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财政改革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加快实施“一区两带”总体战略,实现黄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作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好我市“十一五”时期财政工作以及制定好《黄冈市财政改革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战略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十一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深受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时期。全市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财政部门指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围绕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目标,将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的理念贯穿于财政改革与发展始终,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改革不断深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宏观调控职能明显增强,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运行机制,使黄冈财政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五年来,黄冈经济发展实现大跨越,地方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从2005年的348.56亿元向2010年的862.3亿元的飞跃。黄冈财政伴随经济一同成长,全市财政收入实现大幅增长。2010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99.68亿元,比“十五”期末的29.16亿元净增70.52亿元,年均递增27.96%。全市财政总收入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8.36%提高到2010年的11.58%,提高了3.22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98亿元,比“十五”期末净增23.9亿元,年均递增20.92%。其中:市本级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8.48亿元,比“十五”期末的3.87亿元增14.61亿元,年均递增36.71%。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79亿元,比“十五”期末净增2.99亿元,年均递增21.62%。(二)财政支出保障有力。2010年,全市财政支出完成223.08亿元,比“十五”期末的51.08亿元净增172亿元,年均递增34.2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83.08亿元,比“十五”期末的44.03亿元净增139.05亿元,年均递增32.98%。市本级财政支出完成30.69亿元,比“十五”期末的6.06亿元净增24.63亿元,年均递增38.3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1.59亿元,比“十五”期末的4.96亿元净增16.63亿元,年均递增34.2%。“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维护党政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同时,集中财力保障发展、民生、稳定和重点项目支出的需要,为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一是保证了政权建设和稳定。“十一五”期间,全市公共安全支出累计完成34.1亿元,年均递增19.78%,其中2010年投入政法装备建设资金4.2亿元,购置装备67474件(套),安排办公及业务用房等维修资金2.1亿元,维修面积56.2万平方米。二是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五年来,全市财政累计投入教科文事业资金127.1亿元,年递增24.64%,占财政总支出的32%;投入资金约8亿元,实施了农村初中改造工程、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三改一建”、校舍维修改造、明德工程、特教工程、教师周转房、校舍安全工程等一系列中小学校舍项目建设工程。三是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五年来,全市各级财政累计对“三农”投入资金263亿元,年均递增12%。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4.98亿元,完成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60.53万亩,投入资金4000万元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和部门项目65个;四是加大对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年来,全市安排医疗卫生支出43.7亿元,年均递增46.03%,全市共建成基层卫生医疗项目119个,增设病床4894张。五是增加社会保障、就业投入以及加快廉租房建设。五年来,我市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达91.1亿元,年均递增22.76%,至2010年底,全市新增就业人数18.4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5.2%。全市建成廉租房面积58.67万平方米,解决住房人数2.98万人。(三)财源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牢固树立服务发展大局意识,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支持财源建设快速发展。一是积极壮大主体财源。依托产业优势和原有工业基础,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迅速扩张财源规模。推进兴和电力、贵族真空、行星齿轮等财源企业扩产增效,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利税分别实现230亿元和46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3.53倍和10.3倍。二是积极发展后续财源。合理利用融资和信贷政策,认真落实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引进了金凯蒂家具、彩虹奥姆特电子、鸣利来机械、林纸一体化等项目,促进了黄州饮品、团风钢构、麻城汽车配件、蕲春医药、武穴医药化工和农机制造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升了黄冈企业的竞争力。到2010年,全市新引进招商项目1241个,签约总投资963.61亿元,已完成投资101.82亿元,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19个,占9.6%,其中10亿元以上的11个,一大批招商项目的建设和投产为培植后续财源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积极培育新兴财源。积极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效应,以贷款担保、财政贴息、国有资本参股等方式拓展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带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实力。到2010年,全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50家,比2005年净增120家,年均净增24家,比2005年翻了两番多。民营经济比重由2005年的68.3%上升到92%,工业经济增长主要靠民营企业支撑。其中“五个一百”工程中的四个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医药化工工业总产值突破80亿。(四)财政改革稳步推进。一是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深化。五年来,全市财政部门按照统一确认人员编制、统一划分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统一使用预算内外资金、统一公共财政收支科目的编制原则,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到2010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已覆盖所有财政预算单位,体现了政府预算的完整性,其中市级规范部门预算单位由2005年的50家扩大到2010年的102家,增加1倍多。