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P21981年4月,潘懋元先生拟定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大纲》(讨论稿)。P4学科建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包含学者的职业化、固定教席和培养计划的设置、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制度的建立、专业期刊的创办等。P5潘懋元先生界定:高等教育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P7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中国学者主要是围绕三个核心来建立高等教育学的学科逻辑体系。一是以知识为核心,强调学科的知识取向,力图充分反映高等教育学科知识的本来面貌和全部内涵,以构造学科丰富、系统的认识;二是以“人”为本,强调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本质追求,体系构建主要成为以人为中心的实践活动体系;三是以社会发展为目的,强调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取向。第一章(了解)简答题1.西方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是什么?(P7)(1)宗教色彩浓厚;(2)自治权力高度凸显;(3)国际界限模糊;(4)制度不健全。2.外国现代高等教育发轫期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8)(1)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2)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有力干预;(3)科学占据重要地位;(4)高等教育规模的迅猛扩张3.中国高等教育的前现代时期的主要特征有哪些?(P1)中国高等教育的前现代时期,除商周时期的高等教育情形较为特殊以外,一般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官学与私学共生,(2)儒学为主要的教育内容,(3)鲜明的等级性,(4)崇尚自学讨论。第二章简答题1.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状况可从哪些维度进行透视?(P14)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状况可从多维度进行透视。从形式结构来说,可以分为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和成人(继续)高等教育。按照层次可以分为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专科教育三个层次。按照能级来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研究教学型大学――以“211工程”大学为主体的全国100所左右的重点大学,主要培养尖端的创新人才;教学研究型大学――以省部级重点大学为主体的大学,主要培养基础扎实、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教学型大学或学院――一般普通高等院校,主要培养本科层次的专门人才;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专科层次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14)(1)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不合理,(2)教育模式僵化,教育内容陈旧;(3)学生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差。第三章四重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重点建设学科点、重点建设实验室、重点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P27)山西“强校工程”的主要内容:为了在“四重工程”建设的经验和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山西省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努力走有山西特色的高等教育强校之路,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从2003年起,用5年的时间实施高等学校“强校工程”,即重点建设山西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按照明确定位、分层建设、重点突破、目标管理的要求建设重点学科;根据山西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联合攻关,重点突破,建立山西高校的重点研究发展基地;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引进、培养和选拔一批高素质人才;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位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第四章名词解释:(P33)高等教育:是以高深知识为核心所展开的教育活动,高深知识的独特品质营造了高等教育的特有内涵。(P34)高深知识: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一个专业术语,它是严谨的知识概念中的一种程度阐释。简言之,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所经营的知识的范围和层次。(P40)高等教育本质:即主体在高深知识的生成与创造中实现自我的生成、发展与完善。简答题高深知识的特征有哪些?(掌握)高深知识的外在特征一般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高深知识是知识中比较深奥的部分,是建立在一般性知识基础之上的,一般性的知识是学习和掌握高深知识的前提。第二,高深知识是专门化和系统化的知识。第三,高深知识通常有专门传播、发表和认可制度。第四,高深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机构相联系。高深知识的内在特征一般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高深知识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现在,第一,高深知识的对象是复杂的;第二,高深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专家这一特定群体的特殊实践结果;第三,高深知识的表达形式也是复杂的。(二)高深知识的有序性。(三)高深知识的变动性。高等教育与高深知识之间怎样内在的联系?有本质上的联系(1)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2)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工作材料;(3)高深知识规定了高等教育活动的边界;(4)高等教育是高深知识最重要的制度化载体。论述题:试论高等教育的本质(掌握)同教育的本质一样,高等教育无疑也是以培养、形成完善人格为最终诉求。但与普通教育所区别的是,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完成完全中等教育后的人,使其成为具有高深知识的专门人,可以说,教育对象的高起点和教育内容的高层次,营造了高等教育的独特本质,即主体在高深知识的生成与创造中实现自我的生成、发展与完善。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实现其本质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客体,而是一种体现着主体实践的动态的过程;它也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蕴含着主体思想与行为的一种境界。高等教育的过程实质上也是高深知识的生成、选择和创造的过程。从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主体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凌驾于高深知识之上的主观臆断和评价,而是渗透于其中的自我生成和发展。首先,从高深知识的生成来看,高深知识并不专属于科学家或者天才的智慧,也不是静态不变的。在高等教育中,普通的知识授受现象之后,乃是高深知识的呼之欲出,是教师和学生个体情感、思维、价值的融汇与升华。其次,从高深知识的选择来看,更体现着高等教育主体的主动性。高等教育比之普通教育,有着较多的自由和相对广阔的视野。高深知识的造势最根本的问题在于选择的主体。主体的选择总是有意无意中进行,只有选择才会有深入的发展,才能促进高深知识的更新和创造,高等教育才能避免流于形式。最后,从高深知识的创造来看,体现着主体的发展和超越性。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让主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高深知识的方法与价值贯穿联系起来,将高深知识的内在和形式统一起来,在实现高深知识的创造的同时,也实现人性自我的丰富、完善和创造。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的本质是无法脱离开高深知识而独自空谈的,它渗透于高深知识的发展轨迹之中,并在高深知识丰厚的文化背景中,滋养出丰富的、完善的人性和不断创造、不断超越的理想人格,实现高等教育的最终诉求。