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农业从事与动植物生命活动直接相关的生产活动2、农业家庭经营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独立或相对独立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3、农业规模经营是指根据规模经济的要求和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条件的可能,将土地等生产要素适当集中,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取得更大经济效益的农业经营方式。4、农业合作经济指农民特别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改善生产条件、维护经济利益,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5、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利益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种养加、供产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将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方式。6、现代农业是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大体上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代表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农业生产力水平。7、农业现代化把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用现代生产手段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既具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8、农业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指在一定区域(国家、地区或农业企业)内,农业各部门、各生产项目的构成情况,包括他们的比例关系、结合形式、地位作用。9、农业生产布局是指农业生产在地域上的安排和分布,它是农业生产在地域上的分工形式,是农业各部门、各生产项目在空间上的动态组合。10、农业保护政策(农业支持与保护)指在市场经济和国际化的条件下,政府为增强农业综合实力,确保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而采取的一系列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11、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社会上其他成员造成了影响,而又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得到补偿的现象。12、公共产品性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13、农业自然资源是指自然资源中可被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质量,以及保证农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所需要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总称14、农业土地资源是指在农业生产上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总称,包括耕地资源、林地资源、草地资源、水面资源、滩涂资源、荒地资源等。15、农业集约经营是通过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和技术装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实行精耕细作,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产量的经营方式。16、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的前提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不断增加某种要素的投入,这种要素带来的土地产量最终会出现下降的现象。17、农业劳动力资源是指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18、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是指农村中符合劳动年龄并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和不足或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参加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口数。19、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农业劳动者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具体表现在劳动者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等。20、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指标21、农业劳动力利用率是指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量与拥有量的比率,反映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程度。22、农业剩余劳动力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等于零或负数。23、农业资金广义的农业资金实际上就是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物资和货币的总和。狭义的农业资金也就是指各个投资主体投入农业中的货币资金。24、农户资金指农户农业生产所得或其它收入中可以用于农业投资的现金、银行存款等资金。25、农业财政资金国家财政预算中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26、农业信贷资金广义的农业信贷资金是指各种金融机构和个体信贷供给者投入到农业产业中各个环节的单位或个人的各种信贷资金。狭义的农业信贷资金是指各种金融机构和个体信贷供给者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的中的信贷资金。27、农业科学技术是揭示农业生产领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在生产中应用成果的总称,是整个社会科学技术总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征是生物发展规律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28、农业科技进步是指在农业的发展中,不断地创造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代替落后的传统经验技术,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的过程。29、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指农业科技的增量投入对农业增量产出的影响,用农业科技投入所带来的农业产出增量在农业总的产出增量的比例来表示。30、农产品供给是指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农产品数量。31、农产品需求是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32、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表示农产品的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33、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某种农产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灵敏度34、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35、中国特色生态农业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模式多样,内容丰富,其内涵、外延远远超出国外的生态农业,如南方的水旱结合、农渔结合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北方的农林牧渔结合多维多元生态农业,以提高各种自然资源为重点的立体种植生态农业,物能多级转化利用的生态农业等形式,都是依据等地农业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具有地域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二、简答题1、试分析农业的特点。(一)本质特点——农业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二)具体特点书p102、简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书p13及农业的多功能性书p15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3、农业份额下降规律是否意味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会不断下降?不会,因为农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影响农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稳定;农业的生态环境作用农业通过合理利用土地、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等;农业的文化作用农业和农村社区还具有保存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功能。一些特色农区的乡村旅游、生态观光旅游日渐红火,已经彰显出农业的文化功能。4、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大量存在的原因?书p465、农业合作社基本原则书p66、特点书P67及作用拍书p68-69?6、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p79、作用p82和组织形式?(组织形式)A.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基地+农户)B.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农户)C.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农户)D.中介组织带动型(“农产联”+企业+农户)E.涉农企业投资农业型F.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型7、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和发展的原因a、适应消费者对食品消费需求变化的需要b、缓解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消费常年性矛盾的需要c、降低经营风险的需要d、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的需要e、解决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的需要8、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p939、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及评价指标a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b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d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10、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a、建立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b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c建设一个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11、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及衡量p106-10712、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p10813、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p108-10914、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标准a.资源利用最优化b.部门配合协调化c.需求满足最大化d.三大效益统一化15、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原因a.制度激励:农业家庭经营体制确立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取消了农业的指令性计划,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安排农业生产。B.市场诱导:市场需求变化成为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力量。C.政策推动:陆续出台了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D.科技支撑:各种常规和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提高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资源的配置效率。16、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a.资金投入不足b.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农民整体素质不高c.农业产业结构缺乏科学性、长远性17、农业(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原则及措施基本原则:a.以市场为导向B.发挥区域比较优势C.依靠科技进步d.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e.用经济手段调控和引导措施;a.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运销组织发展,发展新型流通方式,帮助农民了解市场b.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c.健全农产品信息体系、市场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d.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e.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18、农业保护政策的必要性?19、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调整的原则及调整方向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尊重国际惯例,借鉴国际经验;明确目标,提高效率方向:“一个核心、两个转移”即以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从补贴农产品流通领域向补贴农产品生产领域转移,从保障农业生产型补贴向提高农民收入型补贴转移20、农业自然资源的分类及特点p140-14121、农业土地资源的特性p143上面22、农业土地资源的特点有哪些?P144上面23、分析水资源的特点及重要性。P152-15324、中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第二个P154你认为在中国如何构建利用和配置水资源机制?P15525、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特点p157及状况p159。26、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p162既提高的途径p164?27、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的途径p16128、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a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b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c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29、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定义p169及主要类型p17030、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p17031、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途径特点:a.从转移地域看,以就地转移与农村内部转移为主,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农村内部的劳动力转移占总劳动力转移量的80-85%,转入城市的占15-20%。b.从转移产业看,以农村工业部门为主。c.从转移方式看,以兼业型为主。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经商d.从不同区域看,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发达地区转移途径多、速度快,落后地区相反。途径p17232、农业资金的分类及来源p176-17733、农业资金运动的特点及规律p17634、农业科技的特点p194及作用p19535、农业科技进步的内容19436、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p19537、中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方向20338、国际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哪些类型?201-20239、形成农产品需求的必要条件是什么?P224各种价格,愿意购买,能够购买40、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P22741、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有哪些?P23442、农产品供给有什么特殊性?P23543、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丰收悖论”的现象?P24144、蛛网理论分析的前提假定是什么?P241蛛网型产量与价格波动有哪几种情况?P241-24245、农业的不稳定性体现在哪些方面?(1)由于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使得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而自然条件是变化无常的。(2)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不景气,对农业造成冲击。如经济不景气,劳动力转移困难,收入减少。(3)由于土地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动植物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制约,使得农产品的短期供给弹性比较小,但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呈刚性,价格对供给量的反应却非常敏感;同时,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更小,难以实现农产品市场均衡。造成农产品短缺和过剩的效应放大,使农业生产产生更大的波动性。46、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