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人文电影鉴赏与研究摘要:观看人文影视作品,日益成为高校学生最为接受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方式之一。通过影视鉴赏,提高了我们的审美素质与道德素质,促使我们通过自身的内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趋向。本文我将通过对课堂观看的三部作品谈一下我的看法。关键字:钢琴家,僵尸世界大战,2012,战争,人性,震撼(一)《钢琴家》——被苦难抚摸过的夜曲电影《钢琴家》根据波兰犹太钢琴家瓦列·斯皮尔曼的自传改编,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曙光的真实故事。同是关于二战犹太人的获奖作品,难免会被拿来与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作比较,和《辛德勒名单》不同,波兰斯基自己作为犹太人,没有刻画那些“暴烈宏大”的屠杀场面,而是异常平静地演绎杀人与被杀,我举得波兰斯基在电影的人性立意上可能更胜一筹。二战,是世界人民痛苦的回忆,更是犹太人最磨难的经历。虽然今天的我们无法了解犹太人到底都经历了什么,即使今天我们有很多的资料,但影片仅仅几个镜头,就可以使我们深深陷入对他们遭遇的同情,甚至会激发我们曾经相似经历的情感共鸣。电影有几个镜头让人印象很深:一天深夜,一队纳粹冲进犹太隔离区的一个犹太家庭,仅仅是因为一位老人由于瘫痪而没有起立向他们致敬,几个党卫军便像倒垃圾一样把老人从阳台上连轮椅一起扔了下去,随后又命令这一家人逃命,党卫军在他们后面开枪射击,随后驾车扬长而去,车轮碾过还未气绝的犹太人,挤出一丝仿佛地狱恶鬼般的哭嚎;另一个:钢琴家和一队犹太工人在干完活后在德军士兵的押送下收工,在返回路上遇见一个高大冷酷的党卫军官,他从犹太人工队里随便拉了九个人,命令他们趴下,然后掏出手枪对着这几个倒霉鬼的后脑勺挨个开枪。但令我颇为吃惊的是电影中反映犹太人反抗的镜头特别少,似乎觉得他们面对死亡时异常冷静,一场场“安静有序的赴死”不由得引起我们思考,这是犹太人的天性,还是磨难已经彻底泯灭了他们的情感爆发。电影虽然名为《钢琴家》,但影片中音乐所占的片场并不多,但我们不得不惊叹波兰斯基作为大师的眼光,他为影片所选的因为无论是故事情节上还是人物塑造上都十分添彩。在斯皮尔曼找罐头的那个片断里,依稀可以听见几句德语的交谈和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应该是那位喜欢音乐的德军军官所奏。随后,他被军官发现并带到一架旧钢琴前,军官让他演奏,他随之弹起了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有意思的是这里的选曲,在这个短暂平静的片断里,两个心灵借助音乐彼此交流,正好是两位大师——德国的贝多芬和波兰的肖邦的作品,音乐和影片的意境浑然天成。开始也许是因为紧张和拘束,乐音略显生涩,逐渐恢复平静,随后是暴风骤雨般的弹奏,仿佛在抗争、在倾诉。军官像一个孩子一样聆听着,显然他已被音乐俘虏了。我并不懂钢琴,但看到这里我也被这些跳动的音符迷住了。这部电影灰色的东西太多,可以说三分之二的情节都是杀戮、虐待、战争,让人看不到希望。幸好有这个突然降临的好心德军军官让人心中一亮,没有他之后的接济和援助,主人公恐怕难以捱到战争结束。然而最终,这位德国军官依旧在苏联战俘营中死去,并没有再为影片添上温暖的一笔,我想这也许就是那段最真实的历史吧。(二)《2012》——末日里更见生命的珍贵看过很多灾难片,譬如说《后天》、《海啸奇迹》、《日本沉没》,但领略地球的毁灭还是在《2012》里。听说世界末日预言这个事的时候还是在高中,当时也是被渲染的神乎其神,但我并不为信。然而我又好奇的去想如果真的有世界末日,那一天到底会发生什么,世界真的会在那一天就此覆灭,而我就是人类中那最普通的一位会以一种什么方式谢幕。而电影《2012》最成功的的地方,在我看来就是给我了种种震撼之外,给了我关于生命的种种可能。最佩服《2012》的编剧和导演,敢想敢为,因为这部电影里几乎囊括了灾难电影的所有元素,特大地震,超级火山,超级海啸,毁灭整个人类的大洪水,陆地的下沉与崛起,地球磁场的倒转,城市的毁灭,无助的人群……让我在将近3个小时里,神经几乎一直在紧绷着,以至于影片结束的那一刻,我觉得我一学期的压力都烟消云散,可能这也是灾难片的功效之一吧。