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的基本知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陶器的基本知识陶器的分类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1、红陶是原始社会最常见的一种陶器,它的颜色有如红砖色。这是在烧窑时,充分供应气体,形成氧化气氛,使陶土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便呈现出红色了。2、灰陶即指陶器为灰色或灰黑色。这是在烧窑后期,控制火候,形成还原气氛,由于窑中缺少氧气,陶土中铁的氧化物转化为二价铁,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灰陶最常见,一般都比较粗糙。3、彩陶是陶器入窑前,在陶坯上进行彩绘,烧后有赭、黑、白等色。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即为一例。4、白陶,即白色的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的,主要是因为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扰便呈现白色了。5、彩绘陶也是带彩色的,它和彩陶的区别是陶器烧成后再着色。由于颜色没有经过焙烧,与坯体粘结不牢,很容易脱落。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就属于彩绘陶。6、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主要见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这是在焙烧后期用浓烟熏翳,使烟中的碳微粒渗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现黑色。黑陶制品中有的壁像蛋壳一样薄,被称为“蛋壳陶”,十分珍贵。7、釉陶是指陶器表面有一层石灰釉的陶器。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钠等,用石灰加粘土就能配制成,烧融后呈一种玻璃态。在釉中若再加进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钴等,焙烧后就会出现绿、蓝等色泽,常见的唐三彩就是釉陶。陶瓷的颜色着色剂存在于陶瓷器的胎、釉之中,起呈色作用。陶瓷中常见的着色剂有计三氧化二铁、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锰、二氧化钛等,分别呈现红、绿、蓝、紫、黄等色。编号化合物呈色1Fe2O3红色/棕色2CuO绿色3Co2O3蓝色4MnO2紫色/黑包5TiO2黄色6氧化铬绿包7氧化亚铜红色8氧化锡白色9氧化锑黄色10金和金的化合物金红色11银的化合物黄色12镍的化合物紫色在础彩上产生瑰丽颜色的原料很多,例如氧化钴可产生蓝色;氧化铬生成绿包;三氧化二铁可产生棕色;二氧化锰生成黑包;氧化亚铜生成红色;氧化锡生成白色;氧化锑生成黄色;金和金的化合物产生金红色;银的化合物生成黄色,镍的化合物产生紫色等等。用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互相合作,还可以产生出种种悦目的色彩来。青花(制作明清的清花陶瓷)青花料是绘制青花瓷纹饰的原料,即钴土矿物。我国青花料蕴藏较为丰富,江西的乐平、上高、上饶、丰城、赣州,浙江的江山,云南的宜良,会泽、榕峰、宣威、嵩明以及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均有钴土矿蕴藏。我国古代青花瓷使用的青花料一部分来自国外,大部分属国产。进口料中有苏麻离青、回青;常用的国产料有石子青、平等青,浙料、珠明料等。石灰碱釉(制作玉质感陶瓷)石灰碱釉主要成分为助熔物质氧化钙以及氧化钾(K2o)、氧化钠(Na20)等碱性金属氧化物。特点是高温粘度大,不易流釉,可以施厚釉。