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八大支撑系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效课堂的八大支撑系统摘自《中国教师报》2012年2月15日“课改研究周刊”杜金山参与本报课题的学校,很多都是准备或正在准备进入高效课堂的。面对高效课堂建设这一全新庞大的工程,是不是会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之感?即使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在深入推进过程中,还会遭遇进门容易深化难的困局?课改的信心、意志,甚至学校品牌都遭遇了极大考验?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很多,但主要在于:一是这些学校缺乏对高效课堂的整体理解和把握能力;二是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必需的高效课堂工程的解码能力。高效课堂是一种课堂,也是一种管理,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具有复杂、全新、整体、系统、深刻等特点。本期,我们邀请全国著名课改专家、山东兖州一中原校长杜金山,根据自己8年课改获得的经验、教训,结合在指导全国上百所学校课改过程中获得的丰富经历和所思所想,把高效课堂工程化繁就简为“八大支撑系统”。这是他有关“高效课堂”的最新研究成果的首次发布。希望能为课改学校指出一条相对简单而又清晰可行的路子,尽可能帮助课改学校减少初期课改的阵痛,少走弯路,减少课改的综合成本,尽快取得课改成功。我认为,高效课堂可分为八大支撑系统,他们分别是:小组系统、流程系统、互动(沟通)系统、反思系统、导学案系统、评价系统、呈现系统、文化系统。每个大系统再按课内、课外和学校划分,总数就可分为24个子系统。沿着这八条大道,24条小路前行,对课改学校更好、更快取得课堂变革的成功一定会有帮助。1.小组系统小组建设成功的标志是小组文化的形成。文化形成,不仅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密集而导向一致的事件发生。陶行知先生呼吁解放学生,但是他没有解决解放后怎么办的问题。高效课堂高度关注小组建设,就是要通过发挥团队作用,解决好学生解放、课堂开放后课堂学习的有序、有效问题。小组团队作用的发挥,不仅能实现陶老先生解放学生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份能量,为团队内学生的高效学习和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只要课堂安安静静,教学就能顺利进行,这样的课堂,根本不需要小组。传统课堂,讲好讲不好是教师的责任,但学好学不好,完全是学生的责任,这样的课堂,不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小组存在与否,意义不大。传统课堂,同学间没有互教互学的责任和义务,学习完全是各个独立个体自己的事,小组存在与否,无关紧要。高效课堂无论是关注生命的狂欢还是知识的落实,都离不开小组作用的发挥;无论是拓宽展示的空间和舞台,还是提供最有效的“同学”机会和资源,小组都是最佳平台;无论是课前预习的独学、对学、群学,还是展示中的倾听、对抗、质疑,小组都能和学习主体形影相随,提供“贴身”服务。毫无疑问,由于战争的特殊要求,部队的组织体系是最高效的:军、师、团、营、连、排、班。战场上,班长、班副各关注五六个战士,即战斗小组。小组,是高效组织体系的最基本单位。小组建设的成功标志是小组文化的形成。文化形成,不仅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密集而导向一致的事件发生。为此,我把小组建设的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搭建小组。“异组同质,同组异质”的原则大家都很熟悉,不再赘述,小组规模以6人为最佳,若班额较大,8人亦可。第一次组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搭建小组的意义,建设的过程也是唤醒的过程。第二步,组魂建设,这里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所谓物质文化,就是组名、组徽、组旗、组歌、誓词等,这是小组文化的基础。组名至关重要,是最典型的文化符号标志,她既要符合班级文化的价值取向,又要具有本组的特色。为了便于形成强大的小组文化场,建议组名要尽可能通俗、阳光、精准、锐利,让人过目难忘,极富有冲击力。所谓制度文化,就是组规。组规制定的主体是小组全体成员,价值取向与小组文化的建设目标一定一致。组规制定走民主路线,制定的过程也是统一的过程。内容要尽可能详细,包含学生在校的方方面面,语言表述要尽可能简洁、通俗、风趣,避免长篇大论、刻板生硬。组规,要在实践中严格执行,起到导向和惩戒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内、课外的学习和各种活动中,既要坚持对小组的即时评价,又要坚持对评价结果的日积月累和公开呈现,为小组长作用的发挥制造环境,提供目标和事实。