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活用歌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不能带宾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2、设题方式: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特别是复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1、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B级)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表示判断。一、判断句汝是大家子1、判断句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例: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的判断句,翻译时要把“为”替换为是;如是用“是”表判断的则保留。1、判断句用“非”、“未”、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的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用“不是”。4、用“非”、“未”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1、判断句例:①刘备,天下枭雄。②秦,虎狼之国。③此人力士。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气直接表示判断或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无标志的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字。二、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带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2、被动句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施动者)。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例: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2、被动句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被动词)。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例: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戍卒叫,函谷举。刘夙婴疾病。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3、省略宾语或介词后的宾语。4、省略兼词。5、省略介词。3、省略句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例:(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鼓(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例: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追之(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及左公下厂狱,史公朝夕狱门外。俟于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任例:3、省略句4、省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例: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之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人人我等3、省略句6、复杂的省略。(有些句子省略了较多的成分要联系上下文仔细加以辨别)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成名将其饲之以于促织之之以例:语境四、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符合的,我们称之为倒装。倒装类型:(一)宾语前置(二)主谓倒装(三)定语后置(四)状语后置(一)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前边,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我们分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部分分析学习。动词宾语提前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4.宾语前置例:(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动词宾语提前之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它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谓语之前。4.宾语前置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动词宾语提前之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并不多见。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或“唯(惟)…之…”等格式,要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要”“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4.宾语前置例:夫晋,何厌之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二)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在以下情况放在介词之前:4.宾语前置(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前,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4.宾语前置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君何以知燕王?例:余是以记之。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二)介词宾语前置(4)“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4.宾语前置(5)“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6】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4.宾语前置考试大纲未提及的其它特殊句式类型5、主谓倒装6、定语后置7、状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5.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贤哉,回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例:5、主谓倒装6.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之前。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中,都有“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的情况。6、定语后置搜集的事例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6、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7、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奈何?7、状语后置7、状语后置谓语动词+介词结构(状语)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总是放在谓语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古汉语中,经常把这个作状语用的介词结构安置到谓语后面(即现代汉语的补语位置),而实际上起的又非补语作用。搜集的事例1、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3、生乎吾前(《师说》)4、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检测文言倒装句式把左右两边句式相同的项用线段连接起来。⑴忌不自信。A、籍何以至此。⑵君何以知燕王。B、甚矣,汝之不惠。⑶石之铿然有声者。C、臣未之闻也。⑷大声发于水上。D、郑人有欲买履者。⑸痛哉斯言。E、或叩以往事。小结:有文言特殊句式的句子译成现代文时要注意:第一条:辨明句式类型并还原成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第二条:增、删词语(如省略句、判断句)第三条:调整语序(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学以致用1、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07安徽卷)翻译: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2、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吾知也。(11天津卷)翻译:(写文章的人)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自己。3、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11四川卷)翻译: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他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