在高温焙烧过程中,釉中的空气不能浮出釉面而在釉中形成许多小气泡,使釉中残存一定数量的未溶石英颗粒,并形成大量的钙长石析晶。这些小气泡、石英颗粒和钙长石析晶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因而使釉层变得乳浊而不透明,产生一种温润如玉的视觉效果。石灰碱釉的发明与运用,是传统青瓷工艺的巨大进步。石灰碱釉出现于北宋汝窑青瓷中。南宋龙泉窑瓷器大量采用石灰碱釉,使釉色呈现出如青玉般的质感,如粉青、梅子青。可以说南宋龙泉青瓷已达到中国陶瓷史上单色釉器的顶峰。我国各时期陶瓷发展时期及代表编号时期代表特点1新石器早期陶器1)仰韶文化2)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陶器和磁山裴李岗文化陶(7000年左右)3)湖南沣县彭头山文化和河南舞阳县贾湖文化(8000年左右)4)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晚年仙人洞遗址陶器和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陶器(1万年左右)就地取材、烧成温度700℃左右,粗造疏松、北方含较多CaO,南方含较多SiO22新石器晚期印纹硬陶始见新石器晚期,他的Fe2O3含量比陶器少,在超过1000℃温度印纹硬陶和商周时期原始瓷下烧成。原始瓷始见于商代,Fe2O3含量更少,烧成温度可达1280℃;原始瓷外表有厚薄不均的玻璃釉,颜色从青中带灰(黄)到黄中带青(褐色),胎釉结合不好,易落,CaO含量高,一般称钙釉,独创的高温釉,世界最早。3汉、晋南方青釉诞生东汉晚期(25-220)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釉瓷标志瓷器的出现。胎中含较多玻璃相,残留石英细小而均匀,莫来石针晶到处可见,胎釉交界处常见钙长石析晶层,增强胎釉的结合强度,吸水率0.28%。Fe2O3和TiO2含量低,烧成温度达到1300℃。4隋唐时期北方的白釉瓷邢、巩、定窑。使用了高岭土,Al2O3含量高达30%以上。部分使用长石,K2O含量达5%以上,为高岭-石英-长石质瓷。温度都达到1300℃,有的高达1380℃,窑炉为直焰馒头窑;同时使用了匣钵装烧。5宋到清的颜色釉瓷、彩绘瓷和雕塑陶瓷官窑、哥窑、钧窑、汝窑、耀州窑、临汝窑、磁州窑、吉州窑、龙泉窑、建窑、长沙窑、德话窑、宜兴窑。景德镇窑是集各窑之大成(后起之秀)。瓷与陶的区别在于他的外观坚实致密,多数为白色或略带灰色,端面有玻璃态光泽,薄层微透光,在性能上具有较高的强度。气孔率和吸水率都非常小。在显微结构上则有较多的玻璃相和一定量的莫来石晶体,残留石英细小圆钝。“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官窑(裂纹析晶釉瓷)和龙泉窑(白胎青釉瓷)——浙江汝官窑和临汝窑(青釉瓷)——河南宝丰(主要以Fe2O3着色)耀州窑(青釉瓷)——陕西铜川(主要以Fe2O3着色)建窑(兔毫盏)——福建建阳(兔毫经析晶、分相(或直接分相)、再析晶而形成,毫纹会显示出整个可见光谱所含有的7种颜色相互变异的特点,他是集釉的物理化学分相析晶和物理光学薄膜干涉原理或衍射光栅原理于一体的科学技术产物)吉窑(黑釉盏)——江西吉州钧窑(钧窑瓷釉)——河南禹县(一种红釉(以铜的化合物为着色剂)或是一种在不同色调的蓝色乳光釉面上分布着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纹的多色釉,蓝色不是CoO,而是分相后的液滴相具有符合瑞利散射定律所要求的尺寸,使短波长的蓝光有较强的散射所引起的,红色斑块和紫色斑块分别是有铜离子着色的液相小滴和赤铜矿晶体、以及灰蓝色铜矿多晶小珠穿插分布所形成的)景德镇:五代开始烧→宋代烧制青白釉瓷→元代和明初烧制枢府白釉瓷和永乐甜白釉瓷→明代中期烧制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所谓斗彩→清代出现全以低温釉上彩绘画的五色彩,康熙五彩瓷最为著名。德化窑(白釉瓷和雕塑瓷)——白釉瓷胎中含有较多玻璃相而呈半透明状以及釉层很薄,使得德化瓷特点鲜明。长沙窑(深褐彩)——湖南长沙(含铁矿物着色,唐代)邛崃窑(釉下彩绘瓷)——四川邛崃(含铜原料着色,唐代)磁州窑(彩绘瓷)——河北磁县。