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对新课改的启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对新课改的启示汤咏(韶关学院教育学院13级小学教育学班512005)摘要: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力是儿童自身具备的,教育的作用和任务首先是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为此,应该从精神,物质两方面创设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最佳环境,并开设创造教育。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广大教师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学生观,师生关系观和课程观上。关键词:陶行知;课程改革;儿童创造力;创造教育一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立足于国情,放眼世界,勇于探索,大胆改革,提出了全新的,系统的教育理论,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教育遗产。作为后人,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学习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沿着他为我们开创的教育改革之路,继续前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我国当前大力倡导的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息息相通,一脉相承,特别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新课程更具指导意义,我认为有必要把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改革联系起来思考,用先行者的真知灼见启迪我们,更新教育观念,为基础教育改革做出贡献。二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宝库中的重要部分。早在六七十年前,陶行知先生作为先行者就探索了创造教育的规律性,在《创造的教育》(1933年3月)、《创造宣言》(1943年10月)、《创造的儿童教育》(1944年12月)、《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1944年12月)、《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1945年9月)等一系列讲话和文章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对儿童进行创造教育的内在逻辑和真谛,阐述了创造教育的规律,其主要内容是:1.认识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是建立在相信儿童力量的基础上的,他一贯认为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在《创造的儿童教育》的一文中,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我们要真正承认小孩子有创造力,才可以不被成见所蒙蔽。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创造的能力。教育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力是儿童自身具备的,不是靠成人“创造”出来的,因此教育不能强加于孩子,而是要“了解儿童的能力需要”,“客观的根据他们的需要能力而启发他们的自觉的活动。2.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是有力量,有创造力的,教育的作用和任务首先是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因此他提出解放儿童的创造力,1944年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的一文中首先提出五大解放,继而于1945年,1946年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民主教育》、《小学教育与民主运动》等文章中,又将五大解放补充为六大解放。(1)解放小孩子的头脑,陶先生认为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包裹了起来,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必须要把儿童的头脑从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2)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人类自从腰骨竖起,前脚变成一双可以自由活动的手,进一步便一天千里,超越一切动物,自从这个划时代的解放以后,人类乃能创造工具武器文字,并用以从事更高之创作。”这是陶行知先生对人的双手在创造活动中重要意义的充分肯定,基于这种认识,他极力主张解放孩子的双手,认为不许小孩子动手的做法是摧残儿童的创造力。(3)解放小孩子的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中,可以増进他们的知识。陶先生曾写过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他认为,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创造力。(4)解放小孩子的空间。陶先生认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因此他极力主张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日月星辰以及社会中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并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5)解放小孩子的时间。陶行知批评一般学校把儿童的时间全部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作的倾向。因此,他主张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学校不要把儿童的时间抓得太紧,要让他们有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6)解放小孩子的眼睛,要使孩子能看,敲碎封建的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陶行知认为有了这六大解放,少年儿童的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3.为儿童创造力的发挥创设最佳环境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环境在创造教育中的作用。他认为“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挥的最佳环境,即精神上和物质上双面为儿童的创造活动提供条件。(1)物质环境从“六大解放”的思想出发,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上,陶行知特别强调环境布置要立足于儿童的活动,为儿童准备他们喜欢的,多变化的,能过用来进行各种创造活动的教具,广泛利用自然物。(2)精神环境良好的精神环境的创设对于儿童创造力的发挥至关重要。在这个问题上,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以下几点:①提倡民主,主张宽容了解儿童。陶行知先生提出,创造力最佳发挥的水平是民主。他说:“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他提出民主应用在教育上的三个要点,其中的第二点就是宽容和了解,比如爱迪生母亲在爱迪生被开除回家的时候,把地下室给他让他去做实验;法拉第老板让法拉第一面订书一面读书,在电学上创造了辉煌的功绩。②禁止虐待儿童,尤其是精神虐待。