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发展的滞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困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发展的滞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困局许多研究认为,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如德里克·博克(1982)指出,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乔治·梅肯大学副校长韦德·吉利提出,地方性高校要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社会为中心的“他方中心论”的新观念,与大学所在社区的企业界建立起一种积极的、双向作用的伙伴关系,为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公正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国内也有相似的论述,如周绍森指出,地方高校应坚持以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学科专业建设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黎大志指出,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支撑点,地方高校应充分依托地方政府的宏观规划、产业结构进行自我定位、自我规划,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和市场的链接。可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典型的温州经济曾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温州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困局。高等教育发展的滞后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高等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必须承担起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这样才能解脱困局、推动温州区域经济新一轮的发展。一、温州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局温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区域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在经过20多年发展后,温州经济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甚至有经济学家预言“温州经济模式衰落了”,“二三十年以后不再有温州经济模式”。温州经济发展的困境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层次低下、外商直接投资不足、区域内企业大量外迁等长期存在而难以解决的问题。1.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缓慢,总量优势慢慢消退。2003年和2004年,温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为14.3%和14.1%。虽然温州地区经济绝对增长速度还是很快的,但与浙江其他地市相比,却相对落后,列全省倒数第三、四位。2004年温州地区生产总值为1402亿,居浙江第三位,但离第四位的绍兴相差不到100亿,如一直这样发展下去,被绍兴超过就为期不远;而与温州相差不远的台州也在逐步逼近,届时温州作为浙江传统经济三强之一的地位将不复存在。2.产业结构低下,工业内部结构更为落后。温州产业主要以传统轻加工业为主,低压电器、服装、鞋革、打火机、泵阀、眼镜、汽摩配、制笔等传统行业在温州工业经济中占有相当的份额。温州产业结构一直处于全省低端,近年来几乎很少变化。如从三次产业结构上看,2004年为4.6:56.8:38.6,而浙江全省为7.2:53.8:39,杭州为5.5:53:41.5。从产业集群看,至2004年底温州拥有27个国家级制造业基地,其中绝大部分为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总量小,如声势很大的金属外壳打火机行业年总产值不到30亿,效益不高,非但与省内杭州湾经济圈的IT、新材料等产业有较大的差距,就是与台州的汽车、缝纫机、制药等主导产业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2005年温州市政府提出振兴工业的“12345工程”,就是要提升工业的结构和层次。至于第三产业内部,更多的是集中在传统的零售、批发和餐饮服务业上,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比例,远远落后于杭州、宁波。3.外商直接投资比例小,贡献度低。近年来温州已经开始感觉到引进外资方面的落后,并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但2004年温州实际使用外资总量仅2.09亿美元,只占全省的3%,全省倒数第四。另外,温州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温州经济的贡献很小。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贡献为7.4%,远低于杭州的23.3%,宁波的17.2%。温州对于外资的吸引力并不强,即使实施了招商引资(重点在外资)的温州“一号工程”,2005年,温州实际利用外资虽然同比增长71%,列全省第二,但也仅3.57亿美元,只占全省的2.58%,总量与杭州、宁波、绍兴等相比还是不可同日而语。4.部分企业外迁,税源、资金外流。据温州统计局调查显示,近年来温州外迁企业有一定规模的就有1000多家,整体外迁的企业就有250家左右。涉及的行业有低压电器、针织、服装、灯具等,扩张地主要有上海、广东、北京、山东等省市和西部地区。外迁的温州企业中,其中不乏知名企业,如正泰、德力西、高邦等。上海、江苏是他们跨地区发展的首选。企业外迁,不仅导致温州民间资本的外流,而且会直接影响温州税源,严重削弱了温州区域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5.企业规模偏小,难以长大。2004年温州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01家,数量居全省的第三位。但在2003年以前,温州的工业产值中,有超过一半的产值来自于规模以下的小企业。温州以其发达的非公经济出名,但温州私营企业的平均规模却小于浙江全省的平均水平。2003年全省私营企业的平均产值为298万,人均雇员数为19人,而2004年温州却分别只有203万和13人,规模上明显不如全省的平均水平。温州大量中小企业的营业规模在几千万元左右徘徊,已经形成了5000万元产值瓶颈。还有一部分企业发展到了2亿至3亿元的规模,但也始终不能做得更大。2005年,温州突破10亿元产值的企业仅21家。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再想突破就变得十分困难,这种“天花板现象”一直困扰着温州企业的发展。二、从人才缺乏视角解释温州经济发展的困局如何解释这些困局?当然原因会有很多,如受温州土地匮乏、自然资源稀少、地理位置偏僻等方面的制约,但我们可以更多地基于人才视角来分析和解释。从绝对速度上看,温州经济发展近年来并不慢,只是与浙江其他地方相比相对落后,且难以保持协调可持续发展,温州经济原有的优势在逐渐减弱。温州地区不仅高科技无优势,而且科技创新人才严重缺乏。而没有科技创新的支撑,经济进一步增长是难以为继的。温州已经吸引了一大批人才,但其中大部分从事传统产业。从现有人才储备和对潜在人才的吸引力来看,温州现在的状况还是难以吸引更多的与新产业相关的人才。这样就会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即高度专注发展传统产业,产业结构的偏态导致对包括高新技术等专业人才吸引力的减低,吸引不到这类人才,温州的产业升级就难以实现。在浙江省内,温州对外商投资吸引力不如杭州、宁波和绍兴等地。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更偏向于人力资本存量高的区域,也就是说外商投资对于企业发展所需本地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要求比较高。而温州在这些方面没有任何优势,在人才供给方面更是软肋。