第五章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组合方式,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也称水平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是对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人才的知识与才能性质不同进行的一种分析。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12个门类。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结构体2系中各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形式的横向结构。根据时间不同,分为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高等教育等形式;根据类型的不同,分为综合性大学、单科大学、短期大学、教育学院等;根据投资主体不同,分为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和民办大学等;根据授课方式不同,分为函授大学、夜大、广播电视大学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又称区域结构,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可分为中部大学、东部大学和西部大学。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结构:是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制度性的构成状态和作用方式。又可具体分为较多类型,如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高等学校的运营体制等。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金字塔型结构不同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腰鼓型”结构。第一,专科层次偏小,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薄弱、规格不明确,没有特色,缺乏竞争力。第二,本科层次的教育规模仍然偏大且扩展过快,造成本科层次的师生比过大,生均教育资源减少,教育质量下降。第三,研究生教育比例偏小。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的特点:第一,各科类专业向均衡性发展。第二,增设不少新兴学科,为社会进步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第三,各科类结构在不同层次中均衡发展。高等教育的专业科类结构存在的问题:第一,科类专业设置的短期行为较为严重,部分学校为迎合市场需求,盲目设置热门专业,造成了人才质量的低劣。第二,一些应用科类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带来了教育资源的浪费,造成了人才的结构性过剩。第三,适应科学发展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比较薄弱,复合型、应用型学科较少。第四,专科教育的科类结构缺乏有效的调控和监督,影响整体科类结构的优化。论述: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第一,是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型结构的多样性。第二,是高等教育科类和专业结构的多样化。第三,是高等教育投资结构和管理结构的多元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基本思路:第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第二,要发展自我特色,避免模式照搬。第三,建立规范、完善的制度,保障改革的进行。第六章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功能:指高等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系统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实际作用和影响。高等教育功能的类型:育人功能、社会功能高等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第一,高等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涵盖了教育“以人文本”的宗旨。第二,高等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第一,任何高等教育的形式应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第二,要赋予个体谋生的能力。第三,赋予个体享用的功能。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第一,政治功能。第二,经济功能。第三,文化功能。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第一,纽曼式单职能大学(教学职能)。第二,洪堡式双职能大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第三,范.海斯三位一体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第四,克尔式巨型大学(知识发生器、知识传播机、研究中心、咨询中心、继续教育等多功能)大学职能的整合:第一,教学、科研职能的重新整合与拓展。第二,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整合与创新。第七章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制度:宏观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系统,包括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和办学体制等。微观指一所高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包括组织结构的分层、内部权力体系的构成等。简答:高等教育制度的设计与建立应当坚持的价值取向:问责性、适切性、适应性和创造性。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有了较大变化,主要包括:(一)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三级办学,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的体制(二)办学体制的改革。采取“调整、共建、合作、合并”等办法达到资源互补,提高效益。(三)投资体制的改革。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投资体制。(四)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的学术制度的转型:一、从学术依附于政治到学术自由品格开始养成。二、从学科门类偏少、学科边界不清到学术分类的专门化。三、大学建制从无序到相对规范化。四、从学术群体尚未形成到学术共同体的初步繁荣。简答: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应当怎样创新:一、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二、以理顺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为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突破口。三、以改革高等学校的内部组织管理结构,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为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根本。四、完善高等教育系统的制度执行体系是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保障。第八章通才教育专才教育通识教育:高校全体学生所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养成他们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富有社会责任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须具备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专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专业人才的教育。简答:1通才教育的特征:一、知识与能力的基础性。二、教学内容的普及性。三、教育形式的多样性。2专才教育的特征:一、通过分学科、专业进行的,培养的人才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二、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具有相当的应用性。三、比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论述:1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一、专才教育必须以通才教育为基础,通才教育必须以专才教育为目标,两者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