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在华北平原形成高耸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黄河下游在华北平原形成高耸的“悬河”,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威胁着25万平方公里地区内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一代代黄河儿女认真研究治黄方略的历史发展过程,总结古代的治黄经验,为管束住滚滚东流的河水,北岸自孟县以下,南岸自郑州铁桥以下,除了个别河段傍依山麓外,两岸皆筑有大提。黄河大堤全长达1370千米,犹如“水上长城”。黄河大堤包括两岸的临黄大堤、北金堤等,是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沿革黄河下游的堤防工程,远在春秋中期就已经逐步形成。当时诸侯[1]霸一方,所修堤防线路极不合理。到战国黄河下游堤防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管子·度地篇》中曾指出:修堤的时间以春天的三月最好,因为这时土料较干,易于坚实。而其它季节,夏季农忙劳力紧;秋季多雨土料湿;冬季土料冻结修堤不实。秦汉时期黄河下游堤防逐渐完备。北宋五代时期则已经有了双重堤防,并按险要与否分为“向著”、“退背”两类,每类又分三等。到明代,堤防工程的施工、管理和防守技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把堤防分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四种,按照各堤的作用,因地制宜修建。明刘天和在《问水集》中曾黄河大堤提出筑堤必须选择能坚实的好土,不能用混有泥沙的土,土的干湿应该恰到好处,如果土太干则筑堤时应该在每层都洒适量的水;关于取土的地点则必须在离堤身数十步外平取,不能挖出深坑,否则会影响耕种,更不能在堤附近形成沟。到清代,修堤技术又进一步发展,特别强调“五宜二忌”。五宜分别之:一审势时,宜选择高地修堤,以节省土方,且堤线要顺直;二取土宜远,要在临河距堤二十丈以外取土,土塘之间要留土格,以防止汛期堤根行溜;三“坯头宜薄”,坯头薄了易于硪实;四“硪工宜密”,五验水宜严,硪实以后以铁锥穿孔,依据灌水的多少来确定是否合格。两忌是:一隆冬施工和盛夏施工。从明代隆庆到清代乾隆前期的二百年间,是黄河下游堤防建设的一个高潮。这一时期,传统的河工理论日益完备,传统河工技术高度成熟和普及。潘季驯和靳辅,就是这一时期黄河治理的典型代表。其中潘季驯治理黄河的总方略是:“以河治河,以水攻沙。”他试图利用水沙关系的自然规律,利用水流本身的力量来刷深河槽,减少淤积,增大河床的容蓄能力,从而达到防洪保运的目的。基本办法是“束水攻沙”,同时还有“蓄清刷浑”和“淤滩固堤”。而实现这一切的主要实践措施就是坚筑堤防,固定河槽。建国后60年来,黄河大堤经过不断改造,加高加固,现在巨石砌成的堤坝普遍加高到8~9米。除加固了两岸的临黄堤外,还新修缮加固了南北全堤、展宽区围堤、东平湖围堤、沁河堤和河口地区防洪堤等。加上干支流防洪水库的配合,大大提高了黄河防洪的能力。1982年夏季洪峰流量达15300立方米/秒,洪水持续九昼夜,在黄河堤防的控制下,没有一处发生决口。编辑本段堤线长度黄河下游计有各类堤防总长2291km,其中临黄堤1371.227km。(1)右岸临黄堤。右岸临黄堤计长624.248km,自上而下为:①孟津堤,自孟津牛庄至和家庙,长7.600km。②自河南郑州市的邙山脚下,经中牟、开封、兰考及山东东明、菏泽、鄄城、郓城至梁山国那里,长340.183km。③东平湖河段梁山国那里至东平青龙山的10段河湖两用堤及山口隔堤,计长19.325km。④从济南市郊区宋家庄经历城、章丘、邹平、高青、博兴至垦利县二十一户,长257.140km。(2)左岸临黄堤。左岸临黄堤计长746.979km,自上而下为:①自河南孟州中曹坡,经温县、武陟、原阳至封丘鹅湾,长171.051km。②贯孟堤,自封丘鹅湾至吴堂,长9.320km。③太行堤,自长垣大车集至苏东庄,长22.000km。④自河南长垣县大车集经濮阳、范县至台前张庄,长194.485km。⑤自山东阳谷陶城铺经东阿、齐河、济阳、惠民、滨州至利津四段,长350.123km。连日来,焦点网谈记者相继采访了黄河水利委员会、郑州大学、《黄河黄土黄种人》杂志社等方面的有关专家,对黄河大堤和万里长城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一、从年代看,黄河大堤比长城修筑的时间更长。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后经历代特别是秦、明两代多次修筑加固,得以保存;黄河大堤则在战国时期开始筑堤,秦统一中国后,堤防得到进一步统一管理,明代又进一步加固。但清代以后,长城鲜于修筑,而黄河大堤的修筑历朝历代从无停歇,直至今日。二、从长度看,长城总长度约为6700公里,而现行的黄河大堤,也就是习惯上所说的下游的黄河大堤约1500公里,但旧堤总长度约为7000公里。如果加上明清黄河故道、北宋黄河故道、东汉黄河故道、西汉黄河故道,以及中上游的部分大堤,黄河大堤的长度绝对超过万里长城。三、从遗存看,关于黄河大堤的历史文献资料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从数量和级别上都远超万里长城。