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化学考试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稀溶液的依数性难挥发性非电解质稀溶液的四种依数性,它们均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与溶质的本性无关。∆p=KbB∆Tf=KfbB(难点)∆Tb=KbbB=RTbB(重点)根据依数性,可求出溶质的相对分子量,已知一种依数性,可推算其他几种依数性。非电解质:渗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电解质:渗透浓度=i×物质的量浓度混合溶液的渗透浓度=非电解质渗透浓度+电解质渗透浓度稀溶液bB≈cB临床上规定渗透浓度在280~320mmol·L-1的溶液为等渗溶液。渗透现象产生的条件:有半透膜及膜两侧有渗透浓度差存在。测定小分子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多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蛋白质等大分子化合物的摩尔质量常用(渗透压法)常见等渗溶液:50g·L-1葡萄糖溶液,0.9g·L-1NaCl溶液,12.5g·L-1NaHCO3溶液等。渗透浓度cos(mmol·L-1):渗透活性物质(溶液中能够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粒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电解质溶液计算电解质溶液依数性的校正因子i与解离度的关系:α=i-1(适用于1-1AB型)离子强度是溶液中所有离子产生的电场强度的量度:I=21Σbizi2298K时I与γ±的关系:lgγ±=–0.509|z+z–|(适用于I0.01mol•kg–1的极稀水溶液)活度与理论浓度的关系a=γ•cc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的定义、共轭关系、反应实质、酸碱的强度。质子酸、质子碱、两性物质的判断;共轭酸碱对。H2PO4--的共轭酸:H3PO4H2PO4-的共轭碱:HPO42-[Fe(H2O)6]3+的共轭碱:[Fe(OH)(H2O)5]2+酸解离常数Ka、碱解离常数Kb的影响因素:本性、温度。影响酸碱平衡的因素:浓度(稀释定律)、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部分解离;分步电离,以第一步为主。解离度α的影响因素:本性、温度、浓度。同离子效应的定性判断、定量计算。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重点)一元酸碱:近似式、最简式及使用条件。多元酸碱:按一元酸碱计算。两性物质二元弱酸的酸根阴离子浓度近似等于Ka22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重点)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和换算溶度积规则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Ip=Ksp饱和溶液平衡状态IpKsp不饱和溶液沉淀溶解IpKsp过饱和溶液沉淀析出开始沉淀:Ip=Ksp沉淀完全:剩余离子浓度c≤1.0×10-5mol·L-1Ksp的表达式以及Ksp与溶解度的相互换算;有同离子效应存在时溶解度的计算.掌握AB型、A2B或AB2型和A3B或AB3型的计算公式。胶体分散系胶体的分散相粒子大小为1~100nm溶胶的基本性质光学性质:Tyndall效应动力学性质:Brown运动电学性质:电泳、电渗胶团结构:胶粒(胶核+吸附层)+扩散层xClClxnnFeOOHFexm})(])({[3溶胶的稳定性因素:胶粒带电、胶粒表面水合膜的保护作用及Brown运动溶胶的聚沉:电解质的聚沉作用、溶胶的相互聚沉、高分子物质的敏化作用缓冲溶液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缓冲作用机制:抗酸、抗碱成分通过平衡移动,达到保持溶液pH值基本不变。pH值的计算(重点)共三种表示形式pH=pKa+lg共轭酸共轭碱公式的校正:用活度表示浓度校正因子lgγB-/γHB与溶液的离子强度及共轭酸的电荷数有关。影响缓冲溶液pH值的因素:温度、缓冲比、稀释等。缓冲容量(重点):β=2.303×总cBHB]][[当缓冲比为1时,β极大=0.576c总c总:总浓度较大,缓冲容量较大。缓冲比:越趋近1,缓冲容量越大。缓冲范围:pH=pKa±1缓冲比在1:10至10:1之间变化时,才具有一定缓冲作用,所对应的pH值为缓冲有效区间。缓冲溶液的配制及计算。