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泉古代人物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赵佗赵佗(前240年?-前137年?),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人,秦朝南海龙川令,南越国创建者,被毛泽东誉为南下干部第一人。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军50攻取岭南。由于屠睢滥杀无辜,被越人杀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和赵佗一起率领大军征抚,于公元前214年取得岭南,并在岭南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嚣被委任为南海郡尉,赵佗被委任为龙川县令。秦二世继位后,中原陷入一片混乱。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临死前,让赵佗代行南海郡尉。公元前203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赵佗接受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刘邦去世后,吕后临朝,发布南越交界的地区对南越出售铁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赵佗上书无效,于是宣布脱离汉朝,自称“南越武帝”。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刘恒即位,派人重修了赵佗先人的墓地,设置守墓人,每年按时祭祀,并赏赐赵佗堂兄弟们官职和财物。再次派陆贾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汉。后赵佗去除帝号,归2复汉朝,仍称“南越王”,而在南越国内,继续使用皇帝名号。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南越王赵佗去世,葬于番禺(今广州)。其后代续任了四代南越王,公元前111年被汉朝所灭。赵佗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推广中原文化和技术,促进了南越地区的发展。他先后两次归汉,使岭南百越之地归入中国版图。赵佗先人的墓葬在赵陵铺村,历史上属获鹿管辖。明朝诗人杨睿以“烟树苍茫锁赵陵”写入“获鹿八景”。原立于赵陵铺十字街的“西汉南粤王赵佗先人墓”碑,现已移至墓前,由清代获鹿知县涂配五书丹,刻于嘉庆二十五年。▲韩信韩信(?——前196),淮阴(今属江苏)人。家庭贫苦,好学兵书,参与秦末农民大起义,先从项梁、项羽叔侄,后归汉主刘邦为大将,屡出奇计,战功卓著,为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汉王二年(前205年)八月,韩信率军平定魏地。闰九月,击破代国,擒代相夏说。三年十月,与张耳率军数万人越过太行山,东攻3赵国。赵王歇与陈馀聚兵二十万于井陉口(今鹿泉东-西土门),拒不采用广武君李左车正面坚持勿战、后面断敌辎重出奇制胜的计策。韩信察知赵军情况后,引兵至井陉口三十里扎寨。半夜,令轻骑二千人,人手持一面赤旗,从间道萆山(今抱犊寨)而出。又使数万人先行,至绵蔓水(今绵河)东岸,背水列阵。天明,韩信树大将军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军打开壁垒出战,两军大战良久,韩信佯败,丢大将旗鼓,进入绵蔓水东岸背水列阵。赵军空垒来战。从间道至敌后的汉军二千轻骑趁机驰入赵军壁垒,拔去赵军旗帜,换上赤色的汉军旗帜。背水列阵的汉军殊死抵抗,赵军不能擒获韩信,欲还壁垒休息,见壁垒遍插汉军赤旗,大惊,纷纷逃散,赵将不能禁止。汉军趁势两面夹击,大破赵军,斩陈馀于汦水上,生擒赵王歇。平定赵国地区后,韩信又采用李左车建议,按甲休兵,镇抚赵民;遣使燕国,使燕国望风归附。韩信率军破齐,被封为齐王,引兵与汉王相会于垓下,消灭项羽,徙封为楚王。后被人诬陷谋反,贬为淮阴候。汉高祖十一年(前196)正月,被吕后、萧何设计斩于长乐宫钟室。背水之战,韩信以数万的劣势兵力,奇正并用,击破二十万赵国大军,充分展现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卓越智谋和用兵韬略,堪称军事史上的精彩篇章。唐代诗人王涯在《从军行》里,盛赞韩信的高超谋略和指挥艺术:“戈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今朝拜韩信,计日斩成安。”鹿泉市以韩信射鹿得泉而名。在西土门村建有韩信祠,为鹿泉八4大景之一,1991年移抱犊寨峰顶。崔行功崔行功(?