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6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6.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6.1.1桥梁变形观测应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涵洞除应进行自身的沉降观测外,尚应进行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6.1.2为满足桥梁变形观测的需要,应在梁体及每个桥梁承台及墩身上设置观测标。6.1.3承台观测标:每个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当遇到底层承台太深难以观测或施工墩身过程中需要掩埋的情况,可设在加台上。6.1.4墩身观测标:每墩观测点数量2处,位于墩身两侧。一般设置在墩底部高出地面或观测期间正常水位0.5m左右的位置,桥墩上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图6.1.4-1。图6.1.4-1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示意图在墩身较矮或其它不便竖立水准尺观测的情况下,可设置加台观测标(见图6.1.4-2,并将钢筋混凝土立柱延伸至地面代替墩身观测标。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第2页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观测标位置。图6.1.4-2矮墩观测标设置示意图6.1.5桥台观测标: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桥台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图6.1.5。图6.1.5桥台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6.1.6梁体观测标:(1)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前3第3页孔逐孔观测,以后每30孔选择1孔观测。对于实测弹性上拱大于设计值的梁,该孔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均应逐孔补充观测,其余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6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验证达到设计要求后,可每1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2)观测点布置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在梁场观测及架梁后尚未开始轨道工程施工时,为准确观测梁体徐变值,观测标设在梁顶腹板处;当开始铺轨道工程时,为避免铺轨干扰,将观测标转移在防撞墙上距底部10cm处(凸出墙面约2cm),详见图6.1.6-1、6.1.6-2。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截面、1/4截面、跨中、3/4截面均应设置变形观测点,若单跨跨长较大,可在上述布置要求的基础上按长度内插增加观测点,间距大约15~20m,详见图6.1.6-3。图6.1.6-1简支梁徐变观测标志横向布置示意图图6.1.6-2梁部测点顶面布置示意图第4页图6.1.6-3连续梁梁部测点纵向布置示意图(3)钢结构桥梁梁部不存在徐变,为了观测变形,每孔设置6个观测标,分别在支点及跨中设置。(4)对大跨度桥梁等特殊结构应由设计单位单独制定变形观测方案,施工单位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观测。6.1.7涵洞观测标:每座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涵洞较高时测标可埋在涵内;涵洞较矮无法立尺时,埋在涵外,过渡段填筑后观测点可从边墙位置转移到帽石上,在涵洞进出口的帽石顶面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端,高出顶面3mm左右。图6.1.7涵洞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第5页6.1.8桥梁徐变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6.1.8所示,其中测点1,3,4,2构成第一个闭合环,测点3,4,6,5构成第二个闭合环。所有观测线路在形成闭合环以前必须置镜两次以上,以保证不会形成相关闭合环。图6.1.8桥梁梁部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6.1.9桥梁墩台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墩台两侧,首次观测必须进行闭合往返观测,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6.1.9所示。图6.1.9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第6页6.2观测元器件与埋设技术要求6.2.1承台观测标承台观测标:选择Φ20mm钢筋或不锈钢棒,顶部磨圆,埋置深度不小于0.1m,高出埋设表面3mm,顶面做好防锈处理。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图6.2.1承台观测标设置6.2.2墩身观测标:可采用标头为φ20mm不锈钢测标,如图6.2.2-1,不锈钢标牌如图6.2.2-2。可以在墩身拆模后打孔用植筋胶固定。图6.2.2-1墩身观测标示意图第7页图6.2.2-2墩身观测标标牌6.2.3桥台顶面观测标、梁体徐变观测标、涵洞帽石观测标设置可参考图6.2.1图设置。6.3观测技术要求6.3.1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沉降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6.3.2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桥梁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桥梁施工质量。6.3.3观测精度要求:按国家二等水准技术要求施测,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点的中误差限值为±1mm。6.3.4观测频次要求:(1)墩台基础沉降观测一般根据表6.3.4-1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第8页表6.3.4-1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表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墩台基础施工完成设置测点进行首次观测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1次/周承台回填前,测点转移至墩身预制梁桥架梁前全程1次/周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1次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1次/周桥位施工桥梁制梁前全程1次/周上部结构施工中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1次/周附属设施施工全程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2次通过,前后各1次;其后1次/天、共2次;其后1次/3天、共3次;以后1次/周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架梁完工~轨道工程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轨道工程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轨道工程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月13~24个月1次/6月注:①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②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第一次通过和第二次通过前后均需要观测,其后每1次/1天,连续2次;其后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2)梁体徐变观测据下表6.3.4-2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表6.3.4-2梁体徐变观测频次表观测阶段观测周期备注梁体施工完成/设置观测标预应力(初)终张拉张拉前、后各1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预应力张拉完成~轨道工程铺设前张拉完成后第1天张拉完成后第3天张拉完成后第5天张拉完成后1~3月,1次/周桥梁附属设施安装1次/周,要求安装前、后必须各有1次第9页轨道工程铺设期间1次/天轨道工程铺设完成后第0~3个月,每1次/月残余徐变长期监测第4~24个月,每1次/3月涵洞沉降观测据表6.3.4-3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测应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表6.3.4-3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表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涵洞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1次/周测试点移至边墙两侧洞顶填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1次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涵洞完工~轨道工程施工前≥6个月1次/周轨道工程施工期间全程1次/天轨道工程施工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①观测涵洞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②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前两次通过前后各1次,其后1次/1天,连续2次;其后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6.3.5梁体徐变量计算:对于梁体的徐变变形观测,每孔梁支点之间的梁体徐变变形应以两支点的连线为基准线进行观测计算,由于下部结构沉降变形的影响,该基准线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梁体观测点至该基准线的垂直距离利用几何方法计算取得,垂直距离差值就是梁体徐变变形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