而大禹治水等传说、黄河大堤两岸的文化遗存,更是繁若群星,丰富厚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从投入看,黄河大堤耗费的资金、投入的人力物力更大。历代治理黄河的资金都由中央财政负担,筑堤所用的土方相当于13座万里长城。五、从技术含量看,修筑黄河大堤的技术更复杂,科技含量更高,更能体现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六、从用途看,长城是古代用于战略防御的大型军事工程,而黄河大堤是防御水患、浇灌沃野的大型水利工程。长城现在只剩下观赏价值,而黄河大堤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我们休戚相关。网友认为,万里长城位列世界八大奇迹,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黄河大堤至今仍在沉睡,确实遗憾。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亚忠关于黄河大堤申遗的建议,再次引起了人们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极大关注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也在这条黄河大堤上留下了一串串璀璨的文化符号。黄河大堤,名人荟萃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星光告诉焦点网谈记者,黄河大堤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随着黄河大堤的修建和不断完善,也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优美的传说。大家熟知的大禹治水的传说,就是大禹治理黄河的故事。大禹总结父亲鲧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势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除大禹外,黄河大堤还连着一个个璀璨的名字:提出“治河三策”的西汉治黄战略家贾让;主张疏、浚、塞并举,提出“治河二策”的元代工部尚书贾鲁;总结出黄河堤防“植柳六法”的明代河官刘天和;提倡用石料修河的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中国近代水利先驱、著名水利科学家李仪祉;人民治黄事业的开拓者、治黄专家王化云等。1947年6月,刘邓大军在台前县孙口乡黄河北岸的将军渡强渡黄河,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序幕。在1946年至1947年人民治黄初期,周恩来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黄河归故斗争,使黄河最终迎来新中国的曙光。1952年10月,毛泽东第一次出京视察的地方就是黄河。毛泽东来到杨庄看黄河险工,在第9号坝上察看了工程和黄河形势,他嘱咐王化云等:“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些名人和历史事件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河大堤上,随着滔滔黄河穿越时空,熠熠生辉。黄河大堤,遗存丰厚其实,和黄河大堤相连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焦点网谈记者从河南河务局了解到,仅河南境内就有御坝碑、林公堤、仓颉墓、铜瓦厢决口改道处、花园口扒堵口处、刘邓大军渡河处、小顶山毛泽东视察黄河纪念地、将军坝、镇河铁犀等众多人文景观,古建筑有武陟的嘉应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黄河号子”。河南河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黄河号子”是我们的先民在与黄河洪水的抗争中,逐渐形成的有一定节奏、一定规律、一定起伏的声音,曲调高亢激奋,节奏沉稳有力,调式调性变化频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人民在劳动中创造的最古老、最原始的民间艺术之一。据悉,“黄河号子”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入选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黄河大堤,旅游胜地依附大堤而建的景区已成为城中人周末休闲的好去处。据不完全统计,沿途景点就有黄河花园口旅游区、开封黄河柳园口水利风景区、濮阳黄河水利风景区、范县黄河水利风景区、将军渡黄河风景游览区和孟州黄河水利风景区等水利风景区。这些景区,以特有的人文景观和黄河文化,向人们展示了多年来的治黄成就。饱经沧桑的黄河大堤,在守护黄河这条巨龙的同时,焕发着青春的光彩――她是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是一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巍巍长城,更是一块具有丰富历史人文价值的教育基地。(大河网记者刘静沙范娟华)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