温州企业的外迁,除了土地资源缺乏、软环境欠佳等原因外,人才匮乏是主要原因之一。首先,上海、苏州、杭州等地高校比较多,可以培养许多的专业人才,而且这些地方的软环境比较优越,成为包括大批本地毕业生等各类人才的聚集高:地:其次,温州高成本生活费用和不尽人意的环境吸引不了更多的人才安心在温州工作:而温州高等教育发展比较滞后,本土人才的培养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各类专业人才成为稀缺资源,如果温州自身没有办法克服人才瓶颈的问题。企业只能选择到人才充分集聚的其他城市发展,造成企业大量外迁。温州人“宁为码头,不为凤尾”的“老板文化”使得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创业伙伴或家庭成员纷纷会独立出来,导致小企业“铺天盖地”,虽然经济总量大,但缺乏大品牌、大集团:温州市正努力通过塑造品牌、扶植大企业大集团,以及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等措施,极力促进温州工业企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但目前。一些已经发展的较大企业由于人才和资源的限制。纷纷向温州以外发展,而许多留在本地的企业却人才匮乏、企业规模没法扩大。无法做大做强。综上所述。人才缺乏是温州面临困局的关键因素。根据温州市人事局的调查材料。近5年温州市规模企业对硕士以上层次人才需求增长了6倍,研究生层次需求增长了3.4倍,大学层次需求增长了2.27倍,对MBA的需求增长了85%。但与此同时,2004年温州全市人才总量只有28.1万人,仅占全市总人口的3.7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拥有正高级职称的比例仅为0.08%。拥有博士学位的只有52人。三、人才缺乏的原因剖析:滞后发展的高等教育解决温州人才问题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大量引进外来人才;但是温州高成本的生活费用和落后的人才环境不可能吸引大量的人才。第二是大力发展本土教育,这是解决人才问题的主要途径:然而,温州目前高等教育发展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1.温州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比伊j较低,在校大学生数量少:这可以用每万人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来予以说明。每万人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是指每一万人口中接受高等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数。它是反映人口文化素质的最直观指标。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温州市每万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为230.6人。这可视为每万人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全省为219.6人,而温州仅为全省的72%。2005年,温州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8%、低于全省的34%。2005年在校大学生共4.5万,少于宁波的11万人,杭州为35.19万人,温州仅为杭州的13%。2.温州高校规模小,办学层次较低。温州现有高校6所,包括温州医学院、温州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学院、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和温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但整体实力十分薄弱,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仅限温州医学院一家,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只有温州大学和温州医学院两家,综合院校只有温州大学一所,其他院校还不是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专业开发等方面,均缺少影响力。在全省的三大中心(杭州、宁波、温州)中,温州高校规模不及宁波的50%,这与温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地位极不相适应。近几年,温州重视引进全因优质的教育资源,到目前为止已建立研究院10所,并与沈阳正业大学合作,拟在温州创办一所理:工学院。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温州经济发展中所需的人才瓶颈,但温州高等教育还是不能适应温州经济发展的需要。3.温州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温州的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发展重点,作为服务于温州经济的高校,其专业设置应该与此相适应,但温州现有高校中,专业设置相对还比较窄,市局不大合理,特别是工科类,如制造业和轻工类专业十分缺乏,也就是“软专业”较多,而“硬专业”较少,致使温州产业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技术问题难以在当地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得到解决。浙江省教育强省建设与“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十一五”期间浙江省重点建设电子通信、新材料、生物医药、数控技术、电子商务、动漫、软件技术、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工业设计共10大类紧缺急需人才培养基地。这些也是温州产业今后重点发展方向,但审视温州现有的高校,相关专业设置比较少,而且力量也显得非常薄弱。不能有效解决发展困局。4.政府教育投入有限。从数据上看,温州对于教育的投入还很有限:《温州统计年鉴》显示,温州2004年教育支出23.9亿元,占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3.3亿元的28.0%,远高于宁波的12.1%和杭州的15.7%,但绝对数还小于宁波的26。1亿元和杭州的30.8亿元,而且这些教育经费中还有很大部分是用于义务教育的。因政府财力无法全部承担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故本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受到制约。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温州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了解脱温州发展困局,发展高等教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四、发展高等教育,摆脱温州经济发展困局宏观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都为发展温州高等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温州要抓住时机,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摆脱经济发展的困局。1.利用国家宏观政策发展高等教育。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从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大力增加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提升科学技术的关键就在于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更多的投资,即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2.利用温州作为未来浙江省高教中心之一发展高等教育。浙江省教育强省建设与“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高等学校原则上设在产业集群度高,人才、信息有集聚效应的大中城市,不鼓励在县(市)域内举办高等学校,要培育杭州、宁波、温州作为三大高等教育中心。可以说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