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更应洋溢出浓浓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效课堂更应洋溢出浓浓的“语文味”摘要: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道,高效课堂更应具有浓浓的语文味。把握住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才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主脉。语文味的首要特征就是读,这是课文教学的基础;要抓住表现力强的语言因素,这是课文教学的核心所在;要强化语言的训练,通过删减、增补、替换、改动、串动,进行比较、辨析、品味,积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是课文教学最常用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引发情感的共鸣,这是语文教学散发的持久魅力的源泉。关键词:高效课堂语文味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道,高效课堂更应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大家在评课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这节课语文味很浓。”“这节课好像脱离了主题,语文味淡了。”如果能很好地把握住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使得语文课堂洋溢出浓浓的语文味。我认为这才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主脉。否则,就如同大海上的一叶扁舟,不知自己漂向何方,缺乏听说读写训练的课堂,就是无效课堂。每到上公开课,一些老师总带着一种求新、求奇的态度来备课、上课。他们搜肠刮肚,想出各种妙招,于是,课堂上“精彩纷呈”,学生就是一个个演员,老师则是导演,整堂课热热闹闹,行云流水,表演的味道太浓,但他们没有在“读”上下足功夫,虽然也有一些所谓的“读’,但也只是遮人眼目,没有射中要害。所以也就失去了语文的真味,那还谈什么高效课堂。现象一:不少开课老师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音像信息,把一些图片、影视作品片断拿来运用到课堂上,让语文课变得象听音乐、看电影般有趣。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的课堂时间被用来播放音像,老师的“满堂讲”变成“满堂放”,学生看得挺有意思,但读书时间越来越少,诵读声音越来越小,以前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气氛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已岌岌可危。现象二:时下开课的教师,追求的是“课堂气氛活跃”。什么叫“活跃”?就是问问答答,你说,他说,大家说。发问之后,举手如林;回答之后,掌声四起。为了达到这种气氛,开课者费尽心思,甚至不择手段,也就不足为怪了。包装与演戏,是当今公开课为追求“活跃”而犯的通病。开课教师常常讲究包装,上课表演性强,做秀给听课教师看。课前大都把问题透给学生,以便课堂上能准确回答;选好口齿伶俐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大显身手;讲课时按操练好的程序“复制”,只要求学生按部就班。期间,教师不时来些俏皮话或成人笑话,对能回答问题的同学肉麻吹捧。一节课下来,居然也热热闹闹,掌声不断。现象三:不少教师机械片面地理解语文学习的拓展与延伸,特别在公开课中,为了延伸而延伸,把课外延伸这一环节当成语文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招牌,似乎担心如果哪一节课没有贴上这一标签,就会被评课者判为不符合课改理念的陈旧课型。所以一节课时间再紧,内容再多,必定安排哪怕三五分钟来“延伸拓展”。语文教学要以课文的的言语形式为纲,提高语言的驾驭能力。我们应当在形式与内容的联结中把握好语文的本性,不让语文课成为政治课、实践课、历史课。直言之,在读写听说活动中,语文聚焦于“怎么说”,而其他课程则是“说什么”。因此,语文课即使学的是哲学论文,也不能上成哲学课,就像《看云识天气》,不可上成气象课。仅仅关注课文“说什么”,不是语文课;即使着眼于“怎么说”,却旨在把握“说什么”,也不是合格的语文课;只有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如学习刘成章写的散文《安塞腰鼓》,绝不是为了记住“安塞腰鼓是怎样一种鼓?这种鼓怎么打的?姿势怎样?”等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刘成章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安塞腰鼓,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将黄土高原上男儿的激情淋漓尽致的宣泄出来,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些更是我们要学习运用的着力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正确把握语文课改的新理念与学科特点,有效解决课改中所存在的问题,使语文教学始终走在充满“语文味”的道路上?我认为:语文味的首要特征就是读,这是课文教学的基础;抓住表现力强的语言因素,强化语言的训练,通过删减、增补、替换、改动、串动,进行比较、辨析、品味,积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是课文教学最常用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发情感的共鸣,这是语文教学散发的持久魅力源泉。“语文味“的课堂,“读”是基础。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特征。阅读教学就是以读为主,就是要充分地读,以读入情、以读知意、以读感知、以读促思,读什么?读文本的重点,读内容的要点,读表达的特点,读作者情感的生发点,读事物的视觉点。虽然科普说明文简洁通俗,但作为一篇文章,所叙述再客观,文字再严谨科学,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着力去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再通过朗读获取作者透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第一,强化初读。初读很重要,初读就是让学生直面课文,入主课文,在初读中对课文语言整体感知、感悟,为精读、研读奠定基础。许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忽视初读,这是不对的。第二,重视精读、研读。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抓住课文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把握重点段落或句子,从而理解、领悟全篇课文内容,把词、句、段的学习操控在整体目标之下,从而形成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词句学习的顺序。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读实。第三,重品读、美读。读的手段是为读的目的服务的,不同的读的形式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品读、美读就是把课文读活,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和运用之妙。教师可在读的方式上设计了自由读、展示读、分男女读、齐读、默读等不同形式的读,避免了在同一个层面的重复读,单一形式下的反复读,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本位。“语文味“的课堂,基础训练是有效方法。基础训练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文本的前提。但是,就基础训练而言,老师们容易步入的误区是单调的、枯燥的、机械的听说读写训练,看似很有语文味,实际是缺少灵魂的语文课。有效的语文课,是把工具性与学生语文能力与发展融为一体的,在设计与教学中,充分体现语文味。一是重视积累与运用,如果积累与运用的设计非常巧妙,就能把听、写与情感熏陶即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让我们感受到语文味之醇厚。二是抓关键词,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词语之妙。在教学中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语言环境,同时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指导学生解词方法和作者用词的准确,并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深刻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在这样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解词和运用。三是抓住关键句,感受句式的丰富。抓住关键句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害,一方面关键句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是关键,一方面对于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也是一个关键。体会文本语言的丰富性、修辞的精彩性。“语文味”的课堂,情感共鸣是助推器。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情感的迸发,首先来自于对文本的品味。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课本中的文章,往往是饱蘸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乃至生命。故而其间不乏朦胧素淡的清幽,峥嵘崔嵬的奇特,云蒸霞蔚的壮丽,还有一个个或可悲可壮,或可亲可爱,或可哀可怨的人物形象等,这些要激起学生共鸣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读,去品,从而进入文本。其次,教师的情感投入至关重要。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语文教师必是一个感情丰富并学会“煽情”的人,善于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阅读课要上出语文味,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追求,只要我们坚守“语文姓语”,“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吕叔湘),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就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就能回到语文教学的本真。我们在追求高效课堂的同时,要努力追求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不能让“语文味”变了“味”。我们应始终坚守自己的田地,千万别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21世纪的教育呼唤新课改,新课改中的语文教学必须摈弃不切实际、花样翻新的把戏,让“语文味”诗意地栖居于新课改的语文课堂天地中。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