—674年),祖籍博陵,曾祖伯让和祖父廉之皆为北齐官宦,曾任巨鹿太守,后举家迁居鹿泉土门。(鹿泉由石邑析出,石邑在北齐时曾称井陉,土门关又名井陉关,故也有的史书上称其为井陉人)。崔行功年轻时,就很有文才,受到晋昌郡公、中书侍郎唐俭的赏识,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唐俭征讨吕崇茂、刘武周叛乱的大批檄文、奏章等文表,皆出自崔行功之手。贞观初年,崔行功得到唐太宗的重视,让他和魏征编纂《四部群书》。贞观十五年(641年)右仆射高土廉、左仆射房玄龄等人奉诏撰修《文思博要》,也让崔行功参加。贞观二十年(646年)至二十二年,崔行功被召入史馆,参加了《晋书》的编撰工作,表现出了他较高的史学才华。高宗即位后,出任吏部郎中,因为他写的奏章和其他公文语言简炼、书法隽永,很受高宗赏识,令其兼通事舍人、内供奉,负责朝廷的引见礼仪等事宜。后唐俭款兵误国,行功受株连,被贬为游安(今广西怀集)令,高宗惜其才,不久便召回宫中,任司马郎中,与兰台侍郎李怀俨并主朝廷大典册,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等重要文件,后接任兰台侍郎。咸亨年间,改任秘书少监,上元元年(674年)卒于任上。崔行功博学多识,一生著作颇丰。除参与《四部群书》、《晋书》5的校理、编写外,文学方面有《文思博要》12卷、《崔行功集》60卷。工书,尝书开元寺千佛记。▲贾纬贾纬(?—952),五代史学家,镇州获鹿人。唐代著名地理学家和政治家贾耽的后代。贾纬酷爱读史,曾任获鹿参军、邑宰。后唐明宗天成年间(928年)范延光镇守定州,表授为赵州军事判官,不久迁石邑令。贾纬勤于撰述,以唐代诸帝实录自武宗已下阙而不纪,不惜重金征集各种有关零散材料,编为《唐年补录》,凡六十五卷,识者赏之。后晋天福年间,晋高祖石敬瑭召贾纬为监察御史,不久又改太常博士。当时,宰相赵莹监修国史,贾纬写诗抒发潜心治史的抱负:“何当适所愿,便如升瀛洲。”被赵莹荐为史馆修撰。天福六年(941年),石敬瑭下诏编修唐史,至开运二年(945年)《唐书》(后称《旧唐书》完成。贾纬受诏不久即去职守丧,书成前一年起复,主要贡献是其《唐年补录》提供了唐武宗以后的许多难得史料。后汉时,贾纬任史馆修撰判馆事,奉诏与王伸等人修《后汉高帝6实录》。公元951年,后周太祖郭威取代汉隐帝,改元广顺,封贾纬给事中,仍主持史馆,参加编修《晋朝实录》。贾纬“长于记注,应用文笔未能过人,而议论刚强,侪类不平之,因目之为贾铁嘴”。广顺元年(951年)贬平卢军行军司马,积忧成疾,次年卒于青州。《旧五代史》载:纬妻以纬左迁,骇惋伤离,病留于京。纬书候之曰:“勉医药,来春与子同归获鹿。”及讣至,妻一恸而终,果双柩北归,闻者叹之。贾纬的著作除与人合作的《旧唐书》外,有《唐年补录》65卷,《五代晋高祖实录》30卷,《少帝实录》20卷,《五代汉高祖实录》17卷,《备史》6卷,《史系》20卷,《草堂集》30卷。秦翰秦翰(952-1015年),字仲文,真定获鹿县人。十三为黄门,开宝中迁高品。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崔彦领兵数万进攻契丹,秦翰为都监,以善战闻名,宋太宗奖赏有加,称可委以重任。淳化四年(993年)赵保忠谋反,李继隆率军讨伐,秦翰为监护,平夏州,擒赵保忠,因功加封崇仪副使。7咸平二年(999年)七月,秦翰为镇州、定州、高阳关排阵都监,在莫州以东打败契丹,追击斩首数万,夺回全部被劫掠的老幼百姓。宋真宗下诏褒奖,调任定州行营钤辖。咸平三年王均谋反,秦翰任川峡招安巡检使,督师攻城,五战五捷,身中流矢而不退,终于攻克益州,宋真宗特下手诏慰劳,秦翰因功被迁为内园使,领恩州刺史。咸平四年(1001年)秋,辽兵南下,宋廷任命王显为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秦翰与杨延朗、杨嗣、张凝等并为前锋铃辖,大败辽军,斩首二万,阵前击杀辽军统帅铁林相公以及麾下将领十五员,辽军精锐铁林军几乎全军尽丧。是为著名的“遂城羊山之战”。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圣宗发动规模空前的南侵,一直打到澶州。宋真宗亲征,秦翰调任驾前西面排阵钤辖,主管大阵之事。秦翰预料此处必有一场恶战,率兵整修环城的防御设施。工程完毕,契丹军队突然杀到,辽统军使萧达览亲自督战,被宋将张环用床子弩射杀。萧曾设伏擒获杨继业,后又屡败宋军,威名甚著,他的死使辽军士气受到很大影响,双方僵持于澶州一带。秦翰率兵日夜防守,盔甲不卸达七十余日,直到双方订立“澶渊之盟”。秦翰又继续驻守澶州月余。秦翰驻守西陲多年。先前,西部边疆没有藩篱屏障,秦翰规划要害之处,开凿深壕,合计用工三十万,由士兵数年完成,为后来宋军的戍边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秦翰因功升迁为皇城使、入内都知。8大中祥符八年,秦翰参领营葺大内。闰六月,在内廷官署中突然去世,时年六十四岁。