根据各自条件决定具体的操作。第40页“说一说”中,用数码相机研究抛体运动,是一个简便可行的方法,有条件时不但可以“说一说”,最好实际做一做。第4节:抛体运动的规律研究实际的科学问题时,往往不是只凭实验或只凭理论就能得到可靠的结论,这时需要两者结合,互相印证。本节通过理论分析研究抛体的运动。与过去不同的是,我们的出发点不是说物体在水平方向做××运动、竖直方向做××运动,而是说它在水平方向受力如何、竖直方向受力如何;既然受这样的力,它在这两个方向上的位置(坐标)与时间的关系就应该是……学习物理学就要学习它的基本方法,而在力学里,根据受力确定物体的运动规律,包括它的坐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而解决其他问题,这是一个基本方法。学习这样的方法,比多记住一两种具体运动的特点重要得多。多年来关于高中是否学习斜抛运动的讨论,其症结在于大家都在盯着具体的运动规律,没有把科学方法放到应有的地位。课程标准解决了这个问题。这节内容是按上节所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