经历两个月左右,如果第一次由上而下组建的小组不够理想,建议用竞选和民主选举的方法,重新建设小组,让具备领袖气质的学生,成为组长,发挥他们的人格魅力,强化小组建设。第三步,最漫长,也最重要,这是小组真正的形成过程。前面所作的工作,一是确立了价值取向,二是提供了载体和制度约束、导向,但是,真正内化为小组成员的精神需求,需要较长而又充满密集事件的过程。组名、内涵、组歌、誓词这些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要反反复复地出现,并不断赋予更加深刻的解读。小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合作文化、团队文化,当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自觉时,小组,这种形式本身,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文化的最终形成,就是文化主体的被“文”所“化”。2.流程系统教学时间分配虽然各有不同,但在流程设计上都遵循了这样的基本原则:预习、展示、反馈密切相连,课前、课中、课后环环相扣,课前充分预设和预习,课中充分互动和交流,课后认真总结和反思。目标前置、问题前置、方法前置、学习前置、管理前置,学习流程重心的普遍前移,使先学后教思想得到普遍落实。传统的学习流程是讲、听、记、练(做)、考。这种流程最大的问题是不道德。为什么不道德?多年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口号,在各个学校喊得很响,可看看我们的流程,在这样的流程下,学生能成为主体吗?这种流程,就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中只能处在被动地位。这好比一个人把另一个人的头踩在地上,边踩边说,别看你在下面,你可是主人呀!这道德吗?所以,要想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改变课堂流程,用流程保证其主体地位。目前,全国各地实行高效课堂的学校,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时间分配,但是都有自己课堂流程的重新设计。循环大课堂、三三六课堂、271课堂、五环大课堂,主体多元双向五环大课堂等,都遵循预习、展示、反馈密切相连,课前、课中、课后环环相扣,课前充分预设和预习,课中充分互动和交流,课后认真总结和反思的流程,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了探究的可能和机会,让师生在课堂上平等对话,在课后,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反思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真正的理性力量,任何一个人一旦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将终身发展,日益强大。3互动(沟通)系统互动(沟通)中,改变课堂的情感状态;重建师生的关系。互动(沟通),优化了课堂生态;促进了师生共同、和谐、快速发展。传统课堂不重视师生关系建设,因为,教师的任务是讲清、讲明、讲透,学生的任务是记忆、理解、应用(解题),师生分工泾渭分明,几乎没有交集;师生关系状态如何,对这样的课堂的教学和学习效果的影响不大。传统课堂的问题所在,也是高效课堂的突破所在。高效课堂,第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第二是想方设法让师生在课上、课下深度、高效互动交流。在互动中,强化平等、紧密的师生关系,在互动中,改变课堂的情感状态,优化课堂生态,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快速发展。所以,互动,既是高效课堂的标志之一,也是保证课堂生命狂欢、知识超市落到实处的重要措施。4反思系统反思,也是学生学习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必然。一切变革和进步,都必然伴随着反思!反思,是自主意识觉醒的标志之一;反思,也是学生学习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必然。高效课堂中,处处都有反思的影子。每个问题探究之后,都要进行反思,因为问题的设计不是无目的的,反思,让我们明确目标是否达成。每份导学案的最后部分,都留有反思的空间,反思让学生回扣目标,检验学习的成效。每节课后,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对本节课的导学案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教师反思,一是可以让导学案的编写贯通于整个高效课堂的流程中,在教中再次提高导学案的编写水平,以便在下次使用时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二是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叶澜教授说:反思三年成名师。