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教区产学研合作的若干思考摘要在分析高教区实施产学研战略合作重大意义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高教区如何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当前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对策。关键词产学研战略联盟;产学研合作意义;问题;对策1相关理论1.1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组织创新,美国管理学家麦克尔·波特将战略联盟定义为“企业之间达成的既超出正常交易,可是又达不到合并程度的长期协议”。从广义上讲,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实体,为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在特定时期、特定范围内,以协议形式缔结的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松散型组织。战略联盟具有其他组织机制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一是战略联盟能将结盟成员各方分散的资源有效整合,使其效应最大化;二是战略联盟能将结盟成员各方获得的工程技术信息和市场营销信息快速汇总在一起,增强各方的应变能力;三是战略联盟能通过结盟各方技术、资金等资源的科学合理搭配,快速实现产业升级,既分散了风险,又提升了各方的市场竞争力;四是结盟成员之间的合作,既避免了成员之间可能的无序竞争,又增强了开拓新的市场的能力。战略联盟能够实现1+12的效果,因此,是新时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联盟方共赢的最佳路径选择。20世纪80年以来,战略联盟成为各国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主要途径。世界500强企业中,以不同形式结成战略联盟的高达90%以上。国内的战略联盟也犹如雨后春笋有了飞速发展,不仅是结盟数量上,在结盟主体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结盟主体不再仅限于企业之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盟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1.2产学研战略联盟产学研战略联盟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自主协商组成的从事科研开发、生产经营、市场营销、咨询服务等活动的经济组织。产学研各方按照市场经济机制,以协议形式结合在一起,通过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分享、通力合作,大大提高了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产学研战略联盟是科技资源与产业资本相结合,加快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特别是近年来,对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几年来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经济与社会效益。2高教区实施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关系到国家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我国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目前全世界有86%的研发收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我国的发明专利数只有日本和美国的1/30,韩国的1/4;近15年来,外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在我国申请发明专利数量的比例是6.4∶1,河南68万企业九成以上零专利,广州279家大型企业中有93%零专利,连最具创新活力的中关村也有七成的企业零专利。因为我国没有发挥我们企业众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林立的优势,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使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弱,在一些重大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别人。回顾历史,宏观层面上,我们主要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依靠从国外引进技术;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在科技系统内部来完成,没有完全走出自身的小循环,还没有进入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循环之中,科技与经济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微观层面上,产、学、研各方目标不同:学术界关注的是论文、职称与创收,关注的是学生的培养;研究界关注的是技术变现与即期收益;产业界关注的则是技术引进与企业利润,产、学、研三者松散,学校、科研机构存在技术鸿沟,企业技术成果吸收能力低,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承受力弱,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首先是产业界愈来愈强烈地感受到:引进先进技术虽有利于“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进,然而引进技术并不等于获得技术能力,真正的核心技术是无法引进的。要在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上同国外企业比拼,还得依靠国内自己;学、研两界也愈来愈真切地感受到:只有大企业、大集团才对科技具有战略需求与产业化前景,只有与产业界结盟才能如虎添翼,为增强国家竞争力作出贡献。因此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成了必要的选择,也是最为紧迫的任务。3高教区实施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意义3.1国家赋予高教区新的历史使命在邓小平同志“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倡议下,高教区自建立以来,积极推进技术、体制、环境创新,通过实施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国家高教区建立的目标,即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的基地;培育、造就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企业家的摇篮;深化科技、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密集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辐射源已基本实现,已经成为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载体,成为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主导性力量。高教区高新技术孵化、产业化、示范放大作用、带动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3.2产学研战略联盟是高教区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奋斗目标的提出对高教区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利用科技支撑和引领区域发展成为当前高教区发展最为紧迫的任务。高教区作为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的基地;培育、造就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企业家的摇篮,有着良好的投资环境,优质服务,构建产学研联盟有着很好的基础与实力。同时新的历史使命赋于高教区光荣的责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新型产学研合作,成为高教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重点跨越、支撑经济发展、引领未来科技发展潮流的重要任务。4目前高教区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有:(1)技术攻关合作模式,即企业的技术难题投入到学校,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共同攻关;(2)技术转让合作模式,即高校把自己研制的科研成果通过技术转让的形式转让给企业,企业在生产和实践中应用该项技术;(3)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合作模式,即企业在大学或企业内部投资建立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各派科研人员进驻该机构进行联合技术开发和技术攻关;(4)全面合作模式,即高校与政府或行业部门建立全面合作关系,设立合作基金,合作内容涉及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参与企业技术改造等;(5)建立高技术企业合作模式,即高校出资自己建立高技术企业,为企业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研发人员、销售人员,实现产学研一条龙。