匣钵常识新增回响窑具之一。在烧制陶瓷器过程中,为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将陶瓷器和坯体放置在耐火材料制成的容器中焙烧,这种容器即称匣砵,亦称匣子。使用匣砵烧制陶瓷器,不仅可提高装烧量、制品不致粘结、提高成品率,而且匣砵还具有一定的导热性和热稳定性,可保证陶瓷质量。匣砵的形状,依器物形状而异。我国龙山文化时期烧制的蛋壳黑陶,已经使用专门的匣砵。在山东省诸城县杨家子遗址曾采集过两件烧制龙山文化蛋壳陶的匣砵,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匣砵。后世发现的匣砵,以盛装瓷器为主,隋代湘窑已有发现。From:百度百科、紫砂百科小器匣砵系由匣壁(亦称匣圈)和匣底组成。制作匣壁的过程大致为:先取特制的竹片若干片,用细绳顺竹片厚度方向穿过,再将其竖放,并把两头合拢围成圈筒,内侧用铁质圆圈固定,外侧用绳绑住。再将匣泥敷于圈筒外壁,敷至一定厚度时,用布蘸水将其外侧抹平,然后用铁片修削整形。整好后,去掉圈筒内侧之铁圈,将圈筒收缩从内面取出,然后抹平内壁并整形。匣壁制好后,将其移至他处稍晾。制作梗底的过程大致为:先取一直径等于或稍大于匣壁外径的特制铁圈,将匣泥故人圈内,用脚踩匣泥,使匣泥均匀地填满圈内各部位。然后在中心部位放一团匣泥,并将其拍紧,匣底制好后,稍晾。待匣壁与匣底干燥适度时,将匣壁缘蘸上匣浆,把它坐于匣底之上,尔后将粘接处修削平整。大器匣砵系由直壁和斜壁组成。制作直壁的方法与制作小器匣壁大致相同。制作斜壁的方法则与瓷坯拉坯相似,只是由于匣泥颗粒较粗,故在精修整形时须带水作业。直壁与斜壁制好后,即用匣浆将其互相粘合。粘合之方法,与小器匣砵粘合方法基本相同。制好的钵坯尚属生坯(俗称土匣),土匣还不能用于装烧瓷坯,只有将土匣镀(即焙烧)成响匣(熟匣)后,方可用它装烧瓷坯。为了照顾到烧窑时,能较多的装烧坯体,重迭烧成,同时为了避免火焰直接与坯体接触,受到火焰。煤烟及灰烬的污染和化学作用,以及加热不匀等现象的产生,所以瓷器烧成时往往要用匣砵来充当这缺一不可的重要角色。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也有无匣砵烧成的瓷器,匣砵在使用时,必须具备下列的主要条件:1、有相当的强度2、耐高温3、没有收缩性,或收缩性极少4、在高温中没有荷重软化性,或荷重软化性极小5、能抵抗温度的急变6、导热性大。装坯时(即把坯件装入匣砵),先在匣砵底上撒一层薄薄的稻谷灰,或高铝质粘土,或石英粉以防止坯与匣砵熔结。同时一般还要在坯下安置渣饼,特别是流动性较大的颜色釉坯胎还要粘把子,再放软渣饼,以免烧成时釉流入匣砵内粘紧成品。上了釉的大型坯体装钵时,必须利用支架或支钉。坯体装钵必须平稳,否则会发生变形。有些花瓶台灯及人物瓷雕等陈设瓷,如果重心不十分平稳,在装坯时还要在坯件四周插进一些木刨花皮等加以固定,以防倒塌。装窑是烧窑前的一道准备工序。如装窑不平衡,将影响烧窑操作的正常进行,甚至由此造成倒窑等严重的生产事故。具体的装窑方法,必须视各种不同制品的规格和性能而定,虽各不相同,但是也存在共同的普遍规律。就倒焰窑而言,大致可以归纳成以下几条:1、匣砵柱不能直接着落窑底,应用耐火砖或特制的垫座垫起来,以利火焰流通,但是,必须注意不要将吸火孔盖上。2、耐火垫砖与窑底接触面之间,耐火垫砖与匣砵之间,或者耐火垫砖与耐火垫砖接触面之间均应撒一层石英砂,以防止在高温时相互粘结。3、匣砵柱必须垂直平稳。匣砵柱之间要用耐火卡子相互撑持,防止在高温时歪倒。在外圈的匣砵柱,不得向窑墙倾斜,可稍微向窑中心倾斜。4、同一制品要装在相同火位,不同的制品应按其烧成温度的高低分别装在不同的火位处。5、匣砵柱的排列,在矩形窑内大都是平行排列。在圆窑,有平行排列的,也有沿圆周排列的。但是平行排列可以增加装窑量,并便于装窑操作。6、匣砵柱之间的距离,以及匣砵柱距窑墙的距离,视匣砵的大小而定,并利用匣砵柱排列情况来调整窑内火路的分布。一般,匣砵柱离窑墙距离为100mm左右,匣砵柱之是距离约为15-50mm左右。7、匣砵柱的高度,应根据窑炉结构和窑内各部位温度上升的情况而定。大致上,近喷火口处的匣砵柱应较低,以减少火焰上升的阻力。中间的匣砵柱虽然可以较高,但也要与窑顶之间留出足够的空间,使上升的火焰在这里汇合,然后重新分配到各吸火孔火道里去。8、装满窑后,封窑门。窑门最好用耐火砖砌里外两层,里层应与窑墙的内壁齐平,外层应与窑墙外壁齐平,每层都要涂抹耐火泥。在砌窑门外时,要留出观火孔,每次装窑的观火孔位置要固定,避免忽高忽低,忽大忽小,影响正确测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