这种课堂,由于开放和生成,教师可以实现在教中学,通过反思,把这些智慧的光芒收集起来,照亮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学生反思,一是要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成为学习型人才,终身受益;二是任何课堂,即使是高效课堂,也不可能解决所有学生的所有问题,没有搞懂或者理解不透的问题,下课后要摘录到纠错本上,在摘录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实在搞不懂,先求教于同伴,最后再求教于教师。5.导学案系统很多人认为,预习不是正式的学习,只是为正式学习做做准备,这是导致一些教师和学生认为预习可有可无的原因。其实,预习就是学习,是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不会预习、不重视预习的学生,已经提前败下阵了。传统课堂的载体是教案、笔记、作业、试卷。这种载体只能承载以讲、听为主的传统教学。这套载体下,师生信息完全不对称,必然导致教师成为课堂霸主,高高在上,滔滔不绝。由于学生完全没预习,甚至连学习目标都不知,根本无法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只能是被动听讲,拼命记忆,设法理解。高效课堂要求转变学生的身份,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心,真正落实他们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必须成为平等的对话者。显然,传统载体,无法担当此重任。所以,课改学校,几乎无一例外地进行了课堂载体的改革,导学案应运而生,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这一重任。我认为,导学案是重要,但切不可把它神秘化、僵化,更不能把课改成功与否的责任,全部推到导学案编写的水平上。不可否认,导学案水平的高低,对课堂效益会有影响,但它绝不是高效课堂成功与否的根本。按照高效课堂的流程,导学案要经历形成、使用、评价、存档几个阶段。目前,破解“导学案困局”的关键还是对导学案本质的理解和对预习这种学习方式要求的理解。导学案是什么,当前有很多表述,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导航仪等等,这些都是帮助理解其功能的。我希望利用一个比喻来帮助大家把握它的本质。如果把教材当“原著”,导学案就是话剧的“剧本”。我的设想,目前,多数学校,教师是编剧,师生则是话剧中的“名角”,每次登台,他们既要尊重剧本,更有临场发挥,即现场生成。编剧在创作“剧本“前,首先要搞明白“制片”的目的,即,为何演?其次,演给谁看,是定位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第三,两头搞定后,你也不能原著照搬,只能从原著中寻找出可以利用的“价值点”,要想方设法把这些“点”的内涵外延搞清,并转化为情境,最好能够形成冲突!演员有好戏,观众才有兴趣。与此类似,教师在编写导学案前,首先必须搞清学习目标,这目标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课标(考纲),二是学情。目标确定后,再进行内容的选择,不必要也绝不可能把教材上的所有内容都搬进课堂(教教材),要知道,大容量和大信息量并不简单相等,根据目标和学情,从本节教材中选择几个恰当又关键的“价值点”,然后围绕这些点的内涵和外延,创设问题,使之问题化,再想方设法把问题转化为“生活”,把你所知道的认知冲突尽可能地设计进去。在目标表述上,我建议只表述知识目标,这样师生更容易记住、聚焦。至于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大家完全不用担心,在实现知识目标的过程中,只要是高效课堂这种体验式学习方式,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蕴含其中,润物于无声了。导学案使用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预习,在对待使用导学案预习这个问题上,有两个主要倾向,一是认为预习可有可无,无关紧要;二是预习极为重要,预习好的标志是“完成”导学案。是不是都做对才算是完成?我的回答是:否!如果都对了,后面的学习(大小展示)就是没有必要的,是浪费。传统课上,有的人为了获取比赛的优势,提前做了大量准备,学生全会了,再重新表演一遍,那是不道德的课堂,与我们高效课堂所说的预习完全不同。预习就是学习,是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不会预习、不重视预习的学生,已经提前败下阵了。那么,怎样就算完成了预习呢?只要学生知道在下面即将开始的学习内容中,哪些他已经搞懂,哪些他还没有搞懂就算是完成了预习。会的,学习内容转变为课堂的教学资源;不会的,是课堂上真实的学习内容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