二是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五年来,继续扩大国库集中收付改革面,直接延伸到原由主管部门代理收付的二级单位,做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到2010年,市级国库集中收付网络覆盖预算单位达248家,改革面比2005年扩大近4倍;全市“乡财县管”覆盖面达100%。三是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管理,严格执行政府采购预算,严格政府采购程序,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促进财政资金使用过程的公开透明,全市实际采购金额从2005年的40138万元扩大到2010年的1.38亿元,年递增23.9%,节约财政资金49256万元,年节约率达到9%。四是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以财政业务大平台为依托建立非税收入征缴网络,确保非税收入足额入库。“十一五”期间,我市非税收入快速增长,从2005年的7.2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0亿元,增长了2.75倍,年均增幅22.4%。(五)财政管理逐步规范。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全市各级财政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意识进一步增强,积极推进和完善财政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规范有序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一是会计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的日常管理和后续教育工作经常化,推进了会计人员的诚信建设,加强了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五年来,全市累计组织189个检查组,参检人员687人,对303户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法执法情况及会计信息质量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二是财政监督管理进一步强化。围绕财政改革和财政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对财政资金运行及财务核算的监督,突出社会关注的重点资金监督,提高了财政资金分配的规范性、安全性。三是推行财政政务公开,打造“阳光工程”。五年来,全市累计上网公开财政专项资金2171项,资金总额达到110.44亿元;累计上网公开部门预算单位988家,上网公开资金2.82亿元。三是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始终坚持开展财政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先进人物事迹学习等活动以及财政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了财政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始终落实好党风廉政责任制,增强了广大财政干部勤政廉政,依法理财的自觉性;始终加强制度建设,推行政务公开,财政干部的服务意识大大增强。特别是2009年以来市财政局积极推行以竞争上岗和轮岗交流为主要内容的财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了干部结构,财政干部履职尽责的能力普遍提高。过去的五年,我市财政工作成效明显,为“十二五”财政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财政工作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财政部门如何履行好保障职能仍需不断探索,财政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作用还不够。二是支撑财政收入的主体税源增长的后劲不足,稳定增长的财源基础还比较薄弱。三是财政各项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虽然在财政支出管理改革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与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何构建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财力的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等方面还有待积极探索。四是财政风险和支付压力加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多方面的问题和矛盾不断向财政集聚,政府债务规模不断积聚,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十分艰巨。五是财政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在“十二五”期间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二、“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形势、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一)“十二五”时期全市财政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现期。从经济发展全局和财政自身建设来看,我市财政工作既有不少有利条件,也面临一些困难和压力。1、面临的机遇。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市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园区经济和产业集群飞速发展,民营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速,经济自主增长的活力增强,财政改革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处于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基础设施完善提高的关键时期、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的关键时期。二是国家“中部崛起”和“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老区扶贫开发和西部开发政策的推行,国家扩大内需等政策的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推进,必将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为重点项目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作为“武汉城市圈”、长江经济开发带和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将会更加强劲,推动财政改革与发展。三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体系,实行统一企业税收制度和政策,实行统一的房地产行业税收,以及招商引资和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效益将在“十二五”时期陆续体现,这些都为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提供了保障。2、面临的挑战。一是财政收入持续大幅增长的难度加大。我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深层次、根本性的矛盾,如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很强,同时还面临世界经济发展中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对全市经济发展必将形成一定制约。国家将在政策上出台一些调整利益分配的财税政策也会影响当期财政收入的增长。二是财政收入结构仍不够合理。财政收入质量不高,非税收入比重过高,临时性、偶然性税收比重过高,建立稳定、持续、优良的收入结构尚需时日。三是财政面临的困难将会加大。财政供养人员过多,隐性赤字,加上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刚性增支政策,使财政的负担日益增大。同时,随着一些政府债务的纷纷到期,财政风险和还债压力将进一步加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财政部门将要审时度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