“上甚悼惜,为之泣下”,赠贝州观察使。九年,重赠彰国军节度。《宋史》评曰:“翰倜傥有武力,以方略自任。前后战斗,身被四十九创。”“翰性温良谦谨,接人以诚信,群帅有刚狠不和者,翰皆得其欢心。轻财好施,与将士同休戚,能得众心,皆乐为用。其殁也,禁旅有泣下者。”▲贾昌朝贾昌朝(998—1065年),字子明,真定获鹿人,五代史学家贾纬曾孙,宋大臣、学者。宋天禧初(1017年)以颂辞赐进士出身。初任晋陵主薄,除国子监说书。侍读孙奭以老辞,荐贾昌朝代之。因谏言多符合皇帝心意,进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兼判国子监。有朝臣提议用重金和各类丝织物诱契丹,使攻西夏,贾昌朝说:“契丹许我有功,则责报无穷矣。”力止之。庆历二年(1042年)宋对西夏战争失败,贾昌朝上疏痛陈削兵权9之弊。又上书陈“边防六事”即驭将帅、复土兵、训营卒、制远人、绥蕃部、谨觇候,书奏,多施行之。庆历三年(1043年)拜参知政事,以工部侍郎充枢密使;五年,拜相,拜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担举编修《唐书》。庆历七年春旱,帝避正寝减膳,贾昌朝援引汉朝因灾异册免三公的故事,上表乞罢参知政事,遂任昌朝武胜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河北安抚使。帝赐银饰坐轿。随之因征贝州军校王则起义有功,移山南东道节度使,又移判郑州。同年,拜尚书右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年内,仍求外任,复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右仆射检校太师兼侍中,判郑州。昌朝固辞仆射侍中,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母丧,去位。服除,判许州,复判大名府河北安抚使。嘉佑元年(1056年)封许国公,兼侍中,不久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枢密使。嘉祐三年宰相文彦博请罢,谏官怕昌袁代相,乃言昌朝建大第、勾结宦官等,遂以镇安节度使、右仆射检校太师侍中兼充景灵宫使,出判许州。又以保平军节度陕州大都督府长史移大名府兼安抚使。英宗即位后,徒凤翔节度使,加左仆射,进左仆射,封魏国公。10治平元年(1064年)以侍中守许州,力辞不许。第二年因病留京师,以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卒,年68岁。谥文元,御书墓碑:“大儒元老之碑。”著有《群经音辨》、《通纪》、《时令》、《奏议文集》122卷。(注:第一张贾昌朝像存疑,似与杜甫同;第二张来自大名史志网)▲元好问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七个月过继二叔元格,七岁能诗,目为神童。十四岁受业于泽州宿儒郝天挺,从学六年,博通经史,尤工诗。二十一岁回故里,在定襄遗山读书,自号“遗山山人”。两年之后,蒙古大军突袭秀容,屠城十万余众,其兄元好古丧生。为避兵祸,举家迁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后转徙登封。贞祐二年(1214)金宣宗南渡,迁都开封,大批文人随之南迁。元好问与金朝诗文名家交游,《箕山》、《琴台》等诗深得礼部尚书赵秉文赞赏,于是名震京师,誉为“元才子”。11兴定五年(1221)进士及第,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元好问关心民生疾苦,政治声誉非常高。罢职镇平县令时值元宵佳节,百姓敬酒惜别;在内乡“劳抚流亡,边境宁谧”,丁内艰时“吏民怀之”;“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天兴元年(1232),擢尚书省掾。不久升任左司都事,又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天兴二年(1233),金朝守将崔立以汴京降蒙古,擢为左右司员外郎,参与《功德碑》事件,后随大批官员被羁押山东聊城,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今冠县)之间。他抚养好友白华的孩子,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天兴三年(1234)正月,哀宗自杀,金亡。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49岁的元好问结束羁系生活,次年返回故乡忻州。痛心金国的沦亡,构“野史亭”,以著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