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行体制、机制、管理模式、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在产学研的道路上并不顺利,许多高新技术都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特别是一些接近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也被束之高阁,造成极大的学术浪费。目前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体制束缚,阻碍了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学与企业之问架起科技桥梁,用大学的科学技术为企业的生产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做贡献。但是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很多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本科教学上,对科技成果转化不够重视。(2)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沟通较少,这里的沟通包括信息沟通、技术沟通、人员沟通等。由于高校文化和企业文化观念的不同制约了高校与企业的技术合作与交流。高校的学术文化是推动科学与技术进步及高效发展的深层推动力,她是以自由探索真理为内涵的文化,在科技成果产生方面具体表现为研究周期长、研究成本高、成功风险高、利益观念弱;而企业文化是以追逐利润为内涵的文化,在科技需求方面具体表现为要求见效快、成本低、风险小、利润高[2]。这两种文化观念的冲突,严重制约了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3)利益分配不合理,也制约了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产学研合作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行为,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必须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来鼓励高校产学研合作。根据对高校科研院所调查,影响双方合作的主要因素中,权益分配不当占49%;其他因素占25%,人际关系不协调占19%。由此可见,利益分配合理与否在高校产学研合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调查得知,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对产学研合作中人员流动、生活待遇、成果归属、职称评定、个人权益、设备共用等方面都还缺乏切实可行的政策。(4)另外,关于高校产学研的合作,尽管国家已出台了许多法规,但还是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协调监督机制和良性运行机制。5高教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思考与对策5.1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产学研合作重要性认识产学研合作实际上是一项综合性的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组织工作,是一项高科技开发与转化活动,是实现资产优化配置,把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一种有效形式,同时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高校文化和企业文化虽存在观念上的冲突,但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笔者认为,这两种文化不仅是可以调和的,而且是可以共存并相互促进的。高校的科技成果含量高,实用价值大,对于企业而言,就是高附加值、低成本,也就是利润。因此,大力开展高校产学研结合工作,不仅可以推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可以推动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当从更高的高度来认识产学研结合工作,从政策上、体制上要大胆改革,强化市场意识,充分认识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5.2进一步探索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目前我国高校的科技体制、科技布局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要进一步推动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必须从我国高校实际出发,研究和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同时还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推进产学研结合的经验,充分发挥高校依靠政策在宏观上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不断把产学研合作引向深入。大多数高校在产学研合作的工作上都有过尝试,也创建了适合自己的研究模式,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在这知识经济创新的时代,高校产学研工作就显的更加重要,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国民经济服务,为社会产生效益。因此,为使高校产学研合作适合新形势的要求,应当也必须探索更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模式,以达到科研成果的最大社会化。5.3完善政策法规。制定优惠政策。促进产学研合作协调发展在高校产学研合作问题上,国家应当给予高校和企业一定的政策保护,完善各项产学研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良性运行机制。同时,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和科研队伍力量雄厚的优势,努力承担国家和企业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因此,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要给予科研人员一定的政策优惠,建立长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以高校为龙头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产学研合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推动高校产学研协调发展。5.4高校与企业联合创建研究开发机构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培育高科技企业的摇篮。高校要成功创办企业,就必须充分利用学校人才、科技成果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企业最终走出校园,融人社会。据初步统计,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发工程的引导,全国共建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机构和经济实体8200多个。这些联合研究机构的建立为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都提供了有力的平台保障。因此,企业应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主动与高校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与高校共建一批工程研究中心或研究机构作为产学研合作的基地,实现高校技术产业与企业间的有机结合,从而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5.5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全方位合作众所周知,高校是培养人才和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在地区经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全方位合作对带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具有无以替代的作用。高校作为地区新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而地区经济的兴旺,也会加速高校发展。因此,无论是出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还是出于地区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全方位合作都是很有必要的。5.6着力构建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大环境主要包括:(1)政策环境。要制定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促进产学研合作健康发展。其中包括财政、税收、工商、进出口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2)风险投资环境。由于高校缺乏资金,技术成果成熟度较低,风险性较大,有的企业接产失败后不敢再冒风险,从而阻碍产学研合作的进行。为减少双方投资的风险,我们建议健全风险投资机制,企业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