人体血液正常pH范围:7.35~7.45血液中重要的无机盐缓冲系:H2CO3–HCO3-滴定分析基本概念及常用术语:滴定、标准溶液、试样、计量点及确定、滴定终点、滴定误差。酸碱指示剂:(重点)变色原理、变色范围、选择原则。3一元强酸、弱酸的滴定:酸、碱浓度>10–4mol•L–1;c=0.1mol•L–1,Ka≥10–7。pH值的计算、滴定曲线的特点、突跃范围。标定盐酸:碳酸钠或硼砂(Na2B4O7·10H2O)标定氢氧化钠:草酸或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一元弱酸、碱能被准确滴定的条件:caKa≥10–8;cbKb≥10–8多元酸、碱的滴定:分步滴定条件:Ki/Ki+1104计量点的pH值计算与指示剂的选择滴定分析中的计量关系:a1n(A)=b1n(B)准确度和精密度:定义及两者的关系。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误差和偏差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有效数字的概念、位数的确定、运算规则、修约规则。修约:当实验测定值和计算值的有效位数确定之后,要对它后面的多余的数字进行取舍,这一过程称为修约(rounding),通常按“四舍六入五留双”规则进行处理。当约去数为4时舍弃,为6时则进位;当约去数为5而后面无其它数字时,若保留数是偶数(包括0)则舍去,是奇数则进位,使修约后的最后一位数字为偶数。加减运算所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以参加运算各数字中精度最低,即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为准。例如0.5362+0.25,和为0.79。乘除运算所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以参加运算各数字中相对误差最大,即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数为准。例如0.0121×25.64,积为0.310。可见分光光度法适用于微量及痕量组分的测定。标准曲线法:配制一个溶液作吸收曲线获得λmax;配制一系列溶液作标准工作曲线;测定未知溶液Ax获得Cx。吸收光谱(吸收曲线):以波长λ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吸收光谱中产生最大吸收所对应的波长称为λmax。吸收光谱的形状与浓度无关。透光率T与吸光度A:Lambert–Beer定律A=εbc或A=abρ摩尔吸光系数ε或质量吸光系数a的大小与被测物质本性、入射光波长、溶剂及温度有关。吸光系数越大,测定的灵敏度越高。提高测量灵敏度和准确度的方法⑴测定时调整c或b,使T在20~65%之间(A:0.2~0.7)⑵选择适当的显色剂⑶选择合适的测定条件⑷空白溶液的选择⑸共存离子干扰的消除0tlglgIITA4化学反应速率基本概念:化学反应速率、元反应、速率控制步骤、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反应机理、反应分子数、反应级数、半衰期、催化剂、酶等。碰撞理论认为,在气体反应中,反应物分子不断发生碰撞,在无数次的碰撞中,只有少数或极少数分子才能发生反应,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称为有效碰撞(effectivecollision)。大部分不发生反应的碰撞叫做弹性碰撞(elasticcollision)。具有较高能量,能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activatedmolecule)。活化分子具有的最低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称为活化能(activationenergy)。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的活化能密切相关。当温度一定时,活化能越小,其活化分子数越大,单位体积内的有效碰撞次数越多,反应速率越快;反之活化能越大,活化分子数越小,单位体积内的有效碰撞次数越少,反应速率越慢。碰撞理论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在具体处理时,把分子当成刚性球体,忽略了分子的内部结构,因此,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反应,常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用反应进度表示。(与选何种物质表示无关,与方程式写法有关)用指定物质表示:平均速率瞬时速率v=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来表示时,数值不同,其速率数值比就等于反应式中各物质的系数比。