陶行知先生在《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一文中对儿童教育工作提出十点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要“解除儿童的恐怖”“保护精神之安宁”,他提出要革除体罚,注意启发,使小孩寻求求学之乐趣,而无不必要之恐怖与烦恼。陶行知先生还批评大人的两种极端心理有害于儿童,一是忽视,二十期望太切,他认为“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③爱孩子。在精神环境中,教师对儿童的态度是最重要的,陶先生等人要求教师对待小朋友要有温柔庄重的态度,言语低声而清白,且能满足儿童的要求。④师生平等合作。陶行知先生相信儿童是有力量,有创造力的,承认他们是主人翁,因此坚持师生合作共同创造。师生合作共同创造,教师和学生站在一条战线上,加入孩子的队伍。“我们要加入到儿童队伍里去成为一员,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发现”,“了解”,“解放”,“信仰”变成小孩的要求。“你要教你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陶行知先生认为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他把“跟小孩子学习”作为完成做民主教师的资格之一,否则就是专制教师,而专制教师是创造教育所不需要的。4.以大无畏的精神开展创造教育要办创造教育,必须有创造精神,大无畏的创造精神是创造教育的力量源泉。什么是创造精神?陶行知先生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说:“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要创造就要有坚强的意志,牺牲的精神,求实的态度。要有“大无畏之斧”,“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陶行知先生是创造精神的提倡者,也是创造精神的体现者。1941年,他创办的育才学校面对重重困难,他并不灰心,坚持进行创造教育,在给儿子陶晓光的信中,他说道:“你知道我是欢迎困难的一个人,一切困难都以算学解决之,不但经济困难是如此解决,别的困难也是如此。”三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对我们应该有哪些启示呢?(1)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学生观就是对学生的看法,学生是教育工作指向的对象,对学生的看法直接决定对学生的态度。如果把学生看做“待哺的幼鸟”,那么教学就是老师把知识嚼烂了给学生;如果把学生看做“花园里的小草”,那么教学就是老师每天给小草浇水输送知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学生观,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的“食物”或者“灌输”,而是和老师一起创造教育。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他提出“六大解放”,深化,丰富了他的学生观,具体论述了小孩子创造力是通过亲眼看,亲手做,通过活动,交往,自己的思考呈现出来的,让人们看到活动,个体经验的教育价值。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改革强调学习根本上应该是一个参与式和主动的协作过程,认为通过参与,主动融入者才能建构知识。因此,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但是课程改革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主要是教师原有的学生观作梗,教师总认为学生是无知的,无能的,不放心他们的自主学习。特别是一些老教师,强调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要认真负责,重复自己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理解程度。学校开设公开课,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但学生却不是自己的“动”,而是成了配合老师教学受操纵的木偶。怎么样改变这种状况呢?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领会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重视学生主动看、说、做、想,抓住学生学习的真谛。通过这样的方式,更新自己的学生观,相信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坚定地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课程改革一定会获得实实在在的成效。(2)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础的,最主要的关系,如果没有师生关系,也就没有了教育教学活动,不同的教育理念以及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总是鲜明的体现在师生关系上。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改革师生关系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引起了教师们的广泛帮助。新课改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强调平等,理解,双向。但是,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却是单向的“授—受”过程,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听讲—背诵—练习—考试。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不能做到双向沟通。要改变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老师,教师要明白自己处于什么位置,需要扮演什么角色,才能在行动上体现出来。陶行知先生在师生关系上的论述是十分深刻的。他强调教师要热爱孩子,大力强调民主,提倡师生合作,共同创造,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做。他把改变师生关系作为改革旧教育的突破口揭示了新课改倡导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依据。我想,学习陶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对我们是大有裨益的。(3)正确的对待课本众所周知,课本是学校上课必备的材料。而如何对待课本,却体现着不同的课程知识观。以前的观念认为,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在课本指导下进行,决不能离经叛道。陶行知先生敢于挑战这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他告诉国人,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面对课本,要独立思考,突破课本的局限,让教育回归生活。要读“活”书,读无字之书,在大自然,社会中学习。陶行知先生对于课本的态度,正好指导我们在新课改中正确对待教材。新课改倡导新的课程知识观同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强调不可以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要让知识与人的心灵展开“对话”,给人的理解创造尽可能大的空间。正确的态度是“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这个“活”字是陶先生倡导的,又是新课程知识的灵魂,抓住这个“活”字,就理解了新课程知识观的本质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闪烁着科学教育观,学生观知识观,教学观的光辉,与我们当前正在推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是息息相通的,我们应该珍视这份宝贵的教育遗产,深入学习,用以更新我们的教育思想,做好课程改革工作。【参考文献】陶行知全集: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陶行知全集:第5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