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马立克病的发生与防疗摘要介绍了鸡马立克氏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关键词鸡马立克氏病;发生;防治鸡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以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发生单核细胞浸润,形成淋巴肿瘤为特征,是禽类常见传染疾病之一,死亡率高,严重影响养殖效益。1病原马立克氏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甲亚科马立克氏病毒属禽疱疹病毒2型。根据抗原性不同,马立克氏病毒可分为3种血清型,即血清1型、血清2型和血清3型。血清1型包括所有致瘤的马立克氏病毒,含强毒及其致弱的变异毒株;血清2型包括所有不致瘤的马立克氏病毒;血清3型包括所有的火鸡疱疹病毒及其变异毒株。2流行病学传染源为病鸡和带毒鸡(感染该病鸡大多终生带毒),其脱落的羽毛囊上皮、皮屑和鸡舍中的灰尘是主要传染源[1]。此外,病鸡和带毒鸡的分泌物、排泄物也具有传染性。病毒主要经呼吸道传播。该病主要感染鸡,不同品系的鸡均可感染,火鸡、野鸡、鹌鹑和鹧鸪也可自然感染,但发病极少。3临床症状该病自然感染潜伏期为三四周至几个月不等,一般分为神经型(古典型)、急性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4种,有时可混合发生。①神经型。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特征症状是一肢或双肢麻痹或瘫痪,形成一腿伸向前方,一腿伸向后方,翅膀麻痹下垂(俗称穿大褂)。颈部麻痹致使头颈歪斜,嗉囊因麻痹而扩大(俗称大嗉子)。剖检可见受害神经肿胀变粗,常发生于坐骨神经、颈部迷走神经、臂神经丛、腹腔神经丛和肠系膜神经丛,神经纤维横纹消失,呈灰白或黄白色。②急性型。常侵害幼龄鸡,死亡率高。剖检可见内脏器官有灰白色的淋巴细胞性肿瘤。常见于性腺(尤其是卵巢),其次是肾、脾、心、肝、胰、肺、肠系膜、腺胃、肠道和肌肉等器官组织。③眼型。主要侵害虹膜、单侧或双眼发病,视力减弱,甚至失明。可见虹膜增生褪色,呈混浊的淡灰色(俗称灰眼或银眼)。瞳孔收缩,边缘不整齐呈锯齿状。④皮肤型。以皮肤毛囊形成小结节或肿瘤为特征。最初见于颈部及两翅皮肤,以后遍及全身皮肤。4诊断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实验诊断。5防治5.1综合防治措施一是加强养鸡环境卫生与消毒工作,尤其是孵化卫生与育雏鸡舍的消毒,防止雏鸡的早期感染,否则即使出壳后立刻免疫有效疫苗,也难防止发病[2]。二是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鸡群的生活条件,增强鸡体的抵抗力,对预防该病有很大作用。饲养管理不善,环境条件差或某些传染病如球虫病等常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三是坚持自繁自养,防止因购入鸡苗的同时将病毒带入鸡舍[3]。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防止不同日龄的鸡混养于同一鸡舍。四是防止应激因素,预防能引起免疫抑制的疾病,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病、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等的感染。五是对发生该病的处理。一旦发生该病,在感染的场地清除所有的鸡,将鸡舍清洁消毒后,空置数周再引进新雏鸡。一旦开始育雏,中途不得补充新鸡。5.2疫苗接种目前国内使用的疫苗有多种,主要是进口疫苗和国内生产的疫苗,这些疫苗均不抗感染,但可防止发病。(1)疫苗种类血清1型疫苗,主要是减弱弱毒力株CV1-988和齐鲁制药厂兽药分厂所生产的814疫苗,其中CV1-988应用较广;血清2型疫苗,主要有SB-1、301B/301A/1以及我国的Z4株,SB-1应用较广,通常与火鸡疱疹病毒疫苗(即血清3型疫苗HVT)合用,可以预防超强毒株的感染发病,保护率可达85%以上;血清3型疫苗,即火鸡疱疹病毒HVT-FC126疫苗,HVT在鸡体内对马立克氏病病毒起干扰作用,常1日龄免疫,但不能保护鸡免受病毒的感染;多价苗,20世纪80年代以来,HVT免疫失败的越来越多,部分原因是由于超强毒株的存在,市场上已有SB-1+FC126、301B/1+FC126等二价或三价苗,免疫后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能够抵抗强毒的攻击。(2)免疫程序的制订。单价疫苗及其代次、多价疫苗常影响免疫程序的制订,单价苗如HVT、CV1-988等可在1日龄接种,也有的地区采用1日龄和3~4周龄进行2次免疫。通常父母代用血清1或2型疫苗,商品代则用血清3型疫苗,以免血清1或2型受母源抗体的影响,父母代和子代均可使用SB-1或301B/1+HVT等二价疫苗。5.3免疫失败原因及防治方法(1)接种剂量不当。常用的商品疫苗要求每个剂量含1500~2000以上个蚀斑形成单位,接种该剂量7d后产生免疫力。若疫苗贮藏过久或稀释不当、接种程序不合理或稀释好的冻干苗未在1h内用完,均会导致雏鸡接受的疫苗剂量不足而引起免疫失败。(2)早期感染。疫苗免疫后至少要经过1周才能使雏鸡产生免疫力,而在接种后3d,雏鸡易感染马立克氏病并引起死亡,且HVT疫苗不能阻止马立克氏病强毒株的感染。为此须改善卫生措施,以避免早期感染,但难以预防多种日龄混群的鸡群感染。(3)母源抗体的干扰血清1、2、3型疫苗病毒易受同源的母源抗体干扰,细胞游离苗比细胞结合苗更易受影响,而对异源疫苗的干扰作用不明显。为此,免疫接种时可进行下列调整:①增加HVT免疫剂量或使用其他疫苗病毒,被动抗体消失时于3周龄再次免疫接种;②对鸡不同代次选用不同血清型的疫苗,如父母代鸡用减弱血清1型疫苗,子代可用血清3型(HVT)疫苗;③多使用细胞结合HVT苗。(4)超强毒株的存在使传统的疫苗不能有效抵抗马立克氏病超强毒株的攻击,从而引起免疫失败,对可能存在超强毒株的高发鸡群使用814+SB-1二价苗,或814+SB-1+FC126三价苗,具有满意的防治效果。(5)品种的遗传易感性。某些品种鸡对马立克氏病具有高度的遗传易感性,难以进行有效免疫,甚至免疫接种后仍然易感,为此须选育有遗传抵抗力的种鸡[4]。(6)免疫抑制和应激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性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等均可导致鸡对马立克氏病的免疫保护力下降,以及环境应激导致免疫抑制,可能是引起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6参考文献[1]尹忠文.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和预防[J].养殖与饲料,2013(2):21-22.[2]周靓靓,王佳秋.蛋鸡马立克氏病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4):88.[3]金春富,赵福奎,吴常义,等.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综合防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3(1):79.[4]王春生.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与防控[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