化学反应进行时所经历的途径或具体步骤称为反应机理(reactionmechaniam)。由反应物微粒(分子、原子、离子或自由基)直接碰撞一步生成产物的反应,称为元反应(elementaryreaction)。由若干个元反应生成产物的反应称为复合反应(complexreaction)。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元反应还是复合反应需经过反应机理的研究才能确定。质量作用定律(massactionlaw):当温度一定时,元反应的反应速率与各反应物的浓度幂之积成正比。参加元反应的分子数目称为反应分子数(molecularityofreaction)。对于复合反应而言,不存在反应分子数。根据反应分子数的不同,可以把元反应分为单分子反应,双分子反应和三分子反应。反应级数(orderofreaction)是指在具有反应物浓度幂乘积形式的速率方程中,各反应物浓度幂中的指数。所有反应物的级数之和,则为该反应的总级数。若aA+bB=gG+dD为元反应则:v=kca(A)·cb(B)n=a+ba、b分别称为该反应对A、B的反应级数,反应的总级数为n。若aA+bB=gG+dD为非元反应则:v=kcα(A)·cβ(B)α、β要通过实验来确定n=α+β反应级数一级反应二级反应零级反应基本方程式303.2lglg0,ktccAA)11(10,AAcctkktccAA0,直线关系tcA~lgtcA~1tcA~斜率kkk半衰期k693.00,1AkckcA20,k的量纲[时间]-1[浓度]-1·[时间]-1[浓度]·[时间]-1van’tHoff近似公式t)(ct)(cv生成物反应物vlim0tTn10Tkk12TTkkγn==5Arrhenius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位氧化值(不一定为整数)。氧化还原电对(redoxelectriccouple):氧化值较高的状态为氧化态Ox,氧化值较低的称为还原态Red。盐桥的作用:离子通道,离子库。原电池由两个半电池组成。每个半电池构成一个电极(electrode),流出电子的的电极称为负极(anode),接受电子的电极称为正极(cathode)。负极上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池书写方式:负在左,正在右。离子在中间,导体在外侧。固液有界面(│),液液有盐桥(║)。浓度压力要注明。电极电势:双电层理论。金属电极电势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金属的性质,并受温度、压力和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影响。金属越活泼,溶解趋势越大,电势越低;越不活泼,溶解趋势越小,电势越高。在同一种金属电极中,金属离子浓度越大,电势越高;浓度越小,电势越低。标准氢电极(以标准氢电极为标准测定其他电极的电极电势时,通常以标准氢电极作为负极,而待测电极作为正极,这样测出的电极电势,称为还原电势。其意义是:还原电势值越大,电极电对中氧化型得电子能力越强):待测待测SHEE-标准电极电势(standardelectrodepotential):规定当温度为298K时,组成电极的有关离子浓度为1mol·L-1(严格地说应该是活度a为1),有关气体的分压为100kPa时,所测得的电极电势称为该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用符号)Re/(dOx表示。注意:是在水溶液中测定的,不能应用于非水溶液体系或高温下的固相反应;数值代表电对中氧化型获得电子的能力,与写法无关;它是强度性质,与参与电极反应物质的数量无关,即不具有加和性。Nernst方程:mOx+ne-→qRed(建议将电极反应这样书写,方便记公式)(任意T))()(Relg05916.0)Re/()Re/(OxcdcndOxdOxmrqr(T=298.15K)注意:若电极反应式中有纯固体、纯液体或介质水时,它们的浓度不列入方程式中;反应式中的气体物质用相对分压表示,即用气体的压力除以100kPa表示。若电极反应中有H+或OH-等参加,它们的浓度应代入方程,而且浓度的指数为它们在电极反应中的计量数。反应式中介质处于氧化型一侧,则当做氧化型处理,介质处于还原型一侧,则当做还原型处理。当氧化还原电对中还原型浓度降低或氧化型浓度增大时,将增大,氧化型氧化能力增强,还原型还原能力减弱。当氧化还原电对中氧化型浓度降低或还原型浓度增大时,将减小,还原型还原能力增强,氧化型氧化能力减弱。(Ox)(Ox/Red)(Ox/Red)ln(Red)abRTcnFc6利用标准电极电势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值越高,其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