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碳氧比测井技术在文33块沙二下油藏的应用摘要:长期以来对剩余油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动态人员的地质分析和新钻井测井资料的应用,缺乏其它方面监测资料的对比验证,严重影响了油藏开发中后期对剩余油的认识和挖潜,油藏综合治理和整体调整的效果也是逐年变差,油藏开发处于低效状态。高精度碳氧比能谱测井是确定套后剩余油饱和度一种有效的测井方法。对于渗透性较好的储集层剩余油饱和度监测效果尤其明显,特别是观察层内剩余油分布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高精度碳氧比测井技术;文33块沙二下油藏;开发中后期高含水;测井方法文南油田文33块沙二下油藏区域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南部,是文南地堑的西北部分,西以文东大断层为界,东以文70断层与文72断块区分隔。含油面积*km2,动用石油地质储量1275×104t,开发层位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二下亚段,油层埋深2520-3050m,分s2下1-3、s2下4-5、s2下6-8三套层系开发。标定可采储量*×104t,标定采收率*%。由于调整治理频繁,且每次调整治理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导致油藏层间和平面矛盾突出,油水关系复杂,不同类型的剩余油分布零散,认识难度逐年增大。曾经进行过普通碳氧比测井、中子寿命、硼中子、氯能谱等技术的应用,但是由于文33沙二下油藏高温、高压、高矿化度的流体性质导致资料的可用度十分差,因此都没有能够推广应用,原有饱和度监测技术无法满足油藏剩余油研究需要,继而引进高精度碳氧比能谱测井。高精度碳氧比能谱测井是确定套后剩余油饱和度一种有效的测井方法。1概述文南油田文33块沙二下油藏1982年编制初步开发方案,1983年4月正式投入开发,1984年试注,1985年全面注水,1991年后油藏进入综合治理阶段,油藏先后经历了以下四个开发阶段:产能建设阶段(1983年4月至1985年5月)、高产、稳产阶段(85年6月至89年7月)、产量递减阶段(1989年8月至1995年12月)、综合调整治理阶段(1996年1月至目前)。2研究内容高精度碳氧比能谱测井是确定套后剩余油饱和度一种有效的测井方法。对于渗透性较好的储集层剩余油饱和度监测效果尤其明显,特别是观察层内剩余油分布有重要意义,由于碳氧比能谱测井反映的是侵入带恢复后地层含油性,因而它直接反映地层可动油变化规律。利用高精度碳氧比能谱测井资料可以对0.8米以上的地层定量解释、可以对0.5米至0.8米的地层半定量解释;可以对孔隙度15%以上的地层定量解释、对孔隙度10%-15%的地层半定量解释,定量解释的含油饱和度计算误差小于6%、半定量解释的含油饱和度计算误差小于12%,定量解释的产水率计算误差小于10%、半定量解释的产水率计算误差小于20%。高精度碳氧比能谱测井良好的地质应用效果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高精度碳氧比能谱测井在文33沙二下油藏中的整体应用情况2000年12月,文33沙二下油藏首先在文33-12井实验使用了高精度碳氧比能谱测井技术,该井参考测井结果投产s2下7-8的19.3m/12n后初期日产液6.9t,日产油4.8t,含水30%,w33-12井的成功应用拉开了高精度碳氧比能谱测井技术在文33沙二下油藏应用的序幕。在高精度碳氧比能谱测井技术应用于剩余油挖潜获得成功以后,加大了该项技术在文33沙二下油藏的整体应用力度。2000年以来,文33块沙二下累计进行高精度碳氧比进行剩余油监测73井次,射孔验证认为资料符合的48井次,井次符合率为65.8%。4高精度碳氧比资料在文33沙二下油藏开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4.1应用高精度碳氧比资料,改善油藏整体调整治理效果(1)应用碳氧比资料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可信度高,方案符合率较高,新井钻遇油层厚度大,投产产量高。2002年投产新井17口,平均单井钻遇未水淹层11层,厚度18.8米。投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液22.9t,日产油16t,含水30%,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对已完钻的第一批新井进行了整体评价,发现与原方案认识基本一致,验证了前期研究工作的可靠性。而且统计结果表明新钻井钻遇油层比预测结果要好。(2)油藏开发效果显著改善。通过实施注采调整以后,区块开发形势明显好转,2011年与2000年相比,水驱控制储量由751.8×104t提高到861.3×104t,水驱控制程度由60.0%上升至68.8%,水驱动用储量由534.8××104t提高到618.8×104t,年产油增加了2.8851××104t,采油速度提高了0.23%,年注水增加了40.1×104t,自然递减减缓了5.54个百分点,综合递减减缓了0.51个百分点。4.2高精度碳氧比资料与相控剩余油研究成果相结合,指导二三类相带剩余油挖潜,重组二三类层井网文33块沙二下油藏经过二十多年的注水开发,期间经历了几次大的开发调整,有300多井次见到注水效果,加上油水井合注合采,地下油水关系十分复杂,剩余油分布比较零散,油藏剩余油认识难度大。通过高精度碳氧比能普测井与沉积微相研究成果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互相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挖潜效果,大大提高了措施挖潜有效率。4.3高精度碳氧比与裸眼井测井资料相比,对水淹层解释精度高,挖潜效果好油藏开发进入高含水期,水淹层的精细解释是一项技术难点,有很多油层存在地质动态分析和测井解释相矛盾现象,这些水淹层在文33沙二下油藏普遍存在,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措施挖潜难度越来越大,有把握的油层补孔措施越来越少,对这些水淹层的挖潜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但是2000年以前由于缺乏有效的其它测井资料参考,这些措施的成功率极低,而且补孔后出水的层占多数,这就需要继续采取堵水措施,即耽误了上产时间又增加了措施成本,高精度碳氧比技术引进以后,由于其对油层定量解释的产水率计算误差小于10%、半定量解释的产水率计算误差小于20%,可以把水淹层细分为四个级别,从而可以结合地质动态分析和裸眼测井资料有效提高水淹层的措施挖潜效果,据统计,应用高精度碳氧比剩余油监测技术后,对水淹层的措施挖潜成功率提高了30%左右,有很多裸眼测井解释一级、二级、三级的水淹层经高精度碳氧比资料对比校正补孔后增产效果较好。4.4高精度碳氧比资料和吸水剖面资料配套分析,提高堵水成功率文33沙二下油藏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堵水工作量逐年增加,2000年以前完全依靠油藏管理人员的动态分析判断高含水井的出水层,判断出水层的资料不足造成堵水成功率很低,2000年引入高精度碳氧比能谱测井技术后,运用该技术对高含水井剩余油进行监测,从而分辨出主要水淹层,为堵水措施提供有力的依据,极大地提高了堵水的成功率,2000年以来共运用高精度碳氧比能谱测井资料堵水31井次,成功26井次,成功率84%,累计降液36.58×104t,增油5.2×104t。5几点认识5.1动态监测技术是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有效方法,在编制油田综合治理方案中,要把适合于本油藏的监测技术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5.2多油层老油田到注水开发中后期由于油水关系复杂,剩余油分布零散,认识难度大,加大适合本油藏饱和度监测技术的应用力度,可改善油藏开发效果。5.3高精度碳氧比测井技术为中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油藏提供了详实可信的剩余油饱和度资料,尤其对未射孔层位的剩余油监测符合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