宋代北方明间窑场,具有明间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因此更具有浓郁的乡情和倍感亲切的艺术感染力。宜兴窑(紫砂陶)——江苏宜兴(茶壶、紫沙、艺术发挥)1.陶与瓷的区别。茶具多用陶或瓷制作而成,故了解陶与瓷的不同性状,有助于在选择茶具时,根据不同冲泡方法、不同茶叶、不同饮用方法等有针对性地选用。陶与瓷的主要区别在于:(l)作胎原料不同:陶器一般用粘土,少数也用瓷土,而瓷器是用瓷石或瓷土作胎,因原料不同,其成分有所差异。以宜兴紫砂陶为例,其矿物组成属含铁的粘土-石英-母系,铁质以赤铁矿形式存在,主要物相是石英、莫来石和云母残骸,结晶细小均匀。烧制白陶的高岭土是一种以高岭石为主要成分的粘土,呈白色或灰白色,光泽暗淡,纯粹的高岭土含氧化硅46.51%、氧化铝39.54%、水13.95%,熔度为1780℃,因其可塑性差、熔点高,要掺入其他材料才能制作。瓷石是由石英、长石、绢云母、高岭石等组成,完全风化后就是通常所见的瓷土,制作瓷器的瓷石属半风化,经扬碎、淘洗成为制坯原料。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并含有少量的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锰、五氧化二磷等,熔度一般为1100~1350℃,其高低与所含助熔物质的多少成反比。(2)胎色:陶器制胎原料中含铁量较高,一般呈红色、褐色或灰色,且不透明;瓷器胎色为白色,具透明或半透明性。(3)釉的种类:釉系陶瓷表面具有玻璃质感的光亮层,由瓷土(或陶土)和助熔剂组成。陶器一般表面不施或施低温釉,其助熔剂为氧化铅。秦汉时就大量烧制这类铅釉陶,唐代的三彩、宋代的低温颜色釉、明代的五彩和清代的粉彩均属此类。瓷器表面施有高温釉,主要有石灰釉和石灰一碱釉两种。石灰釉以氧化钙等为助熔剂,含量多在10%以上;石灰-碱釉以氧化钙和氧化钾、氧化钠等为助熔剂,氧化钙含量多在10%以下,氧化钾和氧化钠等金属氧化物的总和常达4%以上。(4)烧成温度:因制胎材料的关系,陶器的烧制温度一般在700~1000℃,瓷器烧制温度一般在1200℃以上。(5)总气孔率:总气孔率是陶瓷致密度和烧结度的标志,包括显气孔率和闭口气孔率。普通陶器总气孔率为12.5%~38%;精陶为12%~30%;细炻器(原始瓷)为4%~8%;硬质瓷为2%~6%。(6)吸水率:这是陶瓷烧结度和瓷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指器体浸入水中充分吸水后,所吸收的水分重量与器体本身重量的比例。普通陶器吸水率都在8%以上,细炻器为0.5%~12%,瓷器为0~0.5%。以上所述,均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区分陶器与瓷器,仅比较其中一两点,容易产生误解。试举数例便可知:浙江上虞黑瓷,因作胎材料中含铁量为2%~3%,所以胎亦呈红、灰等色;南宋官窑所产瓷器显露胎色,并以紫口铁足为贵;北方瓷器因其胎中含氧化铝较高,大部分瓷器不能达到致密烧结,吸水率较高,有的可达5%以上,这些瓷器如仅仅对照上述某一两条来衡量,就不能称之为瓷器了。因此,在实际鉴别时,必须同时兼顾原料、釉、高温三方面综合考虑,前两项是内因,后一项是外因。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我国古代的制陶业有辉煌、独特的成就。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众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陶器碎片。其中有许多已不仅仅是生活日用品,而具有明显的艺术倾向,成为陶制艺术品,如代表制陶业突出成就的彩陶和陶塑。随着制陶业的发展,制陶技术从泥条盘筑进步到轮盘拉坯,结构简单的横穴窑与竖穴窑已取代了落后的平地起烧,对窑的温度、气氛的控制已取得了一定经验,当时最高的烧成温度已经到达了1100℃,已接近陶与瓷的“临界”温度。自殷商时代早期,即已出现了以瓷土为胎料的白陶器和烧成温度达1200℃的印纹硬陶,开始了由陶向瓷的过渡。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