在《2012》里,我的确被彻彻底底震撼了一次,电影的特效太牛逼了,分分钟有种把我拉进去的力量,但惊叹之余,很快我就被其他的东西所抓住。影片中随处可以看到人类生命和人类文明的脆弱,那么精美的建筑,那么崇高的权利,那么多的金钱,在大自然狂暴的力量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几秒钟,或者几分钟,在地震、火山、海啸、超级洪灾面前,都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我也看见,无论是在什么样巨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或者说作为人类代表的影片主人公一家,还有那些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的人,都在灾难面前表现出了人类的尊严。美国总统在灾难注定来临的时刻,选择留在美国与自己的人民在一起直到最后时刻。船长不愿丢下正在沉没的船,这是他高贵的选择。在电影中最终能走上方舟的人群中不是权贵就是所谓对物种延续有作用的人,看到这里我不禁感慨可能那时作为一个普通人根本得不到眷顾吧。但影片最终感动我的还是人性,因为这是电影,所以能够最终把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展现出来。在超级洪水袭来的最后时刻,美国副国务卿出于船内人的考虑,下令关舱门,我想这也许是作为一个领导大局的人最真实的一面吧,不过不是灾难真的来临的那一刻,我们真的不希望他那么去做。相反,在瑞得里安博士的“我们都是人类的一份子,人类的文明就在与互相帮助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如果我们今天放弃他们,那么即使我们生存下来,我们怎么去面对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又怎么去面对他们的孩子”的激切演说中,找到了我们迫切希望的人性,于是影片最终走向了大团圆。而贯穿影片全部的男主角杰克一家,更让我看到了,灾难来临的那一刻,什么都比不上跟自己的亲人在一起重要了,与瑞得里安博士相比,我觉得杰克所做的一切更为真实,更能让我们找到共鸣。(三)《僵尸世界大战》——末日之战的另一种考量《僵尸世界大战》根据迈克斯·布鲁克斯同名畅销小说改编。与《2012世界末日》有些类似,都是对末日的一种思考,不同的是,《2012》可能突出在灾难底下的逃生,而《僵尸世界大战》则更突出的是主人公直面迎击僵尸的战胜灾难。说起类似于本片的好莱坞大片,我们总是要提起电影带给我们的视觉震撼与冲击,似乎这已经成为好莱坞大制作的一种标配了吧。但提起这部电影,视觉效果以及僵尸形象的把握的确可圈可点。导演马克·福斯特为电影注入一剂猛料:僵尸不再是缓慢的挪动,而是受到声音或血液刺激后,短距离可以百米冲刺、长距离可以突击奔袭,甚至可以用四肢奔跑的进化级大尸霸!颠覆了僵尸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高贵而冷艳的优越感瞬间被僵尸洪流冲垮!在影片中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被感染的人在几秒钟之内就彻底变成狰狞猖狂的僵尸,人性瞬间全无,这在以往电影是绝无仅有的。影片中狂暴的僵尸如海啸一般席卷了整个费城;在以色列,密密麻麻的僵尸在保护墙外搭成的人梯绝对是我看过的所有僵尸电影中最为震撼的场面;一架民航飞机上,僵尸的疫情突然爆发,几万公尺的密闭空间,所有人只能垂死挣扎。不过在我看来,《僵尸世界大战》突出的场面效果,就如同著名的《生化危机》系列一样,然而过于渲染的狂暴与僵尸对打,无疑显得整个影片故事显得有些苍白,就像只完成了一次集体逃亡的男主角家庭就退出了银幕,剩下得也只是一些匆匆的过场。但我们也不得不说强大的场面似乎让我们以及来不及去关注这些了。演员布拉德皮特迎合了观众的各种需要,一个人撑起了美国人心中的英雄主义,不过美国人似乎总是擅长一点,英雄式的男主角一个人似乎可以拯救全人类,可总是还有个幸福的儿女双全的家庭等待着他,这似乎为僵尸霸屏的电影增添了一丝暖色。除了上述一些观点,我觉得这种影片还有一种预警的功效,今天的我们注重发展,可能某一天因为我们破坏了平衡,地球可能真的